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名利 癡迷毛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4日 14:37 《財經時報》 | |||||||||
在北京通州,有一位老人癡迷于毛猴,他被譽為“毛猴王”。在這個越來越商業化的時代,他卻蝸居在家中,把一片心血傾注在這種老北京傳統手藝上,讓人迷惑 □ 本報記者 于貞志 屋外天寒地凍,王中山家里卻春意盎然,陽臺上的籠子里蟈蟈叫得正歡,鳥籠里的
精致的假山、各種盆栽以及房頂掛滿的各色葫蘆,將他的家裝飾得如置身在大自然中。金魚在魚缸里優哉游哉地游著,如同老人家每天的生活。一進屋我就想起一句古文“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退休后成了“毛猴王” 王中山1935年生于密云縣的一個小山村,家庭貧寒,山腳下有一片薄地,除了草沒有幾棵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親從東安市場淘賣小孩玩意兒維持。在父親從東安市場帶回來的眾多玩意中,唯獨那些高不過一寸、重不過一錢的小毛猴,逗引得他心里抓撓撓兒,他癡迷擺弄它們,愛不釋手。 一天,他將幾只毛猴大拆大卸,想看個究竟,看看那毛猴是什么東西做的,想模仿著做一個。父親見滿炕的毛猴被糟踏得不成樣子,心疼得不得了,便在他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當時被打了他也沒哭,只是很不服氣地說,“看我長大了給你做一個看。” 王中山說他從40年代開始接觸毛猴,那時候不讓搞。文化大革命后,埋藏多年做毛猴的癮又上來了,1990年左右,他還在上班,就開始準備做毛猴。他琢磨著學,竟做出了些小的雛形,1995年退休后開始正式做。 在退休前王中山曾經在通縣公安局、通縣水利局以及物資局工作。他1995年5月退休,今年已經71歲,是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人稱“毛猴王”。有人很奇怪,在越來越商業的今天,一個71歲的老人居然把所有的心思用在并不賺錢的民俗手藝上這個稱呼很容易讓人想起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他沒有鬧過天宮,不過經他雙手卻可以做出一個個鬧騰的小猴子,憨態可掬、令人捧腹。 老北京的民間絕活毛猴,是老北京的民間絕活兒,學名又稱“昆塑”。它是用中藥做出來的。一種叫“辛荑”(即玉蘭花干燥后的花蕾),另一種叫“蟬蛻”(俗稱“知了”的幼蟲脫下的殼)。以“辛荑”做猴身,以“蟬蛻”做猴頭和四肢,用小剪刀和鑷子,取猴頭、猴身和猴肢,再以中藥“白芨”(現在用膠水)粘合,形象逼真的小毛猴就這么出世了。 清同治年間,在老北京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的“南慶仁堂”中藥鋪,第一只“毛猴”誕生了,后經流傳和完善,它逐漸成為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手工藝品。清末民初,在北京的東安市場東街出現了一家擺毛猴攤兒靠賣毛猴貼補糊口養家的有些名氣的“猴兒汪”。“猴兒汪”攤前經常圍著一群人,有個姓曹的小男孩入了迷,一看就是大半天,邊看邊記邊打聽,偷偷將毛猴的技藝學到了手,這個小男孩就是后來的制作大家曹儀簡。 在20世紀40年代,在隆福寺、白塔寺的廟會上,又出現了一位毛猴藝人,人稱“毛猴錢”。到了50年代初,“毛猴錢”連同他的“毛猴”銷聲匿跡,毛猴也隨之被人遺忘。至80年代,曹雪芹的19世孫曹儀簡的毛猴作品譽滿京城,人稱“毛猴曹”。1986年,老舍夫人、著名畫家胡(韋+刀+系)青看過曹儀簡的毛猴作品后,喜不自禁揮毫題詩贊道:半寸猢猻獻京都,惟妙惟肖繪習俗。 白描細微創新意,二味飲片勝璣珠。 王中山說他一次無意中在報紙上看到關于毛猴曹的報道,如獲至寶,親自去圖樣山胡同登門拜訪,兩位老人共同探討毛猴的制作,使他感到獲益匪淺。由于雙手顫疾,曹老如今已經不能做毛猴了。 王中山聲稱,有工藝大師曹儀簡先生在,他絕不敢稱王霸譽。不過,按照歷史上“猴兒汪”、“毛猴錢”、“毛猴曹”的稱謂習俗,他也可勉強接受“毛猴王”的稱謂。他說,誰讓我自己本就姓“王”呢?誰讓我喜愛毛猴,一生癡迷地做起毛猴來呢? 不圖名利的老頑童 王中山苦心鉆研,做出了充滿民俗風味的《拉大鋸》、《賣水》、《漕糧過斗》等20多件作品,街坊鄰居看了愛不釋手。當時北京電視臺開了個欄目叫《今日我上鏡》。他就打了他們的電話,說,“今日我要上上鏡,給老哥們老姐們介紹介紹退休后的生活。”電視臺的人說:“老先生您想介紹什么?”他說:“退休做毛猴。”電視臺的人覺得新鮮,扛著機器就來了。 1996年6月,他的毛猴上鏡后,引起了很大反響。 有一天他走在街上,和一個老太太擦肩而過,走了好遠了,聽到有人叫“毛猴王!毛猴王!”他回頭一看,那老太太追上來了說“我在電視上看過你,你就是那個毛猴王吧?”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 王中山笑稱自己是老頑童,做毛猴不圖名、不圖利,完全是個人愛好,也算是老有所樂吧,他做毛猴是為了童年的夢想。在生活中,除了制作毛猴,王中山還收藏了四百多個煙盒,各不相同,沒有重樣的。 他還收藏白酒瓶,什么牌子的都有,從幾塊錢一瓶的到幾百、幾千的酒瓶子。他喜歡收藏,這些可都是他的寶貝。 半寸猢猻,炎涼人世 王中山的作品,一個個高不過寸許的小猴活靈活現,千姿百態。 有個《送葬》系列,富人送葬共有32個姿態各異的猴子,吹吹打打,窮人送葬僅是兩個猴子抬個卷起的破席,極具諷刺意味。《藥鋪》場景中的藥匣子有一百多個,柜臺后的猴大夫戴個眼鏡,十分逼真,門口還有個提著藥袋子準備出門的猴子,做工之細,形象之真,令人叫絕。《大戶人家》中的老太太戴著元寶帽在抽大煙,老頭是個文人,戴著眼鏡看書,旁邊有兩個丫鬟打扇,中間一個男仆拎著大鐵壺續茶,再現了老北京富貴人家的生活。 他的作品另外還有《不孝子》、《茶葉店》、《拉洋車》、《三個和尚》等,可愛的毛猴配以服裝、道具,一副栩栩如生的生活畫卷就展現在眼前,讓人如臨其境,百看不厭。他不但注重民俗題材的開掘,也不忘將現實生活題材納入創作內容。他創作的大型組合作品《通州美食節》、《養殖專業戶》、《收獲的季節》以及《運河廣場休閑圖》等,無不體現著他表現現實生活的藝術功力。 他的毛猴從來不賣 現在毛猴在一些旅游區有賣的,但是他的毛猴是從不賣的。說到收藏,他說收藏毛猴的以華僑和外國人居多,中國人買來收藏的還比較少。 他說做一個毛猴材料并不值錢,他用的蟬蛻都是早上和老伴散步時自己撿來的,其他的一些材料,像這個“花果山”里的山其實就是撿來的朽木頭,然后消毒、上色,“朽木可以雕也”,當然制作是很需要工夫。制作是個精細的過程,像那猴腿,才幾厘米長,都是他戴著老花鏡,費很大工夫粘上去的。 王中山說北京是毛猴的發源地,毛猴是北京獨有的民間工藝,目前毛猴這一工藝處在自生自滅的狀態,應該呼吁有關部門將這一工藝保留下來。平時在一些博物館有些毛猴的展覽,2004年他在北京的大觀園展覽過一次,今年11月也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過。有的人喜好這一口,自己跑他家里來看,有的一呆甚至就是一整天。 當我問起他要不要辦個學習班,收徒弟之類的問題,他說自己沒有這方面的打算,一是年齡問題,已經七十多了,沒有太多精力,再者,現在年輕人都是一時熱,堅持不了多長時間,經費也是個問題。 他說其實只要你喜歡,就可以來找他,他的創作心得絕對毫無保留地傳授。現在北京做毛猴的藝人有十幾位,多數還是中老年人。做毛猴是一項細致的工作,要有很大耐心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