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消費 > 正文
 

[圖文]技術創新決定未來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5日 08:10 中國質量新聞網

  專家預測2006年平板市場規模近500萬臺 面對如此大的市場,誰能勝出

  

[圖文]技術創新決定未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家電課題組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平板市場規模接近200萬臺。近日,該課題組又對2006年的平板電視市場作出預測,預計2006年
平板電視市場規模將接近500萬臺。其中

液晶電視需求規模將接近400萬臺,而
等離子
電視的需求將超過100萬臺的規模。

  趨勢一:需求量引發洗牌

  自2003年開始,平板電視在中國進入了高速增長期,平板電視銷量連續兩年同比增長率超過200%,特別是2005年增長更快。未來一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在市場需求量迅速增加的情況下,有些規格的面板比較緊張,所以在下半年,市場價格仍會下降,但降幅不會太大。

  平板需求量的快速提升造成了上游面板生產商供應緊張,使得上游面板領域的競爭更加激烈,導致成本下降,給下游平板制造企業更多的發展空間。2005年平板市場價格,從去年年初到歲末,國內品牌價格下降了30%以上,在沒有掌握上游核心技術的情況下,價格下降導致企業利潤空間急劇縮小,行業利潤率持續走低,全年行業利潤率已經降到了1%以下。隨著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趨于理性,今后價格已不再是企業競爭的惟一優勢。而綜合實力、強大的營銷將是企業制勝的法寶。同時,外資品牌的降價將吸引一部分喜歡那些品牌的消費者,對國內品牌的生存空間造成擠壓。2006年,微薄的利潤、外資品牌的反攻等因素將使一些二三線品牌退出市場,行業洗牌肯定會加快。

  趨勢二:產業鏈有待完善

  上游產業鏈的缺失,殘酷的價格戰將使國內品牌腹背受敵。而外資品牌已經開始運用價格因素控制市場。2006年國內企業該如何對抗外資品牌是全行業需要考慮的問題。專家認為:一是政府、行業協會牽頭,與企業一起共建上游產業鏈。以CRT時代為例,政府投資建立生產線,為中國彩電業稱霸世界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平板時代,每條生產線成本在150億元以上,任何一個企業都無法承擔,這需要政府的扶持。企業可利用資本的力量,以多種手段滲透到上游產業,完善中國平板電視產業鏈。二是國內企業現在各自為戰,缺乏全局意識,使得行業環境惡化,不利于企業發展。企業應減少惡性價格競爭,全行業加強合作,形成一個良好有序的市場。

  趨勢三:數字化帶動平板

  

數字電視產業歷經多年發展,已經正式進入推廣運營期。國家規劃到2015年我國將全部實現數字電視,數字電視的實現除了要有數字信號外,還要有能播放數字信號的電視,而高清數字平板電視可以更好的實現數字音頻、視頻,符合數字電視的發展要求。我國2008年奧運會將全部實現數字轉播,這對2006年平板市場是一個利好。

  趨勢四:綜合品質被放大

  目前平板電視主要集中在一級市場,其市場需求集中度在80%以上。經過了2005年市場爭奪戰,長虹、海信、TCL等企業開始調整銷售策略,逐漸啟動二三級市場,整個市場集中度開始減弱。2005年平板市場價格大降,也降低了消費者對產品價格的敏感度。2006年,消費者將更看重產品的畫質、功能、外觀、品牌等綜合品質。

  趨勢五:廠商攜手謀共贏

   連鎖渠道競爭越來越激烈,一度造成廠商關系緊張。從整個產業利益發展角度,廠商均在尋求建立新型合作關系,連鎖企業致力于服務水平提升,制造企業專注于優質產品制造與提供,雙方共贏。

  回顧2005年,平板品牌市場銷量份額到年底時超過80%,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但國產品牌依賴價格換取市場規模的競爭手段,必將會在未來平板市場的爭奪中逐漸顯現出后勁不足的狀況。

  面對國產品牌市場規模的擴大,企業不能盲目樂觀,要引領平板電視的未來,還需技術和實力。從中國彩電企業當前的經營戰略來看,需要解決浮躁的心態。中國彩電產業要走向世界必須依靠技術,而絕不是所謂的巨額廣告投入或者靠價格低廉。不少企業對此認識得還不深刻,沒有更長遠的眼光。

  在國內平板電視市場逐漸走向成熟的趨勢下,企業創新力將是決定其在平板電視市場未來競爭中能否取勝的關鍵。提高盈利能力,是中國整個平板電視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