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部長高強自揭業內黑幕
企業瞞天報價 藥價虛高7倍
藥品降價一輪接著一輪,但看病難、看病貴仍是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大難題。癥結到底何在?昨天,衛生部在其官方網站首次向大眾公布了衛生部部長高強在今年7月1日出席中
央宣傳部等單位聯合主辦的形勢報告會上發表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貢獻》的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此報告中,衛生部部長高強對我國藥價虛高的現象進行了“狂轟濫炸”,并深入剖析了藥價虛高的三大原因。
原因一 企業瞞天報價違規操作
高強指出,一些制藥企業的違規操作,造成政府定價虛高。高強介紹,日前國家審計署對衛生部和北京市所屬10家大型醫院的藥品和高值醫用消耗材料的價格進行了審計,抽查了一些企業,發現不少生產企業虛報成本,造成政府定價虛高。在抽查的5家藥廠46種藥品中,有34種藥品成本申報不實,平均虛報1倍多。某企業生產的一種注射用針劑,實際制造成本每瓶32.07元,申報價卻達到266.50元,虛報7倍多。有些醫療器材幾經轉手,層層加價,其中以進口器材最為嚴重。抽查的6類35種進口高值器材,賣給醫院的價格平均為報關價的3.34倍。某規格的球囊報關價每個496.2元,一級代理商批發給二級代理商的價格達到3600元,二級代理商賣給醫院時達到7000元,加價13倍多。一些不法藥商通過給醫生回扣、提成,擴大虛高價格的藥品、器材銷售。
原因二 醫院藥品收入加成誘導“大處方”
高強在報告中指出,現行醫院的藥品收入加成機制也誘導醫院買賣貴重藥,醫生開大處方現象。
多年來,我國實行醫療服務低收費政策,同時允許醫療機構銷售藥品時加成15%-20%作為補償。在計劃經濟時期,由于藥品品種少,價格由政府控制,這個機制對彌補醫院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藥品品種越來越多,價格差距越來越大,同類藥品價格可能相差十幾倍,這種機制的弊端日益顯現。
原因三 “假新藥”替代降價藥泛濫
按現行藥品定價辦法,國家批準的新藥可以高于成本定價,以鼓勵研發新藥。但一些企業把一些常用藥品改頭換面申報新藥,從而獲得較高的價格。有的同類藥品競達數百甚至上千個產品,替代藥品泛濫。多年來,國家多次降低定價藥品價格,但群眾反映效果不大,重要原因是企業和醫院用同類“新藥”替代了降價藥品。
據高強介紹,目前我國的藥品和醫用器材生產流通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造成監管難度很大。截至2004年底,全國有3731家藥品生產企業通過了GMP認證,另有1340家企業未通過認證,共計有5000多家。藥品批發企業有12000家,零售企業12萬多家,生產過剩情況比較嚴重,尤其是在一些常用藥上。本來藥品作為商品,按一般市場經濟規律,藥品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價格應該下降,但是我國的藥品卻出現價格上升,越貴越好賣的反常情況。
本報記者 沈昀 實習生 劉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