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五大道”的疙瘩樓,是一座古老而充滿神秘色彩的小洋樓,即或是它的木制窗子,都飽含著歷史滄桑,看盡世事變遷。來過這里的人,都被它低調的奢華所陶醉,因為它既不像上海外灘的張揚,也不同于北京的“王者之氣”,而是彌漫著“小資”情調的博物館
□ 本報記者 楊時旸
天津是座有著600年歷史積淀的城市,你可以說它不華麗,也可以說它不夠現代,但你決不會說他沒有故事。這里的故事,都滲透在城市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之間。
著名的“五大道”上的疙瘩樓,就是一座古老而充滿神秘色彩的小洋樓,即或是它的木制窗子,都飽含著歷史滄桑,看盡世事變遷。來過這里的人,都被它低調的奢華所陶醉,因為它既不像上海外灘的張揚,也不同于北京的“王者之氣”,而是彌漫著“小資”的懷舊情調。
意大利小洋樓變身博物館
這座建于1937年的小洋樓是著名表揚藝術家馬連良的故居,由當時的意大利著名設計師保羅·鮑乃弟設計,現在則被改造成了私人博物館,2002年被吉尼斯授予收藏最多的餐廳,著名作家馮驥才說它是“能吃的博物館”。該樓琉璃磚的清水墻面上,疙瘩磚點點散散,與陽臺珍珠串式的欄桿、窗邊的水紋花飾相映成趣,渾然一體。
張連志在博物館里開了一家餐廳,經營風味獨特的粵菜,店名叫“粵唯鮮”。“粵唯鮮”因其上千件文物而吸引了各地的參觀者。張連志在10年的時間里經營起三家酒樓,資產過億而使其蒙上一層神秘色彩。記者多次前往,張連志均不愿透露其藏品的價值,更使外界猜測增多。
餐廳門口停放著一輛明式木篷車,長長的木轅,古樸的篷頂,斑駁的木輪與餐廳里古老的桌椅,一下子就把人帶入已往的歲月中。張連志喜歡和名人照相,墻上貼著不少他與名人的合影。
難怪前一陣在天津舉行亞歐財長會議時,各國見多識廣的財長們在參觀完博物館后,竟留下了“世界上最好的中餐廳”的字句。
張連志除了經營著整個粵唯鮮集團外,他還是一位收藏家。在20多年的時間里,他走遍全國不同的城市與鄉村,尋訪來兩萬余件珍貴藏品。從石器、木器到高古家具,時間從北魏跨越到明清以后。同時他熱衷慈善事業,多次為貧困地區、失學兒童捐款捐物,并出資認養了大熊貓、丹頂鶴等國家保護動物。
在這些身份當中,張連志最看重的還是收藏。就如同他對記者所言:“收藏已經不僅僅是我的愛好,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只為展示藏品
這座“能吃的博物館”,包括華蘊博物館、古雅博物館和雋禎博物館。各有不同的主題。
其中藏品最豐富多樣的要數華蘊。 “粵唯鮮”剛創立的時候只租下了這里的幾十平方米,而發展到現在已經擁有前后兩幢樓總共2000多平方米。此館為綜合展館,主要收藏展覽的是石器、木器,以及珍貴的明清家具。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排排石佛頭和各種木雕、牌匾。
說到這里的藏品,張連志先生說得最多的就是“傳承”二字。他說他與別的收藏家不同,他們是真的把藏品藏起來,而他卻是把藏品展示出來。別人是“獨樂樂”而他才是“眾樂樂”。
他說文化的價值在于傳承,只有發展下去才有真正的價值。他看著這些藏品說,這些都是中國的驕傲,所以無論別人出多少錢,他都不會賣。
張先生說,幾年前有人想出上千萬買一座石像,被他當場拒絕了,當時正好有一位英國的博物館館長在場,那場面把那位見過無數收藏家的館長驚得目瞪口呆。說到這些,張先生很是得意,他說他就是想讓外國人知道這些都是屬于中國的文化,那是歷史的積淀,不是用金錢就能簡單衡量其價值的。他說每一件收藏都有自己的歷史與故事,只有真正喜歡它的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他說他沉迷于其中有時都有點神經質了,覺得能從一塊瓷片的斷茬中看出一個時代來,那種快樂無法為外人道。
另外的古雅博物館還收藏著各種各樣的老槍。有1854年的火帽擊法式滑堂槍,還有1809年的燧石擊式發火滑堂槍,大小長短一應俱全。當然這些老槍均已灌鉛,只能把玩,不成武器了。而在雋禎博物館中,更讓你想不到的是,竟然連洗手間內也盡是古董文物,古木制成的窗柃隔斷,明清時期的洗手銅盆,各種古物陳列其間,讓你不知所措。
珍藏最多獅子的博物館
除此之外,“粵唯鮮”還擁有一座老獅子博物館。它的基礎是一座廣式茶樓,其中陳列了從北宋到清代的一百余座石獅子。這些石獅子都是從張先生20年的收藏中精選出來的,北宋的秀麗、元代的威猛、清代的小巧,都可以在此見到,時間跨度達900多年。
對于博物館中的每一件藏品的每一條紋路,張先生都能了然于胸。聽著主人為你道出的收藏故事,看著周圍或坐或站的大小石像,背靠一片承載著千年文化的墻壁,身下是紀曉嵐曾經用過的桌椅。在這樣的環境里用餐,又是何種滋味呢?整個華蘊博物館把中國的歷史歸整一處,為你呈現眼前,有時竟覺時空錯落,不知身在何處。
整整三座被餐廳托出的博物館,一邊是千年前的寂寞,一邊是新世紀的喧囂;一邊是古香古色的石佛,一邊是現代時尚的器具;一邊是飽經硝煙的一墻老槍,一邊是熱氣騰騰的盤碟碗盞。于一片千年古物之中,盡享現代美味,是何等的曼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