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1日 16:39:52
2024年收官,不少投資者開始盤點全年投資成績,并開始為2025年投資做好布局。
回顧2024年,A股市場跌宕起伏,前三季度集中演繹了熊市末期的悲慘光景;但受益于9月末的大漲,A股全年表現(xiàn)其實還不錯。
年初至12月30日,萬得全A、上證指數(shù)、中證A50、滬深300指數(shù)分別上漲12.51%、14.53%、16.91%和16.55%;橫向對比看,A股表現(xiàn)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居中,弱于美股、德股、日股和港股,但強于印度、英國、法國、韓國等股市。
結構層面,中特估(25.71%)、科創(chuàng)50(19.79%)取得超額收益;科創(chuàng)100(-5.48%)、中證2000(0.82%)、中證1000(4.39%)表現(xiàn)相對較差,大盤權重整體強于中小盤。
整體來看,2024年A股仍是偏防守邏輯,啞鈴型策略受到青睞:一端是紅利,代表板塊是銀行、保險、家電;一端是科技成長,代表板塊為通信、電子。總體上,大盤風格占優(yōu),增量資金則更偏愛紅利與權重風格。這一點,從中特估指數(shù)、中證A50與科創(chuàng)100、中證2000的巨大分化中可以看出端倪。
從基本面角度看,雖然全年大概率達成5%左右的GDP增速目標,但物價指數(shù)處于低位,經(jīng)濟增長的獲得感不強;直觀來看,消費依舊低迷,房價仍未企穩(wěn),各方信心仍有待提振。在此背景下,資本市場風險偏好雖受政策轉向刺激,觸底回升,但提升幅度有限。
從資金角度看,被動型指數(shù)基金和險資貢獻主要的增量資金來源,被動指數(shù)以權重龍頭為主,險資更偏愛紅利資產(chǎn),也在相當程度上左右了全年市場風格。
2024年,(1)被動型指數(shù)基金是最大的單一資金凈流入方,截至12月30日,股票指數(shù)型基金份額約為2.99萬億份,較年初增長7860億份;(2)險資位居第二,1-11月,我國實現(xiàn)保費收入5.36萬億元,按照13%的權益配置比例,對應近7000億元保險資金入市(部分流入港股市場);(3)9月末以來,融資余額快速涌入,成為重要的邊際增量資金,截至12月27日,兩市融資余額18768億元,較年初增長2260億元,較9月23日的低點增長5061億元;(4)股票回購也是重要的買入方,年初至今,A股累計回購金額1577億元,是去年全年的1.6倍。
展望2025年,投資者仍可圍繞基本面變化和資金結構兩個層面,去挖掘A股投資線索。
1、基本面視角
總量層面,2025年大概率仍是5%左右的GDP增速目標要求,但更加關注價格水平回升,名義GDP增速有望明顯改善,帶動A股上市公司盈利觸底回升,對應A股整體風險偏好有望繼續(xù)抬升,有助于激活成長風格的投資機會。
結構層面,大力提振消費預計會成為政策對沖外需不確定性的重要抓手,純內需相關的消費板塊有望獲得更大的蛋糕份額。相應地,消費板塊有望成為A股一條重要主線。
此外,全球層面AI革命如火如荼,國內AI+仍處于快速滲透期,一旦出現(xiàn)爆款應用,則整個AI產(chǎn)業(yè)鏈都有望迎來一輪行情。AI相關的科技板塊,有望成為另一條重要主線。
2、存量資金視角
存量資金視角,重點看風險偏好和市場風格。2025年,隨著宏觀政策持續(xù)發(fā)力,市場風險偏好有望繼續(xù)抬升,成交量有望繼續(xù)在高位徘徊。
就市場風格來看,9月末以來隨著散戶集中入市,活躍資金暫時主導市場,導致小盤股、微盤股一度階段性跑贏。但從結果上看,炒小炒差沒有好結果,多數(shù)投資者持續(xù)在虧錢。后續(xù),散戶或轉變投資觀念,通過買指數(shù)替代買公司,助力市場風格繼續(xù)偏向大盤權重,被動指數(shù)崛起的趨勢也會愈加明顯。
3、增量資金視角
增量資金視角,居民財富配置多元化趨勢仍在提速。2025年,隨著進一步降息落地,居民存款有望加速向保險、理財、基金等產(chǎn)品分流。保險和理財資金增配權益,更偏愛主流寬基和穩(wěn)健紅利,利好大盤風格;公募基金內部,被動投資占比提升仍是大勢所趨,同樣利好龍頭。
綜上,2025年,A股有較大概率延續(xù)上漲趨勢,并在大類資產(chǎn)對比中有望取得明顯超額收益。
結構上,大盤和龍頭風格勝率較高,依舊值得重點關注。對應到寬基指數(shù),重點看紅利指數(shù)和中證A50、A500指數(shù);對應到行業(yè)板塊,消費和科技有望成為兩條重要主線。
節(jié)奏上,隨著賺錢效應的積累,以及經(jīng)濟基本面的明顯復蘇,不排除震蕩慢漲一段時間后,再次開啟一波大級別上漲行情的可能性。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外,本文研究數(shù)據(jù)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公眾號“薛洪言微語”原創(chuàng),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