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生活 > 正文
 

飄逝的傳奇與真實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1日 15:33 《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黃振偉

  張愛玲10年祭(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

  她敏感而又脆弱,追求浪漫而又諳于世故,她想盡情享受人生的華美盛宴而又對生命充滿了絕望,她想反抗生活卻難以解開自己命運的“金鎖”。她在冷漠的世界里企圖以一個
普通女人的力量抓住自己不可預知的命運,雖然聲名于世,但在寫作的繁華落盡以后,后半生卻飽守孤獨和生活拮據的煎熬,前半生的繁華全都化成了一聲長長的嘆息,在歲月塵埃湮沒她的瞬間,定格成一個美麗而又哀怨的手勢

  十年前,美國洛杉磯一個老式公寓里,張愛玲孤獨平靜地離開了這個對她而言近乎“蒼涼”的世界,正如她曾哀怨地感嘆道:“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當年,17歲的張愛玲寫下這句話時,并沒想到,在以后的歲月中,她將成為無數人所仰慕的一種傳奇。

  雖然匆匆之間,這個奇情才女已經辭世十年之久,但關于她的“傳奇”并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淡去,相反,卻越來越熱,甚至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化符號。這樣一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拒絕與世人交流的上海女人為什么就成為傳奇了呢?而她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所寫下的文字為什么散發出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她遠遁于歲月深處的生活方式為什么讓我們這個時代的時尚男女如此津津樂道。

  掀開亦真亦幻的神秘面紗,抵達“傳奇”的背后,我們能否窺見一個真實的張愛玲。

  一個被放大的傳奇

  對于傳奇,張愛玲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六十多年前,她在第一部小說集《傳奇》卷首題詞中曾說“書名叫傳奇,目的是在傳奇里面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尋找傳奇”。在張愛玲看來,普通與傳奇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所以當年的她無論是在成名前還是成名后,都能“我行我素地自由生活”。她后半生的“隱居”更是想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過普通人的生活。

  她不能阻止的是對她持久“熱愛”的人所“營造”出的“傳奇”,這種“傳奇”就像石子投進平靜的湖水所激起的漣漪,一圈圈地被放大。真實的張愛玲已經完全消失了,只剩下一個“傳奇”的張愛玲了。

  當細細地品味張愛玲的文字及研究她的眾多文章后,不能不感覺到張愛玲除了她的文學天賦外,只是一個有著自己小情小調的普通女人。她的寫作才華是一流的,而關于她的最初“傳奇”也是建立在這一點上的。她也懂得利用自己的才華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她才說:“出名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么痛快了!

  生活中,她敏感而又脆弱,追求浪漫而又諳于世故,她想盡情享受人生的華美盛宴而又對生命充滿了絕望,她想反抗生活卻難以解開自己命運的“金鎖”。她以一種置身事外的冷漠,述說著舊上海的一個又一個感傷的故事,她筆下的男女活得現實而無奈,在生活的陷阱里苦苦掙扎。其實,這一切都是她自我生活的折射。

  與同時代的才女蕭紅、石評梅相比,她是一個冷漠的生活旁觀者,在冷眼看世界的同時,她又奢望這個世界的榮華富貴,她曾說:“在家里,盡管滿眼看到的是銀錢的進出,也不是我的,將來也不一定會輪得到我”。這是一個率真女人坦誠自己對金錢的渴望與熱愛。

  在物質面前,張愛玲是個現實主義者,當她不惑之年后,為了掙錢而不得不獨自去香港為電影公司寫劇本時,她曾寫信對第二任丈夫抱怨到:“辛苦的從早上十點寫到凌晨一點,手腳都腫了”,“工作了幾個月,像只狗一樣,卻沒有拿到一份酬勞”。

  她在冷漠的世界里企圖以一個普通女人的力量抓住自己不可預知的命運,雖然聲名于世,但在寫作的繁華落盡以后,后半生卻飽守孤獨和生活拮據的煎熬,前半生的繁華全都化成了一聲長長的嘆息,在歲月塵埃湮沒她的瞬間,定格成一個美麗而又哀怨的手勢。

  隔世才女的的凋零與枯萎

  隔著水一樣的時光,當我以一個平凡現代人的心靈去感悟這位隔世才女的魅力時,感觸最深的就是她的“優雅”,而最能體現她“優雅”的就是她的著裝與愛情,一個是物質上的,一個是心靈上的。

  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灘,旗袍是一種流行時尚,張愛玲當然也鐘情于旗袍,但她穿旗袍,一如她的文字,自由地揮灑出她的個性,在傳統中追求著她的“優雅”姿態。

  張愛玲曾隨手拿起大紅大綠的床單,經過自己簡單縫制做成旗袍出門上街,旗袍的高高開叉處只是象征性地綴連,完全不顧那個時代女子含蓄內斂的傳統,表現出比現在的時尚女性還‘另類’的新潮勇氣。這樣的“優雅”讓張愛玲不僅有了才女之譽,更是有美女之稱,很多男人在驚艷她的“優雅”之時,不知不覺間已被她征服。

  她的著裝就像她追求的那種超凡脫俗的愛情一樣可以不問緣由,不問經歷,只要自己喜歡。張愛玲曾借她小說中的主人公之口說出這樣的話:“詩經上最悲哀的一首詩是‘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

  他和才子胡蘭成的愛情現在早已成了佳話,三毛曾以他們的戀情為原型寫下了廣為人知的電影《滾滾紅塵》。

  兩人結婚時,胡蘭成38歲,張愛玲23歲。兩人曾經愛得生生死死,敢于沖破一切世俗的羈絆,但最終還是勞燕分飛。對于這段刻骨銘心的感情,張愛玲曾經傷感地對胡蘭成說過:“我要你選擇,你到底不肯。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雖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

  隨著愛情的破滅,張愛玲也確實凋零了,枯萎了,枯萎的不只是青春和愛情,還有她那卓然獨立的才華,她疲憊孤獨的后半生似乎在那一刻就已注定了。

  鬼魅般寫盡人世悲歡

  1946年的《傳奇》增訂本由上海山河圖書公司發行的時候,采用了異常奇特的封面設計——“借用了晚清的一張時裝侍女圖,畫著個女人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旁邊坐著奶媽,抱著孩子,仿佛是晚飯后家常的一幕?墒菣跅U外,很突兀地,有個比例不對的人型,像鬼魂出現似的,那個現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面窺視!

  這是張愛玲小說世界情調、韻味的極好的象征。侍女圖是紅色的,于濃濃的古樸之中滲透著一種孤單、無奈和哀怨,鬼魂般的現代人形卻愈墻窺視,像是在自由地偷窺凡俗世界中的一切。

  張愛玲入世近俗的生活態度,執著于飲食男女、吃穿用度等人生之常的內容會讓讀者油然而生一種親近感。當現在的人們開始關注個人生活,講究生活品位,又正視世俗人生的一切欲望時,寫盡塵世悲歡離合的張愛玲,自然會引起廣泛的共鳴。

  對熱愛她的讀者而言,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張愛玲幾乎是一個“活死人”,在當時的中國沒有她只言片語的消息,而當她重新獲得認識和評價后,她迅速地大紅大紫起來,在很多媒體上,張愛玲是經常出現的名字;而在網絡上,各種各樣的“張迷客廳”更是隨處可見,她的書幾乎每年都在出版,你只要隨意走進中國的任何一家書店,都可以找到她的書。閱讀張愛玲成了“張迷”們的“營養需求”。

  張愛玲就這樣逐漸被經典化了,被大眾化了,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并和商業操作日益結合在一起,成為了一種流行時尚,并在流行的推動下,有一種泛濫的趨勢。

  如果張愛玲生活在現在的時代應該會是什么樣子呢?也許是個嬉皮,穿另類時裝、追求另類的生活方式;也許是個時尚白領,愛逛名牌服裝店、愛旅游、追求物質生活的一切;也許是個美女作家,在咖啡廳里寫作,得到稿費后就去享受生活……,種種的猜想都說明多年前的張愛玲像一個寓言一樣,靠自己真實的生活,在自己身后留下了許多傳奇的想像。

  我寫作的題材便是這么一個時代,我以為用參差的對照的手法是比較適宜的。我用這手法描寫人類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下來的記憶。而以此給予周圍的現實一個啟示。我存著這個心,可不知道做得好不好。一般所說“時代的記念碑”那樣得作品,我是寫不出來的,也不打算嘗試,因為現在似乎還沒有這樣集中的客觀題材。我甚至只是寫些男女之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爭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恣的。和戀愛的放恣相比,戰爭是被驅使的,而革命則有時候多少有點強迫自己。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