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教育 > 正文
 

中國農民教育負擔沉重 供一個大學生需18年收入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9日 13:30 新華網

  

  多數農村家庭反映教育負擔沉重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是在我國農村隨處可見的一條標語。記者采訪發現,多數農村家庭反映教育負擔沉重,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項主要支出。為了滿足孩子的教育消費,其他支 出項目只能壓縮再壓縮。

  晚上8點,記者來到山東省濰坊市一個偏遠的小村莊,隨機走進村民余艷真家時,看到她正一個人在燈下吃飯,飯碗里盛的是開水泡餅,桌上有一碗清炒蘿卜。44歲的余艷真沒上過學,兩個兒子卻很爭氣,18歲的大兒子上大學一年級,17歲的小兒子上高中一年級。丈夫在外打工一年能掙3000元,余艷真在家里種地,一年收入2000元,全家年收入5000元。余家沒有什么像樣的擺設,一臺黑白電視機也有年頭了,唯一顯眼的是,墻上貼滿了兩個孩子大大小小的獎狀,這是全家最值得驕傲和展示的東西。

  余艷真給記者算賬說,大兒子今年開學拿走7000多元,其中學費5000多元,生活費1000多元,小兒子上學交了2000多元。多虧七大姑八大姨幫忙,才湊齊了這筆錢。她說,兒子考上大學,高興得不得了,可是要拿這么多錢,又愁得睡不著覺。 “農村供孩子上高中、上大學,負擔太重了。”

  從余艷真家出來,月亮已爬上樹梢。記者又來到同村村民趙秋香家,她家的情況稍好些,兩個女兒一個在讀初一、一個上小學一年級。她家有2.4畝地,主要種小麥、玉米和花生,還養了幾頭豬,丈夫在村委會當干部,一年工資3000多元。但農資支出一年也得千把塊錢,兩個女兒每年雜費、書費也要1000多元。“跟人家供孩子上高中、上大學的人家比,自家的困難還差一些。”她說,“費改稅以后,負擔確實減輕了。現在負擔主要是孩子上學費用。一年積攢兩三千元,主要留給孩子上學用。”記者看到,趙秋香家的墻上,貼著一排大女兒的“三好學生”獎狀。她說:“農民家庭能負擔孩子上學就不錯了,別的什么也不敢想。”

  在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城關鎮附近的一處農田里,記者看到五六位農民正在收獲

生姜。聽到記者要采訪教育問題,鮑莊村一位姓張的39歲農民搶著跟記者算起賬。他說孩子今年上初中二年級,一年費用要3500元,這里包括:學雜費200元、書本費300元/學期、取暖費50元、試卷費一年2次、一次30多元、中午飯費100多元/月,等等。全家年收入一大半用在孩子身上。老張說:"孩子上初中,使使勁還能應付,上高中如果差1分,就要拿6000元擇校費,一年不掙個萬兒八千的上不起高中。"

  54歲的王大嫂圍著綠圍巾,她說自己家在青州,這是回娘家探親幫忙。她一邊割姜一邊對記者說,自己有兩個孩子,大女兒初中畢業如果多拿些錢(擇校費)能上學,但是家里拿不出,只好出去打工。16歲的小兒子今年初中畢業,也遇到了這種情況,只能像姐姐一樣出去打工了。"兩個孩子上學時,有時一年吃不上一次肉,只有過年時買點肉包頓餃子。"

   三個城市家庭的三本教育支出賬

  年終歲末,記者在山東省濟南市隨機采訪了高、中、低三個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盡管三個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不同,但是教育消費都是家庭支出的主要項目。教育投資,已經成為城鄉家庭最重要的一項支出。對于教育投資的巨大預期,成為制約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的一個門檻。

    低保戶:希望孩子上得起學

  在濟南繁華的泉城路北側,有一條古老的

芙蓉街。記者在一個狹窄的小院里遇到了47歲的低保戶馬玉秋。提起上初中二年級的兒子,馬玉秋說自己"愁得不得了"。她給記者算賬說,丈夫患心肌梗塞,從工廠病休,一月300多元錢,光吃藥都不夠,更沒法出去找活干;她靠在街上擺攤掙點錢,一個月收入二三百元;另外,全家享受低保金200多元,家庭月收入不足800元。

  "我們家最大的開銷是兒子的上學費用,實在負擔不起。" 馬玉秋說,兒子初中一年級開學就交了1000多元,初中二年級開學交了700多元,另外,還有班費、卷子費、書費、報紙費、資料費等,一個月最少有一半時間要交錢,今天八元,明天十元,學校要就得交,手里沒錢只能找街坊四鄰籌借。

  馬玉秋兒子所在的中學位于濟南的老城區,班上同學家里吃低保的有一半。馬玉秋說:"小學收費還可以承擔,上初中就覺著困難,明年,兒子考不上高中就不上了,讓他早點出去打工也好補貼家里。

    工薪階層:不買房子也要讓孩子上好點的學校

  在山東省商業學校讀大二的樂雯生長在一個典型的工薪家庭里。父親在一家市級事業單位,月收入2000多元,媽媽在藥品企業當倉庫保管員,月收入1000元。

  說起上學的費用,樂雯跟記者算了一筆賬。小學屬于就近入學,沒花擇校費就上了一所質量不錯的學校。上初中時,擇校花了4000元。考高中時與自己理想的高中差50分,擇校交了2萬元。目前,樂雯讀大二,大學一年收學費3600元,住宿費500元,學制三年。

  在樂雯的記憶里,從小學到高中,兩筆共2.4萬元的擇校費幾乎是最大的教育支出。為此,媽媽當年分的大房子都沒有買,全家至今住在一套僅30多平方米的簡易樓房里。46歲的媽媽王女士說,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是我們最大的心愿,孩子成績不是很好,寧愿拿錢也要讓孩子上更好一點的學校。上高中拿擇校費,也是沒辦法的事。"當時說要交2萬元,我的心里打了個顫。2萬元不是個小數目。現在社會沒學歷不行,我們的收入還拿得起,就供吧。"她說。王女士說她并不心疼孩子上學花錢,只是擔心孩子大學畢業能不能找個好點的工作。

    高收入家庭:花高價買最優質的教育

  王群在山東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丈夫是私營業主,家庭年收入幾十萬元,是城市里先富裕起來的那部分人。他們的女兒上小學二年級,在教育方面的花費卻已不匪。王群對記者說,"我的想法是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環境。"

  從上幼兒園起,王群就不斷給孩子"擇校",收費一個高于一個,最后選定的一家民辦幼兒園月交費700元,當時是全市最高價。上小學前,王群為孩子考察了兩三所學校,最后選定了一所離家很遠的重點小學。要找關系不說,還交了1.8萬元擇校費,在當時也是全市最高價。她說,"中小學擇校已經不是秘密,很平常。學校教學水平不同,我們只有一個孩子,當然愿意讓孩子接受最優質的教育。"

  與校內教育相比,王群對教育的投入還有相當一部分花在了校外。她給記者算賬說,女兒從3歲多就開始上各種培訓班。這些支出主要有:故事班,400元;美術班,500元;舞蹈班,2010元;琵琶班,2000多元;奧數班,600元;英語培訓班,1600元;鋼琴班,買琴1.7萬元,一小時收費100元,一周一次,剛開始學,還沒有算總花費。另外,課外輔導書一年花費幾百元。課外培訓總花費近萬元。王群說,"這么算起來,每年教育支出占全家總支出一半以上。就這一個孩子,不敢拿孩子上學的事馬虎。多花點錢我們不在乎,只要能讓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

    一個農民家庭的教育賬本

  到了年末,農民陳茂國家的賬本上又出現新的赤字,而這些欠款都是為兒子支付教育費用欠下的。與城市居民相比,教育負擔對于像陳茂國這樣靠種地、打工維生的農民來說,更是不能僅僅用"沉重"兩個字來概括的。

  日前,記者來到山東省臨朐縣一個偏遠貧窮的村子。推開村民陳茂國家搖搖欲墜的木板門,只見滿院的玉米。45歲的陳茂國夫婦倆有三個兒子,分別是21歲、19歲、17歲。提起孩子上學的事,陳茂國嘆口氣說,大兒子上了一年大學,花了1萬多元,上不起,就退學了,前些日子到蘇州打工,第一年當學徒沒有工資。二兒子今年剛考上大學,開學就交了將近9000元,向親戚朋友借了3000元,又以家庭的名義向農信社貸了5000元,才把這筆錢湊齊。三兒子上高中一年級,今年開學交了2000多元,其中學雜費1350元,書費、材料費480元,最后交完錢只剩下50元生活費。學校里的菜1.5元一份,經常是好幾個同學買一份菜吃,有時就吃點咸菜。

  平時陳茂國在外面打工,一年可以收入五六千元,是家里的經濟支柱。妻子在家養了2頭豬,一年下2窩豬崽,能掙1000元。種3畝地,一年收1000多斤小麥、700元,1000多斤玉米、700元,花生400元,毛收入1800元;除去化肥、地膜、農藥、澆地等各種費用,凈收入不到1000元。全家總收入七八千元,為供孩子上學年年欠債,到目前為止,教育欠款達到2.5萬元。

  陳茂國拿出一個賬本,上面記著這些年為供孩子上學所欠的賬。他把每一筆欠款都記得清清楚楚,少的200元,多的1000元。陳茂國說,這幾年學費越來越貴,2000年,大兒子上高中一年3000元就夠了,雜費一學期300元;2002年,二兒子上高中一年4000元;2005年,三兒子上高中一年四五千元,雜費一學期600元,伙食費也貴了。陳茂國說:"現在兩個孩子上學,一年需要1.5萬元。掙的少,花的多,只能等孩子工作以后慢慢還賬。沒有錢真愁啊!"

  為了供三個孩子上學,陳茂國夫婦現在住的房子還是結婚時蓋的3間房,孩子上學后,除添置了一臺電視機以外,別的家什什么也沒置辦。陳妻穿著自己縫的方口布鞋,晚飯就吃辣椒就饅頭,生活省得不能再省。陳妻對記者說,現在除了孩子上學,別的什么也顧不過來。平時自己種點菜,腌點咸菜,只有過年才吃肉,孩子從學校回來都舍不得吃頓肉。

  陳妻說,三個兒子很爭氣,高中都沒拿擇校費,已經是花費最少的了。"從孩子上學起,全部責任都是自己擔,希望政府對我們農民家庭有些資助。二兒子上大學,第一年拿不到助學貸款,只能以我的名義在農信社貸了5000元,一個月利息68元,還款壓力很大。"

    教育成本:家庭應承擔多少?

  對于孩子的教育成本,政府和家庭應該怎樣分擔?家庭應該承擔多大比例才合理?專家認為,從市場機制資源配置的特點出發,義務教育是公共產品,非義務教育是準公共產品,義務教育應由政府提供,非義務教育應由政府和市場共同提供。

  對于教育消費的支出過大以及預期過高,是造成了我國當前消費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2005年8月中下旬,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50個大、中、小城市進行了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城鎮居民儲蓄意愿增強,消費意愿下降,認為更多儲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數占比為37.9%,較上季提高1.6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提高4.5個百分點。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研究"課題組與國家統計局城市經濟調查隊合作,于2005年4月開始,在全國12個省市選取了1萬戶城鎮居民,對2004年城鎮居民教育與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數據統計表明: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家庭負擔的程度明顯提高。要供養一個本科及以上的學生,要花掉近一半的家庭支出。課題組曾經對1997年-2000年的城鎮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比例進行過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在校生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有了明顯的提高。2000年有義務教育在校生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6.9%,而2004年小學和初中的這一比例分別是12%和18%。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副院長杜育紅教授指出,近年來老百姓承擔教育費用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在農村,由于政府行為不到位,農民不得不承受了相當多的教育負擔。相對于農村家庭收入來說,當前學費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可以說,農民教育負擔已超過農民在其它方面的負擔。如何減輕農民教育負擔,成為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新課題。

  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王蓉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的私人收益率提高很快,一項調查顯示,多受一年教育個人收入就增長11%,這種現實促使家長都非常迫切地想讓孩子受到好的教育。而我們作為一個比較窮的發展中國家,教育供給又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政府應努力保證每個孩子基本的教育權利,享受基本的教育服務,并且努力做到優質教育資源公平分配,減少擇校的發生,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的教育負擔。在此基礎上鼓勵社會來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滿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記者 張曉晶 趙華)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32,0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