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不成功 今后看病咋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3日 11:15 現代快報 | |||||||||
“有什么都行,就是不能有病。”心酸的事用開玩笑的話說,更可見老百姓對“看病難、看病貴”已經到了何等痛心卻又無奈的地步。7月29日,這種情緒被掀到高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最新研究報告公開承認:“中國醫改總體不成功。”連日來,這份報告激起了強烈反響。各大網站、媒體,人們的有關評論異常火爆。官方機構公開承認自己的工作不成功非常少見,人們在稱贊這種坦誠與勇氣的同時,更多的是對今后醫改體制向何處去的疑問。
大醫院醫療費用持續上漲 九成受訪家庭認為看病貴 在普通百姓的眼里,醫改的不成功(另一種說法也可以是失敗),主要是因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沒有解決,相反,醫院的“門檻”卻越來越高。毫不夸張地說,貧困人群看不起病、一般家庭因病致貧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發生。普通百姓看病、住院的費用也在上漲。 相關統計表明,2004年江蘇全省三級醫院平均每一門診診療人次費用為145.39元,較上年增長了5元,增幅為3.43%;每一出院病人醫療費用為8249.97元,較上年增加了542.13元,增長率為7.03%,增幅較上年下降了7.37個百分點。三級綜合醫院平均每一門診人次診療費用151.63元,較上年增長了7.62%;每一出院人次費用8977.42元,增長率與上年同期持平。 江蘇省城調隊最近對無錫、鹽城等城市的600戶中低等收入水平家庭進行入戶調查發現,92.8%的家庭認為“看病貴”;59%的家庭認為“看病難”,這其中74.6%的覺得在經濟上難以承受。在這次調查中發現,還有11%的家庭患病不就診。專家認為,破解“看病貴”這個難題,去除老百姓“小病扛、大病拖”、“不怕窮、就怕病”的心酸,光靠單純的醫改很難成功,解決衛生資源利用的公平性、提高社會的整體保障水平才是出路。 八成農村人口缺醫療救助 江蘇大量家庭“因病致貧” 個案:46歲的崔六伢是高淳農村人,他在南京的一工地上打工,一天工錢不到40元。今年“五一”后,他在南京市中醫院全國肛腸醫療中心被確診為腸癌,急需手術。當得知手術費用要2萬元左右的時候,他曾一度打算放棄治療,但為了能繼續掙錢供養兩個女兒上學,崔六伢還是選擇了手術治療,在醫務人員的捐款和醫院減免部分治療費等幫助下,他的手術才順利實施。但他的病情在手術后還要進行及時規范的化療,面對6次共計近2萬元的化療費用,老崔猶豫了半天,他打算先讓自己完成一次最便宜的化療,以后可能就不化療了,生死由天;由于經濟條件的原因,小女兒只能讓她先輟學回家了,讓大女兒把大學讀完。 沒錢看病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崔六伢只是一個縮影。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市第四人民醫院主任醫師鄭大慈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便提交了一份關于醫改的建議。他說,在江蘇尤其是蘇北地區,因病致貧、一病返貧的現象很多,預計達30%左右。“如果能解決好這個問題,將是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還有一位衛生行業的專家認為,不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存在著一個規模日益擴大的群體,他們陷入了生不起病、看不起病的境地。看病喊貴,一個重要原因是醫療保障沒跟上。 “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主要結果”稱:城市享有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口比例為30.2%、公費醫療為4.0%、勞保醫療為4.6%、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的占5.6%、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的占44.8%;農村參加合作醫療的人口比例為9.5%、各種社會醫療保險占3.1%、購買商業醫療保險占8.3%、沒有任何醫療保險占79.1%。換言之,近八成農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在遭遇疾病風險的時候無法得到政府的幫助。 集中招標解決不了藥價高 鏟除藥品回扣暴利是根本 個案:一種成本價只有3.8元的抗生素———某品牌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經過多個環節后,到病人手中的零售價卻是60多元。藥品生產廠家在接受采訪時否認了舉報者提出的3.8元成本價的說法,但對于舉報者所列的醫藥銷售流程,廠家并不否認。記者在深入調查中發現,藥品生產廠家竟然不是藥價虛高的最大受益者,醫藥銷售環節的臃腫導致了藥價虛高,藥品暴利流向的是多個環節。按照舉報者反映的兩種營銷方式,廠家、經銷商和醫藥公司、醫生、醫院都從該藥的使用過程中謀取了巨額利益,而這些利益最后都由病人買單。所以,“藥價貴”現象一點也不奇怪。 近年來,省市每年都會舉行一到兩次藥品集中招標采購,這已成為絕大多數醫療機構藥品采購的主要模式。然而,“招標”這一曾被視為“陽光工程”的藥品購銷模式當真對虛高藥價起到“療效”了嗎?顯然沒有。百姓的實際感受與官方的統計存在明顯的差距。后者的統計顯示,每次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后,降價的幅度平均達20%左右,降幅較高的甚至達80%以上。但百姓在實際就醫時卻經常發現,招標降價后的藥品經常是開不到的,即使其中某種藥降價了,也會有其他一些品種的藥價格又升上去了。很多招標藥出現了“一招就死”的現象,例如,某針劑招標前在南京一家大醫院年銷量是3000盒左右,但招標降價后的一年間,竟然一支都沒銷售出去!“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反正同類藥品多得是,醫院可以選擇沒有參加招標和降價的替代藥。 其次,藥品招標采購這種模式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去年13個藥品協會曾公開上書請求國家發改委取消藥品招標,認為其不但沒有降低藥價,反而增加了醫藥企業的負擔。有人還公開指責藥品招標采購說:“把小腐敗變成了大腐敗,個別腐敗變成了集體腐敗。” 除了集中招標采購后的降價外,政策性的降價也是經常的。近年以來,我國連續16次降低藥品價格,涉及800多種化學藥品和300多種中成藥,平均降幅15%,但老百姓還是認為藥價太高。問題究竟在哪里?業內人士分析,根子就在于中間環節上。降價只是一再壓縮了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而流通環節的利潤空間卻居高不下。由于醫療機構仍是藥品銷售主渠道,醫藥企業不得不動用大量的“公關”和“回扣”費用以達到讓醫生多開藥的目的。醫藥公司在將藥品批發給醫院時,通常會給醫院讓利15%左右,這是國家允許的部分,叫“明扣”。但醫院從醫藥公司那里還能拿到相當一部分灰色費用,在10%以上,這叫“暗扣”。 對此,醫院也有自己的看法。全國人大代表、南京第一醫院心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陳鑫在參加今年的全國“兩會”時表示,在國家撥款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如果“不營利”,醫院將無法生存。省里一些大醫院,講起來每年收入高達七八億元,而實際上扣除各種費用,用于發展的費用可謂捉襟見肘。由于國家財政撥款較少,非營利性醫院要想解決設備添置、人才技術培養、人員工資的問題,就非得在“創收”上做文章。這就直接導致了一個后果:藥價貴。“其實,現在‘看病難’的問題已經不明顯了,關鍵是吃藥貴,仍遲遲得不到解決。連年藥品招標采購,百姓或許并未感覺到太大的實惠,主要問題在藥品回扣上。 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大醫院 基層醫療機構卻門可羅雀 個案:昨天上午,正在鼓樓醫院門診等候就診的陳女士說:“這幾天吹空調感冒了,家門口就有個衛生院,但我對衛生院的醫生水平不放心,還是到大醫院來找個專家看看,心里安穩。”懷有陳女士這樣心思的市民并不在少數,記者在該院門診隨機采訪了10余名病人,超過六成的病人稱所患疾病并非疑難雜癥,到大醫院來排隊看病,主要是對基層醫院的診療技術不放心。 “我們現在不是擔心沒有病人,而是擔心病人太多了忙不過來。”南京一家大醫院的負責人昨天跟記者聊起醫療改革的話題時,首先就表達了這樣的擔心。他說,經過這幾年的醫改,大醫院的病人越來越多,病房加床是常有的事情,大醫院再不擴容,就已經不堪重負了。 不僅是門診病人多,大醫院的病床也總是閑不下來。目前南京地區有20家左右的大醫院,這些醫院病房里總是擠滿了病人,病床使用率達到了95%以上,有的大醫院病床使用率達到了120%甚至130%。鼓樓醫院有關人士介紹,該院本部和北院的核定床位數是1300張,但現在病房的加床量已經達到了300多張,相當于一個二級醫院的床位數了,很多病人排隊等著住院。相比之下,基層醫院則冷清許多,記者昨天走訪了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院,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說,他一個下午就接診了4名病人。 一位業內專家說,“小醫院門庭冷落、大醫院門庭若市”的現狀,凸顯了當前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矛盾,而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勻,是造成老百姓“看病難”和“看病貴”的重要原因之一。 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勻,也讓大量農村患者涌向城市大醫院,進一步加劇了大醫院的擁擠程度。據統計,我國城市的人口只占20%,但城市占有的衛生資源卻有80%;農村人口占到80%,但農村衛生資源只有20%,而且這些衛生資源是質量較差的。據統計,目前江蘇省的門急診病人中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的占10%,最高的是南京為28%,最低的是宿遷只有3%。 專家說,解決當前社會反應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就必須要盡快解決當前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勻的現狀,尤其需要優先發展基層的醫療機構,以保障群眾的基本醫療。昨天下午,在南京淮海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輸液的吳先生說:“在家門口看病,就不用到大醫院排隊掛號、看病了,如果今后所有的衛生院都能發展起來,那看病就方便和便宜了。” 醫療服務價格今年將提高 誰能保證藥價能跟著下降 個案:“醫生一開檢查單我就頭疼,動不動就是幾百元的檢查費,醫療費怎么不高!”南京某研究所的張老師一想起以前看病的經歷就心有余悸。他是個老病號,經常發作的肺炎讓他成了醫院的常客,但讓他無法忍受的是,不同的醫生有不同的檢查方法,如果隔上幾天再到醫院,總是要重新檢查一遍,支氣管纖維鏡、CT、胸透等都是免不了的。 2002年前后,全國多個省市的醫療服務價格開始上漲。“提高醫療服務價格”,這被看作解決“藥價虛高”的有效渠道。有關部門對該項舉措的合理解釋是:提高醫生技術勞務的價格,增加醫院的醫療服務類收入,也就能改變醫院“以藥養醫”的現狀。這種“理想化”的解釋偏偏忽略了一個事實:在醫療機制根本性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提高醫療服務的價格很可能形成“兩頭翹”現象,即醫療服務價格升了上去,藥品價格卻沒降下來。 今年8月份或9月份,江蘇即將出臺醫療服務調價措施。不免讓人產生了同樣的擔心。記者昨日從省有關部門獲悉,2004年全省醫藥行業“總盤子”280多億元,其中藥品收入152億多元,支出120億元,處于“盈余”狀態;醫療服務收入131億元,支出160億元,處于“虧損”狀態。毫無疑問,醫療服務調價后,醫療服務的“虧損”有望被彌補,然而,藥品的那部分“盈余”會輕易被放棄嗎? 另一個嚴峻的現實是:醫療收費太亂。去年南京市物價局開展的一次醫藥專項檢查中,從53家醫療單位共查出違法金額586萬元。在當前狀況下,什么才是解決“以藥養醫”問題的“陽光之路”呢?專家認為,一切還得找準“病灶”,從體制著手解決問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緩解國家的資金投入壓力;保證醫藥分家后,藥品價格能有大幅下降,保證醫療服務支出上揚的同時藥品支出有所降低;國家要加大國民的醫療保障投入,補充醫療基金,擴大醫保范圍,完善醫保制度;要有能力對醫院處方的合理化實施硬性監督,減少“過剩診療”,杜絕醫療浪費。 快報記者 張星 鄭春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