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化的流行趨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5日 19:35 《財經時報》 | |||||||||
香榭麗舍大街的盛裝游行、埃菲爾鐵塔的中國紅、正陽門和東方電視塔上的藍白紅三色……歷時兩年、覆蓋兩國全境、先后舉辦700余場活動,中法文化年上周在美女蘇菲·瑪索造訪北京的一片喝彩聲中落下帷幕,這給以文化和藝術見長的法國提供了另一個注解:那就是文化的時尚化和娛樂化是一股無法阻擋的世界潮流,即使法國也不例外 □ 寧銳
“歷時兩年的中法文化節是一件舉世矚目的盛事,激發了兩個文化大國的深度交融。而中法兩國的文化交流與碰撞,早在300多年前就開始了,現在則是兩國對話最好的時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余中先說,“法蘭西文明在中國形成了新的時尚。” 瘋狂的時尚 作為世界時尚之都的法國巴黎,每年都在向全世界輸送著本年度流行主打最強音。這些美妙的樂章不僅來自于香水、紅酒、服裝和美食,最讓人詫異的是它那些顯得“另類”而花哨的學術思想,照樣獲得中國乃至世界知識分子的青睞,呈現出閃亮的時尚元素的光澤。 福柯、德里達、斯特勞斯、羅蘭、巴特、利奧塔、波德里亞、布爾迪厄……這些熠熠生輝的關鍵詞,代表著在各自研究領域有獨到建樹的思想者及其卓越的思想,在中國正成為文化精英和青年學子的時尚標簽。從“言必稱希臘”到“言必稱法國”,法國人在引領物質生活潮流的同時也高揚精神世界的旗幟。 中法羅曼史 人們普遍把中法兩國當下的密切交往比喻成一段浪漫的蜜月,中國龍和法國雄雞的聯袂表演也被描繪為龍飛鳳舞、龍鳳呈祥。但是回顧兩國之間的這段“羅曼史”,卻并非總是充滿喜氣和陽光。 余中先認為,法國真正在中國產生第一次熱潮是在上世紀20年代到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不但有自費留學生赴法留學,還有政府獎學金資助的留學生,前者包括鄧小平、陳毅,后者如周恩來,此外還有巴金、茅盾、錢鐘書、傅雷、徐悲鴻、戴望舒和李金發等等一大批時代嬌子。 50年代,二戰同盟國的勝利為中法兩國的友好往來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是兩國自主交流比較活躍的時期。然而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法國思想文化才算真正開始全面進入中國,國人有選擇性地介紹法國哲學、文學和藝術,荒誕戲劇、新小說、結構和解構等種種主義紛紛涌進,大大拓開人們的視野,“薩特熱”帶給中國人的震撼幾乎可以用石破天驚來形容。 如今,不論中國人還是法國人,無論對待任何耀目的文化還是奢華的財富生活,都多少可以以一種從容心去面對,激情過后是平靜,正是這平靜能夠使對話與交流更加穩健和成熟。 向法國學習什么 “法國文化年留給我們的不應該僅僅是藝術的饕餮和時尚的浮華,我們也不應只看見法國人的熱情與浪漫,法國文化有更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比如說城市的改造。”余中先說,“經濟與文明的沖突現在很明顯,北京的老胡同很多都流失了。巴黎也有過這個時期,大概是19世紀50年代,但是他們處理得非常好。原街區統統保留,地表至今沒有毀壞原貌,整個城市沒有7層以上的樓房建筑,電話線電纜線包括現在的寬帶都鋪設在地下。現在的奧斯曼大街就是以當時市長名字命名以示紀念的。” 還比如法國人保護母語的運動,法國的電視臺限制英語播音,而電影雖然弱于好萊塢的影響力,但是各個院線都推廣法語電影。雖然法國電影在中國只被少數人欣賞,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們迷戀法國文化:小資們青睞她的時尚、富豪尊崇她的生活、知識分子推崇她的學術、學生們陶醉于她的藝術和文學。 然而最重要的,余先生認為:“我覺得所有有識之士都應該看到,相對其他國家,法國文化對中國更有借鑒性。中法兩國面對的問題很一致,同為歷史淵遠的文化大國,在美國文化霸權席卷全球的情形下,有必要保持和發展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抵制英語文化殖民文化,這也是世界多元化的重要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