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光:飯吃飽了又想打假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5日 18:30 《時代信報》 | |||||||||
“假冒偽劣這些事不知道就算了,知道了就坐不住,不打不舒服”——這些年來,“英雄主義”的個性,依然刻在葉光的骨子里。 信報記者 鄧萍/文 黃偉/圖 公司開在小院里
葉光把公司開在江北建新北路一個積滿落葉的破舊院子里。 快到中午了,院子仍然寂靜無聲。倒是葉光租的三間房還有些生氣:他的QQ啾啾地響著,時刻提醒他收信息;一個女職員在他的柜子里翻找“全國青少年才藝大賽”的獲獎證書,有家長來給孩子領獎;一個助手站在他對面,和他商量馬上要啟動的火鍋調配師大賽如何請評委。 這三間房濃縮了葉光的兩個公司,一個是商務咨詢公司,一個是廣告公司。兩個公司有6個人,做商務咨詢的有兩個,打假的兩個,做文化產業的兩個。近段時間他在策劃火鍋調配師大賽,臨時又聘請了3個人。比賽正在報有關部門批準,一旦批不下來,這三個人只得辭退,公司實在沒地擱人。葉光把這叫精兵簡政,就像他這三間房,一季度租金才3000元,水電費還不用管,這可是開公司的最底成本了。 “散伙”之后很迷茫 “中國打假斗士”的獎杯赫然擺在有點“豪華”的辦公桌上,讓來人一下就想起面前這個斯斯文文的老板是馳騁江湖多年的打假英雄。 從2001年開始,葉光基本上處于蟄伏狀態。他的樓上就是《華西都市報》重慶辦事處,記者每天從他門前來來往往。葉光說,要是那幾年,這辦公室肯定扎堆的記者。 其實追溯起來,從2000年開始,中國個人打假就越走越艱難。 “那時先是輿論不支持買假索賠了,后來臧家平買‘藏汴寶’索賠出事,被判敲詐勒索,個人打假至此終結。”葉光說,那個時候他很迷茫。 開始他還做了段時間生意,商品買賣,結果假貨沖擊太大了,他又不愿意去賣假貨,于是沒多久,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后來他又成立“葉光商品咨詢公司”,專門接受企業的委托,在重慶市場作調查。雕牌、采樂、鐵將軍汽車防盜鎖都來委托過他打假,他慢慢開始恢復元氣,基本維持了生存。這時他才明白:以前他那種英雄主義打假只能當事業來做,事業可以付出,可以學雷鋒。當產業做可不行,因為產業是要講求回報的。 磨了幾年后,一次,一個朋友沖著他的口碑,介紹他做個青少年藝術比賽。初入行,同行都打擊他,說文化產業多了去了,比賽都是假的,誰出錢多誰就是冠軍。 葉光沒想到這行也有假的。他沒這么干,一板一眼制作比賽規則,認認真真請評委。這場比賽得到家長和組辦方的好評,他很快就接到下一個比賽項目。2005年,他專門成立廣告公司,搞起了他的文化產業。 到去年,他終于盈利了,一年除干打盡,他還收入一萬多元錢。 蟄伏期間仍打假 飯吃飽了他就又想打假了。實際上這兩年他還是沒閑著,只不過從原來的風生水起,變成默默行動。前年,他查奶粉,因為他發現很多奶粉在產品說明上都夸大其詞。 “商場搞質檢的都知道,我找過他們很多麻煩。” 之后,他又盯上了超市里的干貨。“純天然”、“綠色食品”、“質量萬里行跟蹤產品”,這些不實標注被他發現,他一口氣舉報了20多家超市。 去年,他又開始和某個品牌的酒、通江的銀耳較上了勁。這兩種產品都在廣告上明確標注:“XX政府指定專用”。 “政府指定可以,但根據廣告法的規定,人民政府是不能出現在廣告語中的。”葉光寄了兩次掛號信到有關部門舉報,結果都沒回音。他又打電話,人家說沒收到,他說好,請不要掛電話,我馬上傳真給你。在他的執著之下,有關部門終于行動,目前,路牌廣告上的“XX政府指定專用”都下了。 不久前,他又接到舉報,說沈陽那邊有非法針管。葉光一聽就去了。打針管可是他的老本行,這東西危害可大了。 他先坐火車去上海,想找到產地一鍋端。結果在上海找了幾天,沒有。他馬上去沈陽,果然,批發市場上到處都是那種非法針管。 “我只能借助輿論把市場終端給它打掉。”葉光從沈陽到大連、到鞍山,在遼寧半島轉了一圈,走一地,就聯系當地的媒體。媒體一曝光,效果很好,相關部門重視,立即行動打假。 “這兩天遼寧到處都在打非法針管。” 記者發現他桌上一大堆車船票,他算了一下,這一圈走下來花了5000多塊錢。 “找誰報銷呢?” “我自己給自己報銷。”葉光說到這里笑起來。 他說去做這種公益打假,都是自己掏腰包的。這些事不知道就算了,知道了就坐不住,不打不舒服。 看來這些年,那種“英雄主義”,還是在他的骨子里。所以,無論怎么難,他始終沒把打假的事放棄。他還專門為消費者開了免費咨詢熱線。記者和他交談中,就有個消費者買了西洋參懷疑是假,希望葉光幫他看看。 這樣的忙碌于外人來看并不怎么樣。葉光有時靠在他的椅子上也在想:“如果還在單位上當公務員,我肯定當處長了,房子也該分一套了,生活應該滋潤。”但這種想法出現后,他馬上就會自己對自己說:“現在不是很充實嗎?” 人物檔案 葉光其人 重慶市人,46歲。葉光出身“正規軍”,直至1997年1月之前,他的身份還是重慶市酒類專賣局的一名執法人員,之后辭職專門從事個人打假。1999年10月1日注冊成立“重慶葉光商品咨詢有限公司”,從事商品咨詢和市場調查。公司建有專門維權網站。 個人評價—— 對中國消費者維權,我們起了一個喚醒作用。 經典一仗—— 追蹤一次性針管窩點 1998年11月,葉光接到一個舉報,稱中國85%-90%的醫院用的一次性輸液器和針管,從生產環節開始都是假的。 葉光調查發現,市面上10毫升的一次性針管,批發價每支只有0.12元。這是屬于三類醫療器械,必須在10萬級無菌密封的生產車間生產,只有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才能達到無菌。而按照正規的生產成本價來算,這樣的一次性針管,出廠價最低都應該在0.22元/支。 他發現,一次性輸液器鋼針做工十分粗糙,針管與針柄上不僅沒有無毒粘合劑,過濾器滴斗上不僅未按行業規定印上廠標記,且已發黃變色,液管變形彎折斷裂,固定鋼針的圓形針柄系被行業標準中定為淘汰的針柄。更令人生疑的是,江陰市醫療器械廠生產的“鋒利牌”輸液器包裝袋上,把“國醫械準字”中的“準”字寫成了“登”。而注射器針頭護套未按國家行業標準配置全封閉性的護套,細菌、污物可輕易進入注射器內。拔出注射器膠塞,一股難聞的橡膠味撲鼻而來。針頭稍經來回折動便發生斷裂。 葉光馬上向有關部門舉報,同時利用本地媒體暴光。之后,他一路北上,到西安、鄭州、濟南、沈陽。然后折回南下,到廣州、武漢。 持續一個月之后,在全國造成極大的聲勢。葉光的行動引起《南方周末》的注意。他們找到葉光,希望葉光把窩點查出來。于是,一行人趕到江蘇武進市農村。他們誤入村里一戶人家,他們在這里看到了令人吃驚的情景:14號的門大敞著,一樓堂廳里的桌子上擺滿一次性輸液器配件,一個40歲左右的婦女用令人眼花繚亂的手法嫻熟地將橡膠導管與鋼針、漏斗、調節器插在一起,再裝進印刷好的包裝袋中,扔進一只大籮筐中,整個過程不過幾秒鐘時間。 讓他們吃驚的是,這里的農民家家戶戶靠生產劣質輸液器為生。他立即向當地舉報。當地執法部門從中繳獲2噸多(約1.5億個)針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