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我越來越喜歡規則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5日 18:27 《時代信報》 | |||||||||
信報記者 龐凡/文 黃偉 張毅/圖 編者按: 今又3-15。在很多人看來,這個日子已經有點讓人審美疲勞。更有一種學院派經濟學觀點,認為過多渲染假貨危害,容易打擊中國人消費熱情,而中國經濟現在面臨的問題正是
不過對兩類人來說,這個日子永遠具有非凡的號召力——一是身受假貨劣貨之害的消費者,還有一類就是那些曾經名噪一時的打假斗士。他們,經歷各異,手法不一,但都有難得的血氣之勇,和不可救藥的英雄主義情結。因為他們,上世紀90年代下半期,成為中國普通百姓自發維權運動的第一個高峰,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中國公民意識覺醒的符號性事件。 2000年,中國最有名氣的十大打假斗士曾經嘯聚山城,遙想當年,英雄論劍,器宇萬千,是何等的快意與豪情! 然而,潮起潮落,這個充滿草根色彩的群體,面臨著不完善的法律制度環境、充滿敵意的利益集團、喜新厭舊的媒體習性——10年之后,他們終于漸漸被打壓排斥,被妖魔化邊緣化。而他們之中一些人急功近利和無視規則的做法,也令其整體形象蒙受打擊。 但是,當新一年的3-15來臨之時,我們環視周遭一片貌似和平繁榮的景象,不禁悵然——當那些以個人血勇對抗利益集團和制度缺陷的男人們消失在主流視野之外,我們用什么來刺穿虛幻的假象、捍衛我們天賦的權利? 在這里,我們將他們10年沉浮的軌跡再次呈現給世人:或許在這之后,他們終將成為一個過去時代的影子而退出歷史舞臺,但他們的行動和思考,卻能對未來的中國人產生長久深遠的啟迪。 繞不過去的“第一人” 談到“3-15消費維權”,王海這一頁無論如何是避不開的。 10年打假,王海從22歲的年輕小伙子,到如今已然步入而立之年。 2000年9月20日,“打假第一人”的王海在南寧“受刺激”后精神失態。據當地媒體稱,王海先是在當日凌晨突然要求入住總統套房,繼而又在酒店大堂與保安激烈沖突,最后又在派出所內僅穿一條內褲狂奔,南寧市公安局在確認此人確是王海后,將其送往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并決定對其進行檢查。 據說,當時王海南寧之行是因為一位名叫王通的打假者在當地進行打假時,遭遇阻礙被當地警方盤查,王通稱,他是王海的“兄弟”,警方為確認王通的身份而撥通了王海的電話,王海在電話中曾否認王通是他“兄弟”,但隨后王海于9月19日飛抵南寧,先到警方以“發慈心”的方式“解救”了王通。之后又接受了當地媒體的采訪。 事后,王海自己的解釋是:“整個事件中我的神志都是清醒的。就像兩口子打架,也會打個狗血淋頭,不過因為我練過武術,我練硬氣功的,所以我發怒就可能和別人不同。別人發怒可能打個暖壺,我發怒可能要打爛一扇門,或者撞壞一輛汽車,但是我從來沒有用暴力對付社會,也從來沒跟人打過架,我是奉公守法的。前段時間津成給我造成的壓力太大,我確實被冤枉了。” 現在的我真的很低調 王海今天的生活和事業與他當年驚世駭俗的舉動相比,逐漸開始歸于平常。 “目前的工作還是分為兩部分:盈利與非盈利。”王海說,他旗下的“北京大海商務顧問有限公司”,屬于商業化運作,遵循市場規律,而“北京王海熱線咨詢有限公司”則屬于非盈利項目,依賴個人愛好,追求個人價值觀的體現。 而最近,王海盯上了諾基亞N70手機。“諾基亞涉嫌故意隱瞞N70手機的缺陷,意圖欺詐廣大消費者。”王海在他的“王海熱線”上發布了相關信息,并舉報到了國家工商總局消費者權益保護局。 事實上,2000年的“南寧事件”后,有關王海和他打假的消息開始越來越少,坊間甚至流傳出“王海隱退”、“王海被假貨打倒”的說法。 “那都是大家的誤傳,我并不這么認為,我們現在的工作要求不能曝光頻繁,要保護客戶利益。”王海的北京大海商務顧問有限公司屬于商業化運作,主要項目有:知識產權保護、企業打假、打擊不正當競爭、商務調查、訴訟業務、消費者維權等。“我們主要是幫助企業打擊侵犯其專利、產品的行為,協助執法部門去取締,每年我們至少端掉百兒八十個窩點。”王海說,“所以,職業需要,現在的我很低調。” 一個時代的標志與象征 10年前,王海在媒體的裹脅下,單身匹馬地闖進了中國消費者個人維權領域,并成為打假軍團的領軍人物。10余年后,在“王海熱線”上,王海對自己的身份介紹,排在最前邊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制度分析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社區治理項目研究員,該課題組由著名學者毛壽龍領銜,經費來源于國家哲學基金。這對曾被稱為“刁民”的王海來說,無疑是一種境界的提升。 王海從來也不否認成為職業打假人給他的人生道路帶來的影響。 10年前的某個春天,時年22歲的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廈購買了一副索尼耳機,然后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向商家索賠。擁有第一次并不順利的經歷后,王海進行了反復的思考,然后便開始在北京各商場的購假索賠,50天左右的時間,獲賠償金將近8000元。 1995年11月24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和《中國消費者報》聯合主辦了一個有關“加倍賠償”的座談會,王海由此初露廬山真面目,一種叫作“王海現象”的話題由此傳播開來,王海本人也因此一夜成名。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勇敢的。在媒體力量的支配下,王海幾乎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性、符號性人物,所到之處均受到明星甚至偶像般的禮遇與追捧。 這是個體和組織的對抗 借助名人效應,王海成功地創建了自己的公司。“個人打假的道路是不可行的。”王海說,“出道”以來,他從沒有把打假索賠當作長遠的事情來做,“這是個體和組織的對抗,力量明顯懸殊,所以打假索賠就只是一個切入點,反欺詐行為才是我真正的事業。”成立公司后,王海讓打假行為公司企業化,這成為他提升博弈力量并尋求最終突圍的一種最佳途徑。 好事者、買假索賠、知假買假、公司化打假、維權、義務咨詢、公益訴訟。11年來,王海經歷了這樣一個輪回。對王海來說,重提好事者身份,正是一種回歸,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王海越來越喜歡規則,他不僅給公司制定詳細的規章制度,甚至夢想著成為社會規則的制定者。 2004年兩會期間,王海提交的《關于物業管理的立法議案》,經31位全國人大代表簽名遞交并通過審查,使物業管理立法成為本屆人大的議程之一。“當人大代表也是我多年的愿望。”王海語出驚人。“早在10年前第一次買假索賠,我就意識到當時的法律操作性不強,需要修改和完善。 王海認為,打假和做人大代表是殊途同歸的,打假是用經濟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用賠償來制約假冒偽劣。做人大代表則能夠靠法律手段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健全有關消費者權益的法規,而參與立法的途徑就是去當人大代表。 “打假,是國家主人公的體現,我們應該勇敢地去打擊,不論是舉報、訴訟還是其它方式,這不僅是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更是建設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推動力。”看來,王海已經回歸了“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