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陸柯言
編輯/文姝琪
經營華為授權店的第十個月,劉昂不得不面臨倒閉的現實。
劉昂的店面開在一家縣城。關門這天,店里還剩下幾千元的IoT融合產品,他打算找經銷商處理掉,就此結束這門生意。OPPO、vivo先后來聯系過他,也有人勸他把店面改成多品牌綜合店,但他已經決定不再賣手機。
“我選錯了時間。”劉昂說。他籌備開店花了十幾萬元,但在不久后,華為就遇上了制裁、缺芯、缺貨等一系列沖擊。作為在華為渠道體系中權重較低的授權店,他能拿到的貨量不多,且多為nova、暢享等中低端機型,還要捆綁不少融合產品,在縣城并不好賣,最后只能虧損賣店。
這與華為的渠道策略有關。根據銷量等考核因素,華為對經銷商設置了金字塔般的客戶分級,包含Top368、Top1000、Top2000、Top5000等。其中,Top368最為核心,后三者則分別集中在市區、縣城和鄉鎮,層級依次遞減。
一個基本邏輯是,客戶層級越高,享受到的資源傾斜也就越多,分貨時也就更有優勢。比如Mate和P系列,就只有Top 1000客戶能夠拿到。而劉昂經營的鄉鎮堡壘店,由于拿不到高溢價產品,完成銷量任務也更難。
劉昂觀察到,像他這樣在去年關門的華為店,僅他知道的全省就有二十家,彼此境遇也大抵相似。這些專賣店部分被友商收編,有些則改裝成綜合門店,或開辟保險、維修之類的增值業務。
事實上,華為線下渠道的收縮從兩年前就已開始。一位曾與華為合作緊密的經銷商這樣形容過去的兩年:“很多店在關門,剩下的也的確沒有以前那么賺錢了,智能手機也到了瓶頸,但是租金還要交,員工還要養,要自己想辦法續血。”
另一方面,“賣車”成了一些華為線下店的新希望。賣出一臺車的利潤要遠高于手機。不過,并非所有門店都有資格賣車,要滿足店址、員工配備、店內面積等多方面的要求。
一邊努力自救,一邊尋求轉型,超過6萬家華為零售網點,正在陣痛中等待重生。
曲線救手機
一家手機廠商的城市經理告訴界面新聞,自從開始缺貨后,華為就有意收縮線下渠道,把重心聚焦在穩住堡壘客戶(出貨量大、華為產品占比高的經銷商)上,每個城市商圈基本只留住一家門店即可。而在縣城或者鄉鎮,則有大約三四成的門店因為分不到貨而關門或者轉型。
即使是在城市商圈,這些門店的日子也不如從前滋潤,即便核心門店也是如此。
界面新聞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的數據是,一家省會城市的核心華為門店,高峰期時一個月能賣600臺手機,現在縮水到200臺,其中還包含非華為品牌的機型;一家三線城市的萬象城店,從一天賣20臺,到一天只能賣出一臺。
華為也在絞盡腦汁“救”渠道。大多數門店在銷售華為手機之外,還新設了“智選專區”推銷華為智選旗下的手機和產品,比如鼎橋和Hinova手機。在缺貨的情況下,它們甚至成為了許多門店主推的機型。
智選手機與華為有諸多相似之處,比如鼎橋M40、Hinova 8就分別對標華為Mate40和nova 8,無論是型號名稱、設計、配色、定價乃至系統都與華為手機相似,唯一的不同是智選手機支持5G。
這是華為曲線挽救手機業務的一種方式。天眼查APP顯示,華為與鼎橋通信有多重關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就在鼎橋擔任董事,且鼎橋的多位核心人員也在華為任職。盡管是“套殼”,不僅讓此前囤積的配件得以出貨,也讓線下渠道有貨可賣。
但智選手機最大的挑戰是消費者對品牌不買賬。李純燕是一家華為授權體驗店的負責人,她告訴界面新聞,在她所在的三線城市,消費者對是否支持5G并不那么在意,更在意的是華為品牌。即便銷售直接說“這就是華為手機”,還是帶不動智選的銷量。
相比之下,最賺錢的還是高端機型華為Mate&P系列,但貨也不多。李純燕表示,店里一個月只能拿到1-2臺Mate,有時甚至一臺也沒有。為了能盡可能地多賺錢,多數店家都不會把它擺在店里按正價銷售,而是找其它渠道賣,一臺Mate40 Pro放到其它渠道賣可以多賺近千元。
普通授權店收縮的同時,華為今年仍然有少量新店在開,比如在一二線城市出現的華為智能生活館和全屋智能授權體驗店。
以智能生活館為例,上述城市經理表示,這種采取直營模式、開在“Mall(購物中心)點”、面積上千平的門店形式是華為未來的開店方向:圍繞“1+8+N”模式(“1”為手機,“8”為車機、耳機、手表/手環、平板、大屏、PC等)布局,強化中高端形象、更重要的是留住消費者對華為產品的印象。
1輛車=60部手機
手機的生意越做越難,華為線下渠道最大的指望變成了賣車。
去年4月,華為宣布與小康集團旗下品牌賽力斯合作,要借助華為覆蓋在全球的6萬個零售網店轉型買車,彌補手機銷量下滑的利潤。自從去年年末發布推出AITO品牌后,整個華為終端業務,從CEO余承東本人到每一家門店,都對賣車給予了相當高的熱情。
AITO貼的并非華為車標,但品牌曝光和線下渠道都與華為強綁定。余承東本人也多次為其賣力宣傳:“建議盡快淘汰純燃油車,增程車比燃油車省一半油”、“問界M7體驗超越百萬豪車”。
借力小康集團的生產體系,AITO在半年之內先后推出問界M5、問界M7兩款車型并實現交付。從華為公布的銷量數據來看,問界M5在今年7月內的銷量已經破萬臺,相當于新勢力頭部陣營。
另外在9月1日,AITO品牌公布了8月汽車交付量數據。數據顯示,問界系列8月交付量達到10045輛,首次實現單月交付量破萬,成為國內單月交付破萬最快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達到這樣的成果,渠道的力量功不可沒。正如余承東所說,華為不需要截至今年8月,AITO的銷售門店已覆蓋171座城市,用戶中心和體驗中心相繼落成700余家。預計到2022年底,品牌體驗中心和用戶中心門店數量將拓展至1200家以上。
與華為合作密切的經銷商高竹告訴界面新聞,一臺問界M5,他所在的經銷公司能拿到八個點的毛利。按一輛成交價30萬計算,再加上車貸及保險的收入,賣一輛車能賺近三萬塊,這個毛利水平相當于賣60臺華為手機。
賣車的另一個好處是不用像手機那樣積壓庫存,動輒壓上萬元的貨。李純燕表示,賣車的主要成本在于購買樣車,一家商場內的華為授權體驗店想賣車,改造成本在可接受范圍內。不過,門店要通過資質審核才能賣車,店址、員工配備、店內面積方面都設有標準。
為了快速擴充銷售隊伍,華為門店正在大舉招聘汽車銷售顧問,并分給他們比傳統車企更高的分成。根據華為門店發布的招聘啟事,在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每位顧問能拿到的單臺訂單分成超過千元,而傳統車企單臺分成基本在幾百元上下。
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銷售的積極性。一位考察過各個華為合作汽車品牌的消費者告訴界面新聞,他分別在極狐、阿維塔和AITO的門店都表示過購買意向。AITO的銷售顧問在微信和電話上的問候是最勤的,會不斷邀請試駕并提供小禮品。
門店也要經歷考核。李純燕透露,考核并非具體銷量指標,而是要結合全國及大區的銷量進行排名,仍然有一定壓力。“我們這里房價不超過一萬,街上跑的都是五菱宏光,一臺價格接近30萬的車,很多消費者還是不那么容易接受。”
不過,她向賣車轉型的意愿很堅定:“華為小米以后都會賣車,做手機的肯定是要學的。”
直播、社區團購和賣保險
賣車并不是全部。一輛車的購買周期動輒幾個月半年,大多數時候,經銷商和門店還是要靠其它方式來拓展賺錢渠道。
對大型經銷商來說,不賣華為也有貨賣,他們只需多拿其他廠商的貨即可,但單臺利潤差別卻很大。高竹告訴界面新聞,一方面是因為華為給渠道的利潤空間是手機廠商中最高的,高端機型也最能賣得動;另一方面,華為在二級市場的價格管控做得更好,不會讓經銷商倒虧。
“華為給經銷商的利潤點可以高達18%,榮耀最多也只能做到17%,而OPPO、vivo則在13%-14%上下。所以,在很多大(經銷)商的利潤體系中,我們大概只能占到1/5-1/4,小米、OV略低一些,大頭還是在華為那里。”一位從華為轉到榮耀的渠道經理表示。
李純燕就嘗到過賣華為的甜頭。2020年華為如火如荼,她一天能賣出十幾臺Mate30,一年下來賺到了大幾十萬,在三線城市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所以,她和丈夫還是選擇繼續跟華為干。
“公司傳遞的信心一直是積極的,說芯片會有的,5G也會有的,只是需要等。不知道等不等得到,但也只能等。”她說。
過去兩年里,李純燕已經探索出賣手機之外的賺錢方式,比如手機碎屏險、貼膜、維修等服務,也不定期和運營商合作,辦充話費送手機的活動。如今,這些增值服務每個月已經可以穩定帶來上萬元的利潤。雖然不多,但是能覆蓋一部分租金。
高竹所在的公司也倡導門店轉型——他們做過直播帶貨,效果時好時壞;和社區團購商戶合作過,賣出去一些融合產品,但最后合作商倒閉了;轉型To B也是一條路子,找企業、學校、醫院合作,提供手機內購,雖然價格低,但是規模上去了也能賺到錢。
但渠道商們的共識是,賣手機已經不再是一門好生意。
國際數據公司(IDC)手機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6720萬臺,同比下降14.7%,已是連續第五個季度下滑。
所以劉昂也不再堅持。在他看來,產品同質化和無盡的價格戰已經讓他這樣的小店很難再賺到錢,不管投奔哪個廠商都一樣。
(應采訪對象要求,劉昂、高竹、李純燕為化名)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