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際財經 >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 > 正文
張海濱:發達國家應為應對氣候變化做主要貢獻
主持人王瑩:歐盟表示到2020年給發展中國家捐72億歐元,有的人說他們很摳門。印度總理辛格強硬表示不接受任何強制減排。印度會不會成為中國在氣候談判中的堅強盟友?非洲國家說了,如果撕毀《京都議定書》,直接就把非洲大陸整個撕毀吧。你如何評價他們的表現?
張海濱:評價他們的表現,應該從國際氣候合作,再擴大一點就是國際環境合作的原則。基本的原則就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為什么要制定這個原則呢?就是因為發達國家在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化的進程當中,工業化的過程當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在大氣里面主要的占據了大部分的排放空間。
現在不能隨便排了,排放空間就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了。現在各國要發展,實際上博弈就是要盡量多獲得一個排放的空間,來實現國家的發展繁榮,同時也是在國際上占據一個比較有利的位置。
現在的事實是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了排放空間的大部分,因為工業革命以來70%到80%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是來自發達國家。因此,如果現在要減排,大家同樣負有共同的責任,這就不公平了。
公平必須有三個核心的概念、關鍵詞,第一個就是責任;第二是能力;第三是需求。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主流的看法,合作是不是公平,要考慮三個概念,第一是責任,問題的造成主要誰負責。從這一點上來講,發達國家毫無疑問要負責,數據擺在那兒,占70%—80%。從我開的無數次會議,跟西方國家各層的人士交流,這一點他們也不否認,責任主要是發達國家。
第二,能力。如果說歷史上是你造成,但是你完全破產,現在一貧如洗,沒有資金,也沒有技術,這樣再分擔責任的時候也是可以考慮的。但是能力上來看,發達國家現在擁有先進的技術,擁有雄厚的資金,因此他們有能力來做。
第三,需求。發達國家是奢侈排放,他們的生活條件比發展中國家要好很多,他們交通的條件,通訊的條件,住房的條件,他們屬于奢侈排放。而反觀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問題就是貧困。中國按照聯合國的標準人均一天一美元,我們還有1億多人在貧困線以下,印度就更多,3億多人,印度1/3的人口在貧困線以下。這邊生存是最大的問題,那邊是奢侈排放的問題。
從能力、責任到需求,發達國家毫無疑問都應該承擔起他們的責任。所以,我們才說要共同的但要有區別。為什么要有區別?這樣才體現公平。因為發達國家既有責任,又有能力,而且又是奢侈排放。所以,發達國家應該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主要的貢獻,邏輯是非常清楚的。
主持人王瑩:所以有很多發展中國家非常不滿意的就是,為什么發達國家是奢侈消費,最后還是要發展中國家為他們的消費來買單。
張海濱:對,所以在這次談判里,歐盟、美國這些發達國家提出來,包括他們這次來,實際上就是想模糊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他們想強調共同的責任,希望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是理虧的。在臺面上他們是理屈了,占不住腳的。你提的丹麥文案,程序性的問題設置把這個模糊,但如果真是公開的辯論,一點理都沒有,是說不過去的。
中國:凝聚發展中國家
主持人王瑩:中國在這次峰會上的角色、作用?
張海濱:中國代表團出發之前,每一個人會有一個預期。中國代表團出發之前國際的談判形勢還是挺微妙的,大致有這樣幾個情況是值得我們考慮的。
首先,現在是金融危機之下,各國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受到影響,歐美也受到影響,好多國家都是經濟負增長。這個背景意味著各國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他們會更多的關注國內的經濟和政治的情況,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做出貢獻的政治意愿,這是一個事實。
盡管我們說希望把危機轉成機遇,這是理論上的,但政治是現實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各國政治家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他們更傾向于關注國內的經濟和政治的狀況,這是一個背景。
第二,美國參議院沒有通過。美國政府作為最關鍵的角色,到了哥本哈根以后首先沒有牌,沒法出牌,他又是如此關鍵,世界都在看他,這也是這次談判的一個背景。
另外,也要看到中國這幾年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我們叫金磚四國的發展,整個國際的格局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跟20年前相比,南北界限是非常鮮明的。過20年之后,基礎四國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大國的影響力在增加,綜合國力在增強。這樣一種形勢就給整個談判增加了復雜的程度。
我的觀察:第一,從表現來看,中國代表團做了充分的準備,考慮了各種情況。第二,談判過程當中,表現是比較出色的。有數據,而且表達得觀點非常鮮明。第三,臨場的反應,非常及時。因為談判瞬息萬變,尤其是這一次的談判,不斷的方案出來,形勢發展非常快,這一次中國政府反應非常快。
我們針對談判出現的一些關鍵性的分歧,非常有針對性而且及時地溝通。最典型的就是小島嶼國家,小島嶼國家單獨提出文本而且退出會場。這實際上就向世界公開了發展中國家內部的一些分歧。面對這個分歧,我們看到了,我們正視了,怎么去解決這個分歧?因為這對談判,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益是至關重要的,發展中國家不能分裂,分裂就會被各個擊破,對整體的談判是不利的。
溫總理到了哥本哈根以后,馬上就會見了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代表,見了5個國家的總統和他們的領導人,進行了立場協調。
主持人王瑩:我們要團結在一起。
張海濱:對,要團結在一起,小島嶼國家你們現在需要的肯定就是資金,這個資金主要是來自于發達國家,沒有疑問。但是發達國家為什么要給你資金?沒有中國,沒有77國集團大力的呼吁和堅定的督促,富人能給你錢嗎?而且現在承諾以后要兌現,還得有77國加中國這樣一個強大的陣營來支持。所以,我們實際上是在一個船上。
當然現在的關注是不一樣的,因為這些國家要撐下去,面臨著非常緊迫的生存的威脅,他們關注全球有力度的雄心勃勃的減排,希望你們能夠溫控更嚴格,減排的力度能更大,我們可以理解。這是一層含義。
第二層,中國也表達了中國的發展跟這些小島嶼國家、發達國家是密切相關的,我們會提供越來越多的援助,隨著中國的發展,因為我們有共同的使命,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更了解發展中國家的關注和需求。把這兩點了解清楚了,對于凝聚發展中國家的共識,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團結應該是有效的。
主持人王瑩:特別是這一次峰會上,我感覺到中國的大國風范、大國責任感體現得淋漓盡致。
張海濱:對,這次中國高調出擊,適應了國際和國內形勢的變化。經過深思熟慮,不是很沖動,是對國際和國內氣候形勢做了一個比較充分的周密的分析之后立場的表現。
哥本哈根博弈背后是發展權益之爭
主持人王瑩:對于哥本哈根會議您有什么評價?
張海濱:我個人的觀察,這次會議有三個空前:第一,矛盾空前的復雜。過去的20年,從90年到現在,將近20年,這個談判里,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當然也有的時候集中體現在歐美之間。但是這一次談判,從一開始,除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他們的分歧和爭論、矛盾都比過去要多。
第二個印象或者特點是爭論是空前激烈。我們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互相開罵,掐起來了,而且相當的不客氣,不是我們通常見到的談話彬彬有禮的外交語言,都是充滿火藥味的。一進入談判,中歐之間、歐美之間、中美之間的高官互相指責,批評對方。激烈的程度也是過去談判很少見的,非常罕見。
第三個特點,整個國際社會所有的國家,國際成員都高度關注,一百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領導人齊聚哥本哈根,就一個單項問題談判里,我沒見過這種陣勢。領導人去干什么?肯定是體現高度關注和重視。
主持人王瑩:所以很多人說不僅僅是一個氣候問題的峰會,是一個政治談判。
張海濱:氣候問題原本是一個環境問題,發展成一個經濟發展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現在它還是重大的國際政治問題。
主持人王瑩:實質出來了,您覺得呢?
張海濱:可能有的人會好奇,這次談判為什么這么特別、這么特殊呢?
我個人的觀察,有這樣幾個原因:這次談判實質上深層的原因是發展權益和發展空間之爭,是格局之爭,特別是大國在未來的國際格局里面要處于一個有利的地位。
還是旗幟之爭,在爭保護氣候的旗幟。因為氣候變化現在是世界公認的真真正正全球性的挑戰和問題,關系到人類的命運。任何國家都不敢忽視。第一,任何國家都不想成為禍害或者是危及人類命運的罪魁禍首,不想背這個黑鍋,這是各國外交的一個底線。任何國家也都背不起,包括美國,小布什拖了后腿,即使美國是超級大國,但是對它也造成了重大的負面影響,這就是奧巴馬政策轉變的一個很重要的國際背景。
主持人王瑩:大家爭權益,爭空間。
張海濱:還爭旗幟,這是一個道德高地,誰保護了氣候就是保護了地球,就保護了人類,你就站在道德高地,得到這面旗幟。這就是現在國際社會的“道”,我們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保護了全球的生存環境,這是世界都關注的問題。
主持人王瑩:好的,非常感謝張老師,您的分析太精彩了,讓我們知道了很多幕后的東西。謝謝您的做客,也感謝各位網友的收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