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姐妹玉玲腌黃瓜 賣了百年不做老干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31日 10:21 生活新報 | |||||||||
她家的腌黃瓜是全昆明最貴的 她家的腌黃瓜秘方只傳給子女 她家的腌黃瓜每天能賣兩三千
天色漸漸暗淡,郭順玲還呆坐在“玉玲腌黃瓜”攤前。3個月后,景星街的占道經(jīng)營和臨時小鋪面將面臨拆遷。郭順玲這間4平方米的小店自然是保不住了。是轉(zhuǎn)讓技術(shù)?另找位置?還是回家休息?郭順玲連日來為這事頭痛不已。 她賣腌黃瓜30多年了,1972年在圓通山,1979年到青年路,1986年到雙龍橋,2000年到景星街。如果再加上外婆和母親的一輩子,她們家的腌黃瓜已賣了近百年,在不少老昆明人眼中,已是城市的一道風(fēng)景。 一個小攤子勝過大餐館 只有一張矮桌和四個小板凳的腌黃瓜鋪一天的營業(yè)收入超過了千余平方米的大餐館。在眾多賣腌黃瓜的小販中,生意最好的居然是那個賣得最貴的。 在昆明,賣腌黃瓜的小攤很受歡迎。尤其是小學(xué)校門口、步行街、電影院門口、商場門口幾乎都可以看到推著小推車賣腌黃瓜的小商販。價格大多是1塊錢左右一兩,在昆都商場門口有個老太太賣的是1.2元一兩,已經(jīng)算很貴了。 但是,郭順玲的腌黃瓜是2塊錢一兩,而且生意很火。郭順玲每天都有兩三千元的收入,節(jié)假日還可突破4000元。生黃瓜的價格是1.2元至2元一公斤,再加上配料,一公斤投入的成本不到3.5元,賣一天黃瓜就有近千元利潤。 在北市區(qū)經(jīng)營餐館的吳先生每天向郭順玲買10公斤腌黃瓜到館子里,他將黃瓜切小,用小碟裝上作為配菜贈送給客人,客人們對黃瓜的口味非常喜歡,常常嫌一碟不夠,想多要幾碟。 吳先生從事餐飲業(yè)10多年了,開了一家三層樓的餐館,樓上樓下加起來有1000多平方米,但近年來餐飲業(yè)競爭激烈,生意日漸蕭條,一天的營業(yè)額少的時候只有1000多元,他常常發(fā)出感慨:這么大個餐館,還賣不過一個黃瓜攤。 郭順玲腌瓜有一個秘方 “順玲,你們姐倆搞什么鬼,害得我朋友一大罐黃瓜全部爛掉了!”劉瑞章叫嚷著沖過來。“姐夫,你在說什么?”郭順玲奇怪地看著他。 1972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圓通公園里人特別多。郭順玲的娘周玉珍第一次帶她去賣腌黃瓜。那時郭順玲只有11歲。周玉珍先把一盆黃瓜放在桌上,抓起一個濕漉漉的大黃瓜熟練地從中間剖開,再從小桶中舀一勺醬涂進(jìn)去。大黃瓜5分錢一個,最小的2分錢一個。 傍晚,三盆黃瓜全賣完了,一算賬,有20多塊。鄰街的張老師辛辛苦苦教書,一個月才掙20塊工資。 晚上,周玉珍把順玲叫到廚房,臉色凝重。 “咱家這點手藝是你外婆傳下來的。我們家孩子多,8個都能活下來,全靠這黃瓜養(yǎng)著。你看其他人家的孩子,總有一兩個被餓死或生病死掉。你要好好學(xué),可不許嫌棄。” 周玉珍的腌黃瓜秘方不傳外人,只傳自己的子女,所以直到現(xiàn)在,郭家的女婿和媳婦都不知道怎么腌制,請工人幫忙更是娘所不允許的。 周玉珍說,黃瓜是否好吃,主要根據(jù)3個指標(biāo)來判斷,也就是酸、甜、脆。普通的泡菜腌出來是酸的,如果加入白糖則會變得太甜,外地人比較喜歡吃酸的,昆明人喜歡吃稍甜一點的。除了我們家,昆明所有賣的腌黃瓜,兩種味道都不可能均衡。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黃瓜嚼起來要脆,如果時間腌長了,黃瓜就會變綿,而且很容易壞,吃下去對身體不好,如果腌制時間太短,吃起來則會有生脆的味道。 在熱天通常只要三四天就能腌成熟,冷天則需要10天左右。為了保證質(zhì)量,周玉珍要求順玲要在黃瓜罐里放入溫度計。 周玉珍自信地認(rèn)為只要按照娘的秘方腌制的黃瓜就會具備酸、甜、脆的效果,而且對嗓子疼痛還會有治療作用。 劉瑞章朋友的黃瓜怎么會爛掉呢,原來是順玲的姐姐順榮做黃瓜的時候被他悄悄偷看到了,可惜沒看清楚,他就急匆匆向朋友夸口,說他知道了秘方。他和朋友們背著老婆腌了一罐,結(jié)果不知怎么搞的,成熟的時間還不到,黃瓜就全部變味壞掉了。 “姐夫,娘的秘方不是那么容易學(xué)的,你就別白費工夫了。”說這話時,順玲挺自豪。 是全昆明最貴的腌黃瓜 周玉珍的黃瓜從5分錢一個到一毛五一兩,后來到五毛、一元、兩元。她的價格總比別人貴很多。買腌黃瓜的劉大媽經(jīng)常抱怨順玲:“你們家的黃瓜太貴了,路口那個推著小車賣的,味道也不錯,只要1塊錢一兩。”郭順玲聽了只是笑笑,并不辯解。 1979年,她們家的黃瓜就賣到0.15元一兩,和其他幾分錢一兩的價格比,她們的黃瓜是當(dāng)時最貴的。 1973年至1978年,周玉珍帶著順玲為盤龍區(qū)街道工業(yè)處工作,她們的工作仍然是制作黃瓜、賣黃瓜,只是賣的錢要交公。周玉珍自己每月只拿20多元工資。 1979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鼓勵下海經(jīng)商。周玉珍辭去工作,開始繼續(xù)做個體經(jīng)營。 周玉珍有8個孩子,學(xué)歷最高的一個女兒也只是初中畢業(yè)。周玉珍雖然不認(rèn)識幾個字,但經(jīng)過長期賣黃瓜的經(jīng)驗,她感覺自己的生意比別人好。于是她決定把價格調(diào)高,從5分錢一個改成了0.15元一兩。 漲價第一天,生意明顯下降,平時要賣三盆黃瓜,但那一天只賣了一盆。不過還好,因為價格貴了,所以錢也沒少賺,一盆黃瓜賺了比以前多3倍的錢。 到了第二天,情況就有些不妙了。郭順玲在圓通山調(diào)查了一圈,周圍的腌黃瓜全部賣一毛多一兩,價格全漲了,但最貴的只有一毛二。這一天,周玉珍只賣了小半盆黃瓜,賺了8塊錢。 “她爹,圓通山附近的好攤位全被別人占了,我的黃瓜賣不出去怎么辦?”周玉珍和丈夫郭先商量。她很怕生意恢復(fù)不了,這多年的老字號如果搞砸了,一家人以后靠什么生活。周玉珍后悔把腌黃瓜價格提上去,但現(xiàn)在如果突然降下來,又怕會被人取笑。 “你干脆換個地方賣吧,不要和旁邊那些人爭。春城路上建了個春城劇院,每天晚上很多人去看電影。”郭先的話提醒了周玉珍。 周玉珍帶著郭順玲把黃瓜攤搬到春城劇院對面。在這里,她是唯一一個賣腌黃瓜的,沒人爭搶。果然,生意不錯。一個月后,這里的黃瓜攤擺起了四五家,但許多以前的老顧客還是在周玉珍這里買。后來,周玉珍把價格漲到5毛一兩,再后來是1元……再到2元。 利潤再大 全家都不想做老干媽 貴州來的王先生把一個機會擺在郭順玲面前,如果照做,她有可能賺到外婆和母親幾輩子也賺不到的錢。 3年前,周玉珍去世了。郭順玲和姐姐郭順榮一起賣黃瓜。生意越來越好,每天要賣80公斤,這些黃瓜從采購、腌制、銷售,全靠郭順玲和姐姐郭順榮兩人完成。 每隔兩天,就要采購一次新鮮黃瓜。這項工作是郭順榮做。她早晨四點就要起床,從江岸小區(qū)騎自行車到王旗營蔬菜批發(fā)市場,每次采購200公斤。 郭順玲發(fā)現(xiàn)來吃腌黃瓜的人中90%是熟人,老顧客那么多,這說明“玉玲腌黃瓜”的名氣還不小。這幾年,很多人來找她談合作,有人說要花錢買她家的秘方,有人讓她以技術(shù)入股開公司,有人要將黃瓜做成真空包裝送進(jìn)超市,有人要她開辦腌黃瓜技術(shù)培訓(xùn)班。 有一天,一位貴州來的王先生找到郭順玲,提出要與她合作辦廠。“你知道嗎?如果我們一起辦廠,黃瓜就可以用全新的包裝,批量生產(chǎn),賣到全國各地去。你只要把配方告訴我,然后用你們家的牌子為產(chǎn)品命名,其他費用都由我支付。賺到的錢我們可以四六分成,我六你四。”王先生還提到,在他的家鄉(xiāng)有一位老太太,辦了一個辣椒醬工廠,6年就賺了13億元,就是知名的“老干媽”辣椒醬。 13億元!在郭順玲聽來這是個天文數(shù)字,習(xí)慣了擺地攤的她對這個數(shù)字沒有準(zhǔn)確概念,只是感覺如果按王先生說的做,她就可以掙好大一筆錢。 郭順玲把王先生的提議告訴了7個兄弟姐妹,沒想到這事遭到全家人一致反對:“媽說過我們家的手藝不能外傳!你又不缺吃少穿的,干嗎要出賣我們家的老字號!”郭順榮第一個不愿意。“你要敢去辦廠,我們就斷絕關(guān)系!”弟弟的態(tài)度更為激烈。 至今,郭順玲也不明白家里人的想法為什么這么堅定。 景星街就要拆遷,郭順玲也真不想在路邊擺攤了,但娘說過的話總在耳際回響:“不能把祖?zhèn)鞯恼信妻D(zhuǎn)讓給別人,要做就自己做,不做就讓它淹沒了吧。” 小一輩的孩子們大學(xué)畢業(yè),看不起賣黃瓜。一時間,郭順玲還找不到繼承人。她曾開玩笑地說:“就算有一籮筐錢放在我面前,我也沒力氣去拿。”但是牢騷歸牢騷,娘的期望讓她這輩子注定就是個“擺腌黃瓜攤的”。 本報記者 陶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