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標價280元的T恤,一年前的售價是48元。昨日,唐先生向記者揭了一家商場“甩賣價”的老底。
無獨有偶,方小姐4月30日到超市買鮮果汁待客,吃驚地發現,價格已由30元突漲至40元。她只好放棄了選購。
對于商家借假日之機隨意標出的“假日價格”,諸多消費者產生了疑問,但是往往依然無法抵制商家“打折、贈送、甩賣”的誘惑。
節日期間,記者走訪三鎮商場,將一些商品的“甩賣、打折”價與節前的標價進行比較發現,有些商家名為打折,實際上價格并不低,有的甚至還高于原價。
記者還發現,現在利用買一贈一的方式來促銷的少了,而贈購物券的多了起來。可是,往往當消費者拿著購物券興沖沖去購物時,卻被告知,此券僅限購某商品。而這商品,又多是一些消費者用不著的,一時半會用不上的,或者有質量問題的。
也許是湊巧,今年“五一”,武漢幾家商場都打出了“甩賣”旗號,其中還不乏大店子。理由不一,有的是要裝修,有的是要轉讓。冷眼旁觀,當眾多的消費者蜂擁而至的時候,可能正鉆入了一個美麗的陷阱。人家只說“甩賣”,是否便宜可沒打包票。
當然,比較冷靜的消費者不難發現,“有獎銷售”、“限時搶購”等等也多是一些商家為“假日經濟”特別營造的童話。這世上沒有不要錢的午餐,商家更不會因為過節放棄對于利潤的追求———且不論他們的手段是否合法。(記者羅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