本報記者 邵小萌
隨著近期法人股交易市場的升溫,投資法人股近10年的上市公司也開始綻露了笑容。
據了解,在1992年、1993年前,很多上市公司有法人股的投資,而且基本上以深滬本地上市公司為主,其中,深圳上市公司多以全國上市、擬上市公司法人股為投資目標,上海上市公司則以相互間交叉持股為主要投資形式。在這些公司中,投資法人股最多的占用了數億元資金,投資公司數達六、七十家。當時,法人股投資被認為是較為普遍的資本運作方式,可以迅速實現增值。上海某上市公司有關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即使是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的互相參股,在當時都是以套現為目的進行的短期投資。但是,隨著1993年法人股被禁止上市流通,這些投資不得已成了長期投資。
本來是一條相當誘人的投資手段,一下子失去了變現的渠道,占壓了大部分資金,成為公司發展的沉重包袱。而所投資的公司雖然陸續上市,但業績回報并不理想。所以,近10年來,很多公司在逐漸處理、調整手中的法人股資源。
“以前的法人股基本上是買方市場,”一位上市公司董秘說,較早前轉讓法人股甚至還出現虧損的情況,但自1999年后法人股市場逐漸升溫,轉讓價格也變得令公司滿意。“我們希望借此機會有選擇地釋放一些法人股,雖然說法人股最終將會在二級市場流通,但真正實施尚待時日,況且屆時不一定能賣出好的價格。”
對于那些近幾年喪失了證券市場融資渠道的上市公司來說,此時處理部分法人股獲得的收益無疑是寶貴的,因為這一方面可以調整公司的債務結構,同時又支持了公司主導產業的升級換代和規模擴充,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
另外一些公司則表示,他們準備將手中的法人股捂到最后:一是目前留下來的法人股質地不錯,公司認為有升值潛力;二是具備了長期投資法人股的實力。經過幾年的發展,這些上市公司消化了歷年的不良資產,確立了主導產業,公司的資產規模迅速擴大,當初的法人股投資比例相對縮小,已不再成為影響公司發展的羈絆。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