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林
開開剛回國的最初幾個月,常常踢人咬人打人,都快成小動物了。我心中很是煩惱,不知道那個曾經(jīng)人見人愛、有禮貌、講道理的小男孩哪里去了。
寫信向朋友巴迪求救,這位有著16年兒童工作經(jīng)驗的蒙臺梭利教師立刻回了一封指
導性很強的信。她說,對于一個生活發(fā)生了劇烈變化的孩子來說,這些反應都是極為正常的。因為他所熟悉、所依賴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一夜之間全變了,他的內(nèi)心感到恐慌,感到生活失去了控制。于是他做一些讓父母無法管住的偏激行為來表示他的抗議,顯示他渴望能恢復自己對生活的把握。除了有暴力傾向的行為之外,有些小孩以不肯睡覺、不肯洗澡、尿床或在公眾場合發(fā)脾氣等其它讓父母頭痛的負面行為來表達他們對新生活的不適應。
當這些情況發(fā)生時,家長應坐下來摟住孩子,傾聽他內(nèi)心的感受。通常孩子說不清楚自己的感覺。家長可以用些問題來引導,比如問:“你是不是因為想你的好朋友感到很難過呀?”問出原因之后,提供一些建議看看做些什么能使孩子好受些。如果什么辦法都不奏效就只好冷處理了:把小孩先晾在一邊,告訴他平靜以后媽媽再回來找他。
最關鍵的是要理解他們內(nèi)心無助的感受,不要過分斥責他們那些負面行為。我曾問過開開知道打人不對嗎,他說:“知道,可是我不知道我為什么會那樣。”曾是腦神經(jīng)科醫(yī)生的公公說,孩子的大腦還未發(fā)育到能充分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因此我們成年人要將自己內(nèi)心那股平靜的力量傳導給孩子,增添他們面對變化的心理力量。
有了這種理解,首先我自己平靜下來,知道開開那些讓人頭痛的表現(xiàn)屬于適應期的特殊行為,終會過去。然后我開始觀察最使他不適應的是什么,好象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方式。
比如美國人一般比較尊重小孩,和他們說話時態(tài)度誠懇,像對成年人一樣鄭重;而這里有些人喜歡說些半真半假的話逗小孩,開開則極認真著急地去辯解,別人看著他樂,他就很生氣,打人。我向他解釋說,逗你玩的人是因為喜歡你。他有時候會直接告訴別人說:“我不喜歡你逗我!”另外,在美國小孩子聽到的多是鼓勵和贊美,人們有意識地用良言去幫助小孩建立自信;而國內(nèi)的成年人會較多地批評小孩,指出小孩的缺點,開開也很惱這些。我就告訴他:“這些人批評你是因為他們很關心你。”“為什么?”“不為什么,就是這里的習慣。”“哦。”
他漸漸懂得,有些我們稱之為某人或某個地方的“習慣”“風俗”等東西,不一定總是能用自己的道理解釋得通的,平和地接受下來就好。兩個多月后,我那個善于和人打交道的小男孩又回來了。在兩個文化之間,他本能地把握住了兼容和相通的部分,游刃有余地快樂生活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