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四大話題前瞻
據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 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于24日至25日在北京舉行,兩國將就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經濟復蘇及增長、貿易和投資等問題深入交換意見。作為世界最大發達國家與最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對話,其議題不僅事關雙邊關系,也對地區和全球事務有重大影響。
本輪對話可能取得哪些成果?中美關系將走向何方?新華社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美國、英國等國的專家學者。
中美關系走向如何研判?
中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前所長楊毅:中美去年4月達成的“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關系”是一個很好的框架,現在需要補充更多具體、可操作的東西。這次對話應該商討如何真正以實際行動促使兩國建立新型的大國關系互動,不要重蹈歷史上現存霸權國與新興國家間對立沖突的覆轍。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原美國助理貿易代表傅瑞偉(查爾斯·弗里曼):在這輪對話中,如果能確定一些雙方合作的具體事情,以展示美中的合作關系,那將非常好。兩國目前存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很難預見這些問題會在短期內得到解決。但重要的是要去談。
英國華威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教授肖恩·布雷斯林:如果要用一個簡單的詞組描述兩國關系,“謹慎的相互依存”可能比較恰當。兩國都有潛在動力來解決問題,都意識到如果一方對另一方采取咄咄逼人的行動,將嚴重損害自己的經濟利益。兩國經濟合作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中美都認為另一方不能凌駕于自己;二是它們都重視國內的政治氛圍,需要讓國內民眾相信領導人采取的行動符合國家利益。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向陽:今年以來中美關系的波動表明中美關系仍然處于“磨合期”。我們需要務實與全面看待兩國關系定位。中美之間存在著競爭與合作并存的“競合關系”:一方面是務實合作,另一方面則是可控競爭。中美雙方應始終清楚彼此關系的戰略重要性與復雜性,共同致力于良性互動與和諧共處。
如何在經貿領域共贏?
傅瑞偉:首先,雙方應表明他們能避免陷入過度保護主義,確保全球貿易體系順利運轉,促進全球貿易。第二,兩國應該就一個(新的)雙方都會深度參與的金融體制的框架開始談判。我預計(本輪對話)會有關于保持市場開放以及鼓勵雙方投資和貿易的聲明,同時確認兩國最高層將對雙邊良好經貿關系提供堅定的政治支持。
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資深亞洲問題專家克里·布朗: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美經貿領域的一些問題將開始自動自我糾正。隨著美歐市場需求的減弱,中國的貿易順差肯定會有一定程度的減少。我認為,全面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會出現。
布雷斯林:人們似乎總是認為中國大量出口商品只是對自己有利。我們還應看到,西方的企業和消費者也因此而受益。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由于中國出口的增加,西方經歷了低物價、低通脹的黃金10年。
中國對外經貿大學中國開放型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偉文:在多邊領域,最迫切的議題是支持解決希臘債務危機和緩解歐元區的巨大風險,同時應促進協調主要經濟體的金融監管等。此外,雙方還可以從全球而不僅僅是雙邊角度,探討如何共同穩定美元、歐元、人民幣等主要貨幣的匯率。
陳向陽:當務之急,美國應采取負責任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并以實際行動落實“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承諾。
如何消除戰略安全疑慮?
楊毅:這次對話中美應坦率地探討戰略安全問題。奧巴馬上臺后,美國高調重返亞洲,但不應帶著排擠中國的目的。中國奉行睦鄰、安鄰、富鄰政策,積極發展周邊合作,是為了自身正當的安全利益。在這一問題上,中美并不必然是“零和博弈”,關鍵是美國以何種心態、何種姿態加入到中國周邊或東南亞地區的合作中來。
傅瑞偉:我希望美中能就恢復軍事對話乃至進一步深化軍事對話達成框架協議。盡管兩國在這方面有一定意愿,但這對雙方都不是容易的事。
如何攜手應對氣候變化?
何偉文:中美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總方向是一致的,但這次對話估計不會具體討論減排指標。中美在清潔能源上的合作很可能會取得新的成果。不過雙方在這一領域的關注點有所不同。中國對美國的清潔能源技術感興趣,希望美國放寬相關的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美方則更關心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和保護知識產權。
布朗:盡管遇到一些困難,但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畢竟向前邁出了第一步。中國和印度等國的跟進行動是積極的。中國有巨大的能源需求,將是今后若干年達成全球氣候變化協議最重要的推動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