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喝不得桶裝水也不安全 我們還能喝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6日 14:52 《財經時報》 | |||||||||
□本報記者 劉騰 期末考試的成績不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劉佳得到了媽媽承諾的“獎賞”:去青島看海。不滿11歲的劉佳很興奮,這是她第一次看到海。 天很熱。在一個建筑工地旁,劉佳找到了一個自來水龍頭,她洗了一把臉,然后低
劉佳作了一個鬼臉:“我只知道北京的自來水是不能直接喝的,青島的也不行?”媽媽鄭重地點了一下頭。 然后,在距離輪渡不遠的一個路邊冷飲攤上,媽媽為劉佳買了一瓶礦泉水。劉佳很喜歡可樂類飲料,但是這回她點名要喝礦泉水——她已有的知識告訴她:青島嶗山的水是很甜的。 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當天下午開始,劉佳沒有了游玩的興致。她開始“鬧肚子”,霍香正氣水不管用,最后,媽媽帶她去醫院掛了“吊瓶”。 “真缺德,”劉媽媽開始咒罵黑心的商販,“把自來水灌進瓶子就當礦泉水賣。”這種判斷并沒有依據,但是她有經驗,在北京的街頭,自來水龍頭“罐裝”的“礦泉水”也經常能夠買到。 劉佳發誓她“再也不會去青島”。當然,她也有了深刻的教訓:自來水龍頭里流出的水,是不能直接飲用的,就是“礦泉水”也不保險。 比較于“水危機”或者媒體多有報道的“水荒”,劉佳以及她的父母對飲用水的衛生問題更有體會。雖然他們不清楚,就北京而言,專家已有結論:未來的5年不會出現“水荒”,但是飲用水安全問題,卻時時存在。 過時的標準 10年以前,法國著名影星阿蘭·德隆到中國訪問時,曾經在發布會上傲慢地指出:中國的水“太臟”,所以他的中國之行不得不隨身攜帶著生活飲用水。消息傳出,甚至連那些崇拜阿蘭·德隆的中國女影迷都不禁有些憤怒:怎么能這么看不起中國人! 但所有憤怒的人都知道,除了不懂得外交辭令,阿蘭·德隆確實“言之有理”。 “世界衛生組織(WHO)關于飲用水的標準每年都有新的變化。西方發達國家總能隨著新的標準而變化,而我們就不行了。”據北京大學環境學院飲用水問題專家胡建英介紹,WHO于1992年提出的《飲用水水質指南第2版》(已于1993年頒布實施),包括了與健康有關的水質指標135項。 根據這一準則,澳大利亞1996年制定的飲用水標準有248項,加拿大新修改的飲用水標準有139項,美國則是每年都要對飲用水標準進行修訂,以確保飲水安全。 在中國,這一標準制訂于1985年,翻看這部標準(GB5749-85),各項指標共有35項。如果夠仔細,你還能在其中找到“滴滴涕”和“六六六”——作為劇毒農藥,它們早在1983年就已經嚴禁生產和使用。相反的,在當今國際上十分關注的亞硝酸鹽、溴酸鹽、賈弟鞭毛蟲、隱孢子蟲等標準,在中國依舊是空白。 1985年之后的20年,是中國歷史上發展最快的20年,工業化沖動最強烈、實踐也最迅速的20年,同時,也是污染速度最快的20年。新的污染層出不窮,但至少到現在,10年前為法國人所不屑的那個標準,依舊適用于中國人。 有消息說,不出意外的話,到今年9月,有關飲用水新的國家標準即將出臺。 新標準多舛 標準延續了20年,另一種情況也在延續:制訂標準的是衛生部,而管理自來水廠、鋪設樓房供水管線的是建設部,兩者并不協調。 所以新標準直到現在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推出的日期也存在變數,甚至有可能大大推延。在這之前,它已經被拖延了若干次。 1995年和1997年,衛生部和建設部曾兩次組織專家修訂原有標準,并上報國家質量監督局,都因“種種原因”被擱置。2000年,衛生部再次組織專家修訂飲用水衛生標準,依舊沒有結果。 2002年7月,衛生部索性獨自發布了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檢測標準共計96條(包括34項常規檢測和62項非常規檢測)。隨后,在2004年,建設部也編制了“城市供水水質標準”,共計101條。 但這都不是國家標準。兩個文件都已經由頒布并實施,但是它們也都強調,在沒有新“國標”替代之前,1985年的“國標”依然有效。 “建立標準和實施都存在問題。衛生部有標準、建設部有標準,實施卻要靠國家質量監督總局,怎么可能理順?”胡建英說。 生活在北京的劉佳是幸運的。因為2008年的北京將舉辦奧運會。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博士生導師、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給水委員會副主任王占生認為,那時北京的水質有可能“與國際接軌”,畢竟為了奧運會,國家會給北京大量投入,而北京的自來水設施基礎本來就不錯。 “但其他城市如何呢?農村又如何呢?”王占生說,“所以第一步是建立國家標準。標準是一個根本。” 水欠賬超過GDP? 但即使在北京,改造水網的投入,也可能是一個天文數字。因為陳舊的輸水管線本身,就是一個污染源。 有一種說法,在北京某些地區挖自來水管道,甚至挖出了清朝時的輸水管件,這一說法雖然夸張。但北京的地下水輸送系統確實陳舊,而且缺少更換。 北京最早興建自來水廠始于1908年,1910年“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座水廠——東直門水廠開始正式向北京城區供水,至今已近百年歷史。直到1949年,東直門水廠也還是北京的“獨苗”。 那時輸送水使用的是鑄鐵管,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也曾階段性使用過水泥石棉管,后來考慮石棉對健康不利,進行過改裝。 直到2000年,另一種不合格的水管——鍍鋅管被建設部勒令“禁止”。在城鎮新建住宅中,“禁止使用冷鍍鋅鋼管用于室內給水管道”,并根據實際情況“逐步限時禁止使用熱鍍鋅鋼管”,推廣應用鋁塑復合管、交聯聚乙烯(PE-X)管等新型管材,“有條件的地方也可推廣應用銅管”。 禁令始于2000年6月,但是這之前已經安裝的舊有管道,有關部門也無力撤換。在那之前,碳鋼管和鍍鋅鋼管,是城市供水管道的主力。 “這些東西沒法改動,你要全部換掉,北京就會變成一條有無數口袋的拉鏈褲。而且每棟樓房都有,埋在墻壁里,是不是要把每棟樓都拆開?”胡建英說。“有人說,進行這項工程的投資,可能要超過我們的GDP。” 除去投入巨資以外,工程量也大而雜亂,幾乎不可能完成。 所以老管線只能依靠自然淘汰,王占生認為,現階段可行的方案是追加對水廠的投資,對自來水進行“深度加工”。例如進行臭氧活性炭處理,這樣的成本需要每噸水追加投資250-300元。 按照這種設計,像上海這樣日需要700-1000萬噸水的城市,對自來水廠需增加投資30億元人民幣,“完全可以承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