罌束
《舊約·列王記選》里記載,所羅門是大衛(wèi)王的第四子,因神與大衛(wèi)有約,要立所羅門為王,使得大衛(wèi)的其它兒子們極為不滿,他們在多年的權力斗爭中失敗,所羅門受膏為王。
歷經磨難登上王位的所羅門自然感激神的眷顧,處處顯示出一種謙卑心理,其實這是一種自然的敬畏心理,但從神學去解釋,就是他行神喜悅的事情,所以神愿意把智慧施予年輕的王。
他眼明目聰,不僅能明辨事理,而且才思敏捷,作箴言300句、詩300首,被看作是世界上最智慧的人。
一個簡單的事例是兩位寡婦同眠,于同日生下一子,其中一個嬰兒在夜中死去,兩位寡婦為爭奪活著的嬰兒把官司打到了所羅門處。他沒說話,只是拿出刀,要把嬰兒劈成兩半,一人一半,真母親自然就辨別了出來,因此他受民景仰。
他在位時,國富民安,四海歸順,其智慧被廣泛傳頌、珠寶堆積如山、宮闕恢宏,而且修建了以色列人世代為榮的圣殿,雖然他死后多年圣殿不幸被外族所毀,但至今依然是猶太人的精神象征。
就是這樣一位與神享有同等智慧的明君,到晚年時也難免陷入老年人的“昏智”中,據說他晚年時擁有妃嬪900人,整天歌舞升平,不管政事,尤其行神不高興的事,他聽信寵妃的話,改信其他的神。用世俗倫理去解釋,就是他的信仰發(fā)生了改變,導致他的治國方針出現偏差。
一個老人,辛苦一輩子,到晚年時享享洪福,可能是人之常情。在年輕時思維敏捷,年老時,生理功能發(fā)生改變,對待外界事物自然缺乏判斷力,這也是人的生理規(guī)律,也可以說是人性的弱點。
在年輕時他對于來之不易的王位尚有敬畏之心,當經年積累,自信心超強到一定程度就想取代神發(fā)言,以至混淆了神與人的界限,把個人意志無限放大,這對個人來說無可厚非,可對于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個人權利放大到一定程度就會演變出非人性行為,比如濫殺無辜,把忠臣和賢哲投入大牢,最后導致民怨沸騰。
一個被民拋棄的管理者,自然會被神拋棄,這就是很多君主晚景的凄涼寫照。
在一個神性社會,神尚且可以收回他的權力,把禍患降于他的后代,以至所羅門后的統治者都沒有逃脫神的詛咒,神殿毀于一旦,其實這之中包含了多少人民,因為一個管理者的忽略而導致的悲劇,我們無從去考。在一個世俗社會,這樣的事例更明顯。
唐明皇登上王位也與所羅門有些相似之處,他是在趕走武則天的追隨者后才確立自己的統治,因自己的智慧使大唐鼎盛,到晚年時也是因寵愛妃子受后人詬病。
楊貴妃與所羅門一個后妃的命運差不多,為制度殉難,也被說成是被民意要求處死,因為是她們誘惑了王,但沒有人認為這是人性弱點使然。
一個英君到晚年會出現智力障礙,那么為了防范于未然,不是殺掉他身邊的女人,而是應建立可以制約人性弱點的權力制衡機制,一個企業(yè)也一樣,如果首先是基于企業(yè)主是完美的,就不會有其制度制約他的權力,最后就會釀成權力無限膨脹,使企業(yè)停滯不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