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訪“假證天堂”:“三不管”成了“金三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0日 08:11 人民網-市場報 | ||||||||||
□李萬卿 核心提示:蔣橋,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橋梁,一個自然形成的農村集市,一個村莊,但它的知名度卻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 蔣橋在地域上應該屬于河南省項城市和商水縣共同管轄,橋的東面屬于項城市的樊
“證托兒”神出鬼沒辦證無所不能 7月29日,豫東高溫,最高氣溫達37攝氏度。記者驅車沿河堤向蔣橋行駛。 一路顛簸,13時許,采訪車離蔣橋500米左右時,便看到大堤兩旁坐滿了中老年婦女和少量年輕人,他們看到外地車輛從身旁駛過,有的做著各種各樣的手勢,有的叫喊著讓停車。記者意識到,他們可能就是線人所說的“證托兒”了。 記者一行到達蔣橋西端,汽車尚未停穩,一位50多歲的村婦便湊上前來敲打采訪車玻璃。記者搖下車窗,她不問來歷便直截了當地問要不要假證。記者故意作出一種懷疑的表情,村婦連忙說:“大哥先下車,想要啥‘私貨’下車商量。”走下車,不知從哪里又冒出一位少婦,她頭頂毛巾,滿頭大汗,與村婦一起邊推邊勸,把記者拉到了橋頭一個影壁的墻下。 記者問,能不能辦個記者證。少婦說:“能辦能辦,還有新版的,帶防偽標志,可以上網查,全國通用,200元一個。早幾天,鄭州的一位老板一次就辦50本,批發價。您如果要的多,價格也可以再商量商量。”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以60元成交。我們的采訪車雖然沒有任何讓人懷疑的標志,但還是吸引了眾多人的眼球,有3個中年婦女一直尾隨著我們。我們的采訪車不管停在哪里,她們都能隨時出現在車前車后。 下午兩點10分左右,3個中年婦女好像排除了我們的可疑身份,果斷地攔住了我們,直截了當地問要不要“私貨”。 記者掏出一張事先準備好的發票說:“能不能做和它一樣的發票?”婦女甲:“能!要多少?” 記者:“100本?但我們要見老板。” 婦女乙:“可以見老板,但只能去一個人。” 我們一個記者跟著三個中年婦女,沿著汾河大堤,穿過一片莊稼地,來到了將橋北面的一個小村莊。另一位記者怕出意外,也悄悄地跟了上去。3個中年婦女并沒有進村,她們留一位婦女遠遠地盯著記者,另兩位婦女向蔣橋方向走去。約20分鐘,那兩位婦女又突然從村莊里鉆了出來。記者再次感受了一次“神出鬼沒”。 她們說:“老板不是隨便見的。老板說了,您是大戶,可以優惠,100本發票8000塊錢,要先交定金,3天后取貨。”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后以6500元“成交”。 “三不管”為何成了“金三角” 據調查,蔣橋的繁榮,就在于它是“三不管”。蔣橋的東、西兩頭分屬于河南周口市的項城市范集鄉和商水縣胡吉鎮管轄,南邊毗鄰駐馬店市上蔡縣楊集鄉。 那么“三不管”為什么成了“金三角”呢?據當地人說,“文革”時,由于“割資本主義尾巴”,這里的生意人白天不敢到大街上公開賣東西,就自發地集中到蔣橋,半夜里出攤,天明收攤。時間一長,蔣橋不僅形成了一個集市,也讓許多蔣橋的生意人學會了投機取巧。 蔣橋人說不清是誰最先涉足印刷業,更說不清是誰最先造假。但是普遍認為,蔣橋造假的時間是始于上世紀80年代。原因是,蔣橋的地理位置特殊,在橋這邊造假,幾分鐘就可以跑到那邊,容易轉移。如果周口市的項城和商水縣聯手打擊,造假者就跑到駐馬店的上蔡縣。后來,南方商人看中了蔣橋這塊“風水寶地”,紛紛投資開辦印刷廠,蔣橋很快名揚全國。 項城市范集鄉在對外宣傳中說,蔣橋集因溫州客商居多被人稱作“溫州村”。但由于一些人還沒有完全從狹隘的短視行為中徹底解放出來,一些不遵紀守法的事情時有發生,蔣橋因制、販假證被確定為打假重點地區,范集鄉的民營經濟受到嚴重影響,開始對文印、標牌、標志服等支柱產業進行重點整治。在全鄉范圍內營造“人人都是招商主體,個個都是范集形象”的氛圍,同時成立了凈化經濟環境辦公室,打擊制假、售假等違法行為,全面優化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客商來范集投資興業。 商水縣胡吉鎮是“中州名鎮”,他們也在對外宣傳中說,全鎮有文印行業廠家130多家,大多集中在蔣橋,形成了以彩色印刷、塑料制品為主,集產、供、銷一體化的蔣橋商貿城,蔣橋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原溫州村”,成為在全國有影響,在中原有位置的“文印之鄉”。 兩地政府都把蔣橋當作一張“招商名片”,但管理如何呢?當地人說,由于蔣橋沒有一級政府機構,也未設市場管理部門,更沒有哪個部門派人來這里認真管理。一些個體印刷業主無視國家有關的法律政策和有關規定,在沒有取得任何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印刷各種物品。當地群眾反映,工商、公安等部門有時也派便衣來市場檢查,但只是走形式、抓人收收罰款而已。那些被抓的人回來后,為撈回本錢,照樣接著干。 記者發現,蔣橋附近的小樓很多,也很漂亮,當地人說那些樓房多是印刷業主的房子。這些年,通過搞非法印刷生意,他們賺了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在街上蓋起了小樓,開起了飯館、旅社,有的還買了中巴車搞起客貨運輸。那些以浙江、溫州字號打頭的印刷廠個體業主,也紛紛把大批造假機器、資金從沿海地區轉移到這里,雇用當地人搞加工。 在蔣橋,造假者可以公開地造假,又可以公開地出售,這對于制假者來說簡直就是成就大業的“天堂”,所以那些以溫州、浙江字號打頭的印刷廠等企業,實際上是沿海地區造假者伸向內地的觸角,大批量的造假機器、資金紛涌而入,使得蔣橋一帶的造假技術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周口市及所屬的項城市、商水縣政府及省市公安、工商等部門采取措施,予以整頓和打擊,但蔣橋印刷市場的非法經營活動仍未停止,整治工作的成效并不明顯。 (《河南商報》供本報專稿) 《市場報》 (2004年08月10日 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