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規定復原乳須加注標識 打破奶業發展怪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7日 10:09 人民網-人民日報 | |||||||||
本報記者 馮華 10月15日,一直作為乳品企業“秘密武器”、并被當作純鮮牛奶、酸牛奶銷售的“復原乳”正式“現形”市場。此前兩天,一場有關奶業健康發展的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多名專家、學者就“復原乳”市場監管、標準制定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消費者希望明明白白喝奶 10月13日傍晚,家住北京朝陽區的張女士在一家超市挑選牛奶,經過比較,她選擇了一箱某知名品牌的純鮮牛奶。當被問及是否知道這樣的牛奶有可能是進口奶粉加水勾兌而成時,張女士一臉驚訝,“不可能吧,這上面明明寫著‘純鮮牛奶’,怎么會是奶粉兌水呢?” 張女士不知道,部分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用“復原乳”加工生產純鮮牛奶、酸牛奶等液態奶,在業內已是公開的秘密,但不少企業卻未在產品包裝上標明原料。為此,國務院日前發出通知,凡在滅菌乳、酸牛乳等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使用復原乳的,不論數量多少,生產企業必須在其產品包裝的主要展示面上標注醒目的“復原乳”字樣。 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消費者,發現大多不知道牛奶的兩種加工工藝———巴氏殺菌乳和超高溫滅菌乳的區別。對此,上海市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顧佳升表示,長期以來消費者對液態奶缺乏了解,隨著“復原乳”加注標識,應該普及乳品知識,讓消費者先享有知情權,然后再行使選擇權。 乳品企業呼吁營造公平競爭氛圍 近幾年我國奶業發展迅速,據統計,從1999年至2004年,奶牛存欄量每年以16.4%的速度增長,2004年奶類產品總產量達到2368.4萬噸,是1999年的2.9倍。與此同時,乳制品企業的競爭也日益加劇。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工程學院南慶賢教授認為,有的企業根本沒有奶源基地,利用進口“復原乳”替代原料奶生產鮮牛奶,這對那些投資上億元興建奶源基地的乳制品企業是不公平的,“誰不用誰吃虧,結果大家都用,最終還是消費者與奶農利益受損。” 據專家介紹,2004年我國共進口14.5萬噸奶粉,如果全部用來生產還原奶,可生產120萬噸,相當于30萬頭牛的產奶量。以每個農戶飼養三頭奶牛計算,大約有10萬農戶失去了飼養奶牛的收入。因此,大力引導加工企業生產原料奶,是提高我國民族奶業競爭力的重要一步。 作為與會的唯一企業代表,北京三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陳歷俊認為,近年奶業發展以三五年為一個周期,從奶價上漲到奶牛漲價,再到奶制品降價、奶牛降價,接著奶牛又開始漲價,形成一個“怪圈”。“希望國辦24號文件打破這個行業怪圈,為企業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氛圍。” 專家建言加強監管、統一標準 “我國食品管理長期以分段管理為主,奶業的分工大體是農業部管源頭,即奶牛養殖、奶源地建設;技術監督部門、衛生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等負責加工、流通、終端市場;還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總體協調。”農業部乳品質量檢測中心主任王金華認為,正是這種長期形成的“各管一段”的管理體制,造成目前奶業管理中有的環節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抵制,而有的環節則出現盲點,無人監管。 王金華告訴記者,明明有國家標準,有的企業卻偏按照低于國家標準的企業標準來執行,還蓋著省、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大章。 “統一標準、法規、監管體系”是國家食品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梅方權為奶業發展開出的藥方,他認為目前奶業市場秩序混亂,主要原因在于法規體系的不健全。由于政出多門,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被分為多個環節,沒有一部囊括奶源、生產、加工、流通等各環節的法規。顧佳升對此表示贊同,對企業來說,追求利潤最大化無可厚非,而消費者要保護自己的權益,也無可非議。只有依靠國家標準和法規才能制約兩者的平衡,“制定游戲規則是當前最核心的問題。” 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魏克佳認為,不僅應對“復原乳”實行備案制管理和嚴格的標準管理制度,主管部門也應對原料奶的來源、渠道、去向都實行詳盡的備案制度。農業部出臺了關于《巴氏殺菌乳和UHT滅菌乳中復原乳的鑒定》標準,還應盡快落實檢測機構的資格認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