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王安平) 中信證券金融產品開發小組徐剛博士日前在一份研究報告中通過數據分析認為,在今年1月11日以來的本輪下跌過程中,市盈率越高的股票下跌幅度越大,低市盈率股票相對較為抗跌,而且確實有資金向低市盈率股票轉移的跡象。
報告以上市公司1999年的凈利潤和2000年12月29日的市值計算2000年底的益價比,并按益價比的分布狀況將所有股票分成負市盈率、高市盈率、中高市盈率、中市盈率中低市盈率和低市盈率六組,從1月11日到2月14日,各組股票的平均跌幅分別為7.61%、9.51%、9.45%、7.54%、7.07%、1.73%,而同期上證綜指下跌了7.36%。同時,報告對各組換手率的數據分析還表明,在1月11日至2月14日之間,確實有資金向低市盈率股票轉移的跡象,尤其以1月19日、2月7日和2月12日最為明顯,不過市場結構完全從高市盈率股向低市盈率股轉換,從而再次引發行情的努力并不成功,低市盈率組合只在1月19日達到了期初換手率的水平,之后雖幾經努力,但仍無法擺脫整體市場向下的趨勢,2月12日以后,市場人氣渙散,結構轉換的努力被放棄,低市盈率組合的換手率也開始下降。
至于低市盈率股票是否在下一輪的上漲行情中扮演更為積極和引領市場的角色,報告認為,這還需要觀察,目前尚不能確定。實際上,從1998年以來每年的市場行情都是以科技股為龍頭,以小盤股和重組股為后續主力的一種態勢。因此,如果低市盈率股票要在未來引導市場,必須依賴于市場投資理念和結構的重新轉化。否則,低市盈率股票仍然只能在弱市中扮演一種避風港的作用,而不能成為乘風破浪的旗艦。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