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影100年的起起落落中,大觀樓影院把電影零售工作做了100年,也見證了100年中國的風雨滄桑
□ 本報記者 劉峰
在中國電影百年的轟轟烈烈的紀念活動中,尋找中國電影的發源地成了關心中國電影
人士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一個世紀的風雨飄搖中,一批批的影院建立了、改名了、搬遷了、消失了……但它們帶給我們的記憶卻是恒久的,它們紀錄著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隨著一張“中國電影誕生地”牌匾的揭曉,大觀樓影院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
百年滄桑
20世紀初的北京,雖然處于風雨飄搖之際,但是前門作為北京城的商業中心,還是人流如云。這里交通便利,離皇城正門也就步行20分鐘的距離。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成為出城的帝王將相、宮女宦官,想進入宮城的名流紳士以及讀書人、革命黨人在此購物、娛樂、或從事其他地下活動的好場所。
獨特的人文環境在這里孕育出了獨特的商業、民俗文化,老北京的娛樂中心也在這里漸漸形成。
茶樓是老北京娛樂的一個重要場所。馬思遠茶樓的出現就是在這個時候。1905年,馬思遠茶樓改稱為大觀樓影院,并放映了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
1907年12月,“大觀樓”改名為“大觀樓電影戲院”。當時放映的影片是《麻瘋女》。影片放映之時,觀眾很是踴躍,場場爆滿。但因設備簡陋,影片尺寸較短,片源也較少,所以狀況并不樂觀。該資料關于大觀樓歷史紀錄的出處是依據《北京市電影發行放映單位史》一書對大觀樓的介紹。
對于大觀樓1927年以后的爭論就比較少了。1927年,大觀樓影院放映《孟姜女》,票價從3角到4元八角不等,這個票價在當時看來并不算高。當時的經營者對影院的業務并不局限于放映,開設藥房、賣茶水和小吃在當時都是生錢之道,但并沒有影響到放映主業的發展。
1930年8月,大觀樓影院實行男女同座,這在當時的影院中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之后大觀樓的經營一直相當不錯。加之前門地段的人流密集,大觀樓影院經常是座無虛席。大觀樓從來就不缺少名流,胡蝶、周璇、李香蘭、白玫……都曾到訪過這里。
資料記載李香蘭曾赴大觀樓觀看《群鳥亂飛》,白玫曾赴大觀樓觀看《占地笙歌》。1955年公私合營、1960年寬銀幕立體電影院改造完成都是大觀樓歷史的重要轉折點。
1976年大觀樓失火,損失巨大,導致停映10年之久。1986年的重新改造,大觀樓迎來了經營的黃金時代。但是自90年代初開始,曾經的地理位置優勢在城市改造和變遷中迅速衰落。
“誕生地”之爭
2005年12月22日,大觀樓從市政府手中接過了“中國電影誕生地”的牌匾。但是對于“中國電影誕生地”的爭論卻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對大觀樓電影誕生地之爭有一個共同的疑問就是《定軍山》究竟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究竟是不是中國第一部電影?大觀樓是不是中國電影的誕生地?
因為即便認為《定軍山》是中國電影出生之作的學者也存在著對于該電影攝于1905年、1907年、1908年等多個說法。對于大觀樓的第一次放映的時間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爭論。
大觀樓的歷史資料顯示:大觀樓的前身是“馬思遠茶樓”,但是也有“大亨軒茶園”的說法。不同的電影史記載的大觀樓的改名和放映時間也不一致。
但是一個出現在觀眾面前的事實就是大觀樓已經被廣電總局認定為“中國電影誕生地”,而且大觀樓申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已經獲得認可。吉尼斯世界紀錄認為大觀樓是世界上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院。對于吉尼斯的這一認可,大觀樓第12任經理王占友感到非常自豪。
“大觀樓”救市?
盡管學術界關于中國電影誕生地的爭論還沒有取得共識,但是精明的商家已經開始打算充分利用這些榮譽。由區政府投資的國有單位——北京京都文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作為大觀樓的上級單位已經開始打算充分運用大觀樓的品牌優勢,拯救大觀樓不甚景氣的電影票房。
據王占友介紹,大觀樓去年的營業額不足百萬,在北京數十個電影院的收益排名中屬于比較靠后的。在國有的電影院中的收入也是靠后的。但2004年12月王占友上任時,曾被認為可以利用中國電影百年和“中國電影誕生地”的契機將大觀樓影院扭虧為盈。對于2006年票房突破150萬,王占友顯得還是很有信心。
市政府、區政府以及市廣電局投入的500萬的改造費對于王占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動力,但是也是一個巨大的擔子。王占友坦言“壓力非常大,責任也很大!
大觀樓的改造工程由王世仁先生擔綱。外觀上遵循整舊如舊的原則,灰墻黛瓦,再現當時的建筑風格。內部一樓保留一個廳,座位使用條凳,觀眾可以看到放映員的放映場景。整個場景將再現一個世紀前人們看電影的情景。
一樓大廳,采用古色古香的回廊建筑,除了大觀樓最早的經理任景豐先生的塑像外,還展出中國電影百年的有關史料。二樓是現代的放映廳,一個大廳,兩個小廳,共能容納500人左右。
整修后的大觀樓去年年底已開始營業,王占友說將采用浮動票價中的最低者策略,發起“真情服務”口號,作為“新影聯”下屬的二線影院,王占友希望改造后的大觀樓在評星上能更高一級。(022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