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低谷的時候,我們依然要認為,人生是有意義的。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趙東山
編輯|李薇
頭圖來源|中企圖庫
你是否也曾經歷過一些低落、抑郁、焦慮不安的黑暗時刻?
美國加州大學精神病學臨床教授Michael A。 Freeman此前的一項研究表明,30%的企業家有過抑郁癥,49%的企業家在其一生中遭受至少一種形式的心理健康狀況的折磨。這些疾病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雙相情感障礙和許多成癮性疾病。
在國內的企業家中,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就曾表示患過多年抑郁,他甚至向員工透露自己曾多次有過自殺的念頭。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同樣受過“名校綜合癥”等精神問題的折磨。
但如今,他們都走出了曾經的至暗時刻,開始認真全情投入地生活和做企業。
12月11日,張朝陽和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家彭凱平展開了一次對談,精彩觀點如下:
1、人不是被過去決定,人是被未來召喚,這是人特別重要的競爭優勢。如果你相信未來的召喚,你就會去行動并獲得結果;如果你相信人完全由過去決定,你就變成過去的俘虜。
2、很多人抑郁、焦慮,或者是應激障礙走不出來,他會找到星座、性格、童年的經歷等各種原因,認為自己是這個病,改變不了。其實改變不了是因為你認為改變不了。
3、很多時候,傷害我們的不是這個事是怎么想,而是這個事我們如何對待它,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方法,只要行動起來都有辦法解決的。
4、人在遇到麻煩痛苦的時候最好的解決方案是搞事情。我們的痛苦是一種天然的存在,解決就是問題所在。其實我們最根本的是不要解決,但是同時去做該做的事情。
5、焦慮對于人來講有保護作用,明天就要考試了,一點都不著急,你肯定考不好。但是又不能太著急,太著急考不好,適度焦慮中型曲線,最佳的狀況是中間。
6、如果做一件事情能夠沉浸其中,物我兩忘,酣暢淋漓,如癡如醉,所有焦慮的事情就都屏蔽出去了。
7、有一個現象叫做醫學院學生綜合癥,即你讀了很多醫學書,越看越覺得自己有這個毛病,因為很多的癥狀帶有普遍的適應性,所以千萬別變成醫學院的學生看誰都有病,大部分人還是健康的。
8、人最大的善就是對自己負責任。你很聰明,你不把聰明勁服務社會讓別人看得見,顯然沒有對得起自己,所以我們企業家要對得起自己,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做企業。
以下為對話全文(有刪改):
來源:直播截圖
人不是被過去決定
張朝陽:觀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這個節目是“星空下的對話”,夏天的時候,我跟俞敏洪有一場對話,過程中聊了心理學、焦慮、精神方面的一些事情,后來發現網友非常關注、傳播很廣。
所以我覺得現在心理學和心理可能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今天我們就延續“星空對話”的風格,求助于專業人士彭凱平教授,以一種隨機漫談的形式,來探討一些大家關注的話題。
其實我對心理學還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更多是源于實際的經歷,自我研究方面的認知,沒有一個寬泛的理論基礎。而彭教授是心理學教授,很有建樹。彭教授先介紹一下你的研究領域。
彭凱平:各位觀眾大家好,非常高興能跟朝陽一起聊心理學的問題,這是我的專業。我本科在北京大學讀心理學,后來去美國密西根大學讀心理學博士,2008年回國在清華大學創建了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我一直是心理學科班出身,從事的工作也是研究人類的行為、情緒、欲望、追求,以及我們的理性和智慧,是一個特別興趣廣泛的學者。
積極心理學是我回國之后推動的一個學科,主要是因為發現中國社會發展特別快,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升,但是人民的幸福感沒有相應的提升,所以產生一個巨大的落差。
其中有一個讓我觸動特別大的問題是,2008年剛回國的時候,《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調查,詢問老百姓“你是不是弱勢群體”?結果意外發現有90%的中國人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這是一個非理性現象。
為什么?因為強勢弱勢最多是一半一半,不可能有90%。人人覺得自己活得不開心、很焦慮、很恐懼,這個時候就產生大量的心理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就決定開始從事一個新的學科領域,想方設法讓人民快樂起來,積極起來,幸福起來,所以我就在推動積極心理學。
張朝陽:我對心理學只了解一小點,我認為比較了解行為心理學,現在也很流行,你能不能描述一下積極心理學整個框架和行為心理學的關系?
彭凱平: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新的思潮,心理學曾經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華生的行為主義,后來到認知心理學,把人當做一個計算機。后來發現不行,人還有社會、文化,所以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不斷出現。
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心理學家開始反思,人除了這些特性之外,還有一種追求幸福的本能,這就是人類的積極心理學產生,希望用積極的方法調動人的內在積極心理、積極能量,讓我們開心快樂起來,這個是積極心理學大的框架,它是整個心理學的理論基礎。行為心理學是臨床心理學解決問題,幫助人健康的思想流派、方法流派。
張朝陽:積極心理學是從更加心理學理論的角度框架,行為心理學是更加臨床的治療方法流派。
彭凱平:我覺得積極心理學和行為心理學在理論上是相通的,只不過一個更偏重臨床,一個是理論框架。
現在大量的證據證明,人不是被過去決定,人是被未來召喚,這是人特別重要的競爭優勢。我們發現人是唯一會做夢的生物,做夢是什么?憧憬未來,現在我們發現它和計劃未來、謀略未來、追求未來的腦區是相一致的。
張朝陽:首先人可以改變,痛苦可以消失,原生家庭或過去的經歷可以逃脫,這個我是絕對相信,如果你相信我就應該相信這件事,這樣大家就不會絕望。因為很多人抑郁、焦慮,或者是應激障礙走不出來,他會找到星座、性格、童年的經歷等各種原因,認為自己是這個病,改變不了。
其實改變不了是因為你認為改變不了,它是一個雙刃劍,你認為一個想法會驅動你的某些問題行為,這又會強化這個想法,這樣的話就會改變不了。你就會感覺像舉重運動員舉不起自己,或者在沼澤地越陷越深,像戴手銬越掙扎越緊,實際上無論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還是行為心理學的治療,是可以改變的。
彭凱平:對,科學給我們很多新的啟示,也是上個世紀末期才有的重要發現,很多時候傷害我們的不是這個事怎么想,而是我們如何對待它,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方法,只要行動起來都有辦法解決的。
張朝陽:Anxiety for Anxiety(為焦慮而焦慮),Panic attack(急性焦慮癥)實際上是Anxiety for Anxiety。
彭凱平:很多事情就是因為我們想太多了,其實人的本質是行動的,所以我們叫動物,要行動起來。我有一個問題,你覺得人在遇到麻煩痛苦的時候最好的解決方案是什么?我曾經聽說過最好的方法就是搞一個事情。
忽視焦慮
張朝陽:對,這涉及到我現在比較推崇的接受承諾療法。我們大腦的存在天然就是痛苦的,大腦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對過去的悔恨、憤怒、自卑、失望、恐懼焦慮等等。這是大腦的一個基本功能,它就像是一個電網不斷地Sparkling(閃耀)。如果你跟這個想法成為一體,你就會強化它,比如你害怕一件事情,你就采取行動去解決,最后就會放大害怕。
因為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幾千萬年,就是在解決問題中發展起來,成為地球的主宰。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奠定了人類不斷的發展。在焦慮恐懼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使得我們的前額葉、海馬區獲得超長的發展。但解決問題的傾向,反倒是一個問題。
佛陀和宗教曾幫助我們相信或關注一些東西不去解決,所以我們獲得一些安寧。隨著現代心理學的發展,我們可以靠科學來獲得心理幸福的狀態。最根本的是不要解決,但是同時去做該做的事情。人生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首先要確立價值觀,按照你的價值觀去行動,而不去理會痛苦,跟你的恐懼想法分離。
舉一個例子,假設你有飛行恐懼癥,擔心飛機掉下來。但是你的理智告訴你,飛機掉下來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非常安全。你是一個現代人,你接受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同時你的價值觀里朋友和承諾很重要,你已經跟朋友承諾好了,要在某個城市見面聊事情,贏得朋友的尊重是很重要的。盡管很忐忑,晚上睡不著覺,也吃不下飯,每天想著飛機要掉下來。當你完成了一系列操作之后就好了,坐幾次不擔心了,這就是標準的ACT療法。
彭凱平:全過程都說出來了,這里面有三個很重要的步驟:
第一,要意識到這個事情會帶來的影響,某種程度上的風險、挫折、打擊、災難。
第二,一定要通過各種行動來化解。從進化的角度來講,人類遇到挫折、風險是經常出現的,比如應激反應,就是讓你的全身特別亢奮,感覺更加敏銳,心跳加快,肌肉力量、骨骼力量加強,這時候必須通過行動來化解。但是人類在30多萬年前產生一次心智革命,很多人開始想事,不去做事躺在那里腦袋分析來分析去,帶來很大的問題。
其實人類解決這種問題進化出兩個策略,斗和逃,打得贏就斗,打不贏就逃。人類有了心智以后還出現第三種策略,第三種策略分成遠端、中端和近端。
遠端就是價值觀念,為什么有些人有偉大的理想,奮斗的目標,他很淡定從容,還有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不那么激動,這個是遠端防疫機制。中端就是親密關系,愛的感受,生命的價值意義。近端就是情緒調節方法。
積極心理學就是希望把近端、中端、遠端都做一遍。ACT是作為一個系統,一次全給你搞定,行為科學家是講結果,我們理論科學家希望講機制,一步一步做,從近端到中端再到遠端。我們從學生開始,就做一些簡單的積極心理操,比如說深呼吸、撫摸自己,擁抱、打球、唱歌跳舞,從這些動作開始,再一步一步上升到價值塑造,意義發現。
總而言之,都是強調行動的科學,很有意義。
張朝陽:不像弗洛伊德分析半天,要采取行動,不采取跟焦慮有關的行動,而采取價值觀指向的行動。焦慮是不能解決的,不要解決焦慮。
彭凱平:我們叫適度焦慮,焦慮對于人來講有保護作用,明天就要考試了,一點都不著急,你肯定考不好。但是又不能太著急,太著急也考不好,適度焦慮中型曲線,最佳的狀況是中間。
張朝陽:當然了,也有對于深度病態和一般性不同的處理方法。其實行為心理學尤其是ACT里面包含了Exposure(暴露)療法。比如說恐高癥,把你帶到很高的地方往下看,先從三樓再到五樓再到十八樓。
彭凱平:逐漸的行為塑造,他們叫脫敏。
我有一些替代性方法,不用真的經歷那些焦慮恐懼的悲慘事故,比如看一些悲劇的小說和電影能體會到當事人深淵冰涼的感覺,人有同理心,為什么足球體育比賽很多人喜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替代體驗,人類有很多替代性體驗方法,讓我們找到快樂生命的意義,戰勝焦慮。
我經常講實在覺得生活無聊,你走一趟墳地,從黑暗中走到光明感覺特別好,走過墳地走過懸崖,走過特別危險的地方,或者看一場比賽,你特別心愛的球隊輸得一塌糊涂,你活過來以后覺得特別好。
替代性體驗是積極心理學家覺得也可以做的事情,不像暴露脫敏療法有時候太生硬殘酷了。怕蛇的人,你非要把一筐蛇扔給他,太可怕了。真的把病人搞出問題來了,嚇壞了,不光沒有脫敏,反而更加敏感。積極心理學挺好玩的,試圖找一些方法讓人感覺到自己內在的力量。
屏蔽焦慮情緒
張朝陽:我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我們離焦慮太近了被鎖住了,現在就要遠離它,要深度參與人生、參與生活,去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這個角度也是跟積極心理學一致的。
彭凱平:我有一個理論叫做福流,如果做一件事情能夠沉浸其中,物我兩忘,酣暢淋漓,如癡如醉,所有焦慮的事情都屏蔽出去了。就像一個人爬山的時候,你真的沉浸在爬山過程中,那個恐懼危險忘掉了,但下來的時候才發現這么危險。所以人有的時候沉浸其中可以讓我們減輕很多的焦慮。問題沒有解決,但是已經不在乎了。
張朝陽:不太在乎的過程是腦科學,涉及到Psychology(心理學)和臨床Psychology治療作為感受的一種理論。通過研究大腦物質機理,比如我們的大腦涉及到關于負責推理、記憶聯系推理應該是海馬區和前額葉,但是我們負責情緒記憶和恐懼焦慮是下丘腦,我們經常建立有一些回路。
彭凱平:腦科學可以幫助心理學家很清晰地掌握物質,比如說什么樣的腦區、神經元聯系出現。像你剛才談到的杏仁核,這是人類負面情緒的加工的中心,杏仁核可以調整情緒,這個心理學家已經有證據了。心理學和腦科學的區別在于,一個是研究物質基礎,一個是研究物質基礎外在的行為表現,我們是研究外在表現。但是把物質基礎全搞清楚了,你也不能模擬出來一個人的行為來,這個要靠心理學家。
張朝陽:無論是量子力學還是什么也好無法解釋注意力,我關注了什么,突然pay attention to something(關注其他事物),人是主動有一個意識關注了一個東西,這個是解釋不了的。
彭凱平:你是搞物理學的,你知道人有一種非凡的才能,我們選擇關注想關注的事,就像一個酒會上,大家都在嘻嘻哈哈,聲波源對我們的影響都是一樣的。但是如果有一個人低聲說了一句張朝陽,你會馬上關注,很奇怪,你會關注弱的但是對于你有意義的信息,現在為止科學家解釋不清楚。
張朝陽:大腦是物質基礎,心智是精神。
彭凱平:對,精神需要,甚至現在有人在想,有沒有一種可能性,我們沒有物質基礎的心智叫靈魂,靈魂這個東西真的搞不清楚。如果沒有心智就是物質,把所有人類的神經元聯系方式都搞出來,是不是會得到一個人腦呢?好像現在也不行。
張朝陽:而且計算機的計算機制跟生物的計算機理也不一樣。你會不會覺得人的思考是全身思考,我的很多記憶都來自身上的記憶,如果只是腦袋弄一個計算機不可能。
彭凱平:因為現在大腦的神經元數目比天上銀河系的星星還要多。真的搞不清楚,而且有很多的隨機性,這個神經元和那個神經元連在一起,不同的時候不同的人不一樣,所以很難把腦科學替代神經科學。
但腦科學發現了神經心理機制可以幫助人,比如我知道快樂來自多巴胺、催產素、內啡肽、血清素,想方設法讓你做一些激發多巴胺的事情,你不就開心了嗎?所以給心理學家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張朝陽:從腦科學來理解焦慮和恐懼,比如剛才說的下丘腦、杏仁核負責恐懼情緒,認知海馬系統和前額葉負責記憶推理,我們很多的恐懼就好像杏仁核的焦慮,像一個哭泣的寶貝一樣,經常發出恐懼信號。正常的情況下,因為人類就是在恐懼中長大的,所以說正常的發出恐懼信號,我們認知領域就會接受這個信號,就開始采取行動。
彭凱平:對。
張朝陽:就好像一個火警,如果閾值太低了老是叫喚,正常的情況下馬路邊上走,它也覺得車要過來把你撞了,就反饋,如果前額葉和海馬區對它閾值很低的警報器進行反應,因為曾經看到過被撞的刺激,或者家人出現過什么事,你對被車撞非??謶?,你的腦丘體特別活躍興奮。你如果采取解決危險,你就會沿著墻根走了。但大腦會認為,既然上次提醒你有危險已經采取行動了,也許下次提醒你貼著墻根走也危險,這個就放大了。
最后這個人變得連門都不敢出,你在房間里也覺得車要撞你,這就是負反饋。這個治療方法是繼續沿著馬路邊走,無視這個信號,這樣的話就消停了。腦科學的角度來說有一個連接的回路,這個回路就消失了,這涉及到神經可塑性,你關注了就生長了,不關注就消失了。所以說這條回路,你不關注它,不理它就沒有營養了,你去做價值觀驅動的事情,最后它就消失了。
大腦可重塑
彭凱平:這是心理學過去二十年偉大的進步,從上個世紀40年代開始,心理學家認為神經元的數目和聯系是固定的,一出生就帶有這么多不能變,那個時候大家就找腦區,學習腦區記憶腦區。
但是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心理學家發現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神經元的網絡聯系,就是剛才說的神經回路,它是可以重新塑造,一個新的經驗產生新的神經元網絡,神經元網絡聯系跟用進廢退密切相關,老用它就固定了。
張朝陽:就像彈鋼琴老去練,太厲害了。
彭凱平:你慢慢地去脫敏、適應和消退,就產生新的神經元網絡。你剛才舉的例子,舊的神經元網絡消退和新的神經元網絡的產生,這個就是神經可塑性,發現這個理論的學者后來得了諾獎,是叫做神經元的網絡聯系在一起,放電在一起,如果我們讓它改變放電就改變聯系。
張朝陽:放電就是關注和思考,你關注這件事就在放鈣離子,在神經元之間的鈣離子交替,腦神經生長。所以治療的方法,你不關注他,不放的時候就不生長了。
彭凱平:我還有一套對付杏仁核亢奮的方法,關鍵是第一步,只要邁出第一步后面都可以走下去。我發明了一套操,對于杏仁核的控制有一些特別簡單的方法,比如吸一口涼氣就可以淡定下來,你可以看一些運動員比賽之前都要吸一口氣,這樣會不緊張不恐懼,可以走出去。
再就是撫摸膻中穴,這是中醫的說法,西方人不認可,但是我們發現撫摸這邊有作用,還有剛才說的冥想,腦海里關注一件事情,讓自己靜下心來。其實這些方法都是特別簡單易行。走出第一步,后面就是適應、忘卻、接納都沒有問題,關鍵就是第一步怎么邁出來,很多人走不出來第一步。
所以我個人不贊成中國經常說的行百里半九十,走了九十才走一半,我覺得邁出第一步就是走了一半,這就是最難的。
張朝陽:包括涉及到拖延癥的一點,任何的行為,你很清晰自己在干嗎。一定要相信大腦是可塑的,沉浸在焦慮恐懼一定能走出來,痛苦一定會消失。
彭凱平:積極心理學所做的一切都是給人希望,不是像弗洛伊德說的被過去決定,而是被未來追求召喚,我們講的都是未來的追求,如果你相信它就去做,你就可以得到結果。如果你相信人完全由過去決定,你就變成過去的俘虜。
張朝陽:哪怕小時候成長經歷受到刺激的過程就是腦神經的聯絡,這些聯絡真的可以消失,尤其跟情緒聯系的回路,最后就改變了,完全不受影響了,而不是好像弗洛伊德說的,小時候發生過什么不可改變。
彭凱平:包括原生家庭,我們現在很多人混的不太好,就老怪自己的父母親小時候對自己不好,其實都是可以變的。你自己愛你的親人,你的孩子,你的老公老婆,到愛你自己的爸爸媽媽,你會發現你只有愛他們,小時候所謂的他們對你不愛的經歷就忘掉了。
張朝陽:是,比如說我自己經歷的一種挫敗感,當年的考試挫敗感,我管它叫名校綜合癥。
彭凱平:你不是考上清華了嗎。
張朝陽:對,我就是因為上的學校好,所以叫名校綜合癥,都是因為考試挫敗和價值觀太窄了。所以引起的挫敗感或者是厭學和拖延都是可以徹底改變的,不能老是責備過去,我現在就變成一個非常愛學習的人。
彭凱平:現身說法了。
張朝陽:另外一個話題還是流派的問題,剛才跟您聊在國外在美國,一個是心理學,同時還有臨床Clinical Psychology,特別強調心理學的治療。但是Psychology是愛給你開藥,那是醫學的,現在中國的問題是什么?臨床的心理學沒有得到很大的發展。
彭凱平:這就是咱們國家的問題,只有靠藥、醫生、醫院才能解決人類的身心健康問題,其實有很多是不需要吃藥也不需要去醫院的。
張朝陽:所以我的主張是不吃藥,抑郁癥也好,焦慮癥也好,應激障礙也好,所有的焦慮我是不主張吃藥的。我認為吃藥,首先從行為心理學治療角度來講,吃藥本身就是解決行為,反倒是依賴和放大。同時藥也有很多的副作用,我認為藥不能徹底治愈,除非有很嚴重的雙相情感障礙或者是精神分裂。
彭凱平:是有一些器質性的問題,比如說生理上內分泌系統、大腦結構還有遺傳的DNA,這些東西不是靠心理學可以解決的,那個必須得靠手術吃藥。
張朝陽:所以你不是主張完全不吃藥。
彭凱平:三種情況,你剛才說的情況是長期的病,器質性的還有生物性的,由于內分泌失調這些問題是要吃藥的,改變內分泌系統。第三個長期的心理問題找不到原因,吃藥恢復到一個狀態再去治療,比如說打人要先安靜下來。
張朝陽:輕中度的精神問題不要吃藥。
彭凱平:心理問題不要吃藥,精神問題要吃藥。
張朝陽:心理問題可能是一個思維模式,就是你的關注度,你對某些東西的響應模式加重,某個方面循環思維,進入了循環思維,讓某些回路太加重了。這時候如果吃藥,可能讓你的神經遞質更多一點,神經遞質被吸收更少一點,讓你的頭腦不會陷入會通透一些。但是你的思維模式不改,消耗是大量的,藥一停又不夠了。
彭凱平:你說的太好了,藥有一個依賴性,它有適應作用,一開始這么一點點的藥可以幫助我安靜下來,后來不夠了,然后增加藥的分量,這個就成為一種不可離開的疾病。藥過度都是有問題的。
張朝陽:輕中度的抑郁和焦慮癥不要吃藥要靠心理咨詢,心理咨詢在國內真的是發展很弱,是吧?應該發展這個,而且這個是可以徹底治愈的,甚至沒有精神病,你掌握心理咨詢的技巧,你的人生會更加豐富、健康和幸福。
彭凱平:我始終認為,30%的人看心理醫生,70%的人看積極心理學家,大部分的人還是健康的。
張朝陽:好像現在抑郁很流行,我不說得抑郁癥就不是一個很有文化水準人的感覺,就感覺不舒服不高興就要看看醫生,醫生馬上給你開藥吃藥,這個狀況要得到改變,這個太不對了。
企業家應該怎么做?
彭凱平:有一個現象叫做醫學院學生綜合癥,即你讀了很多醫學書,越看越覺得自己有這個毛病,因為很多的癥狀帶有普遍的適應性,所以千萬別變成醫學院的學生看誰都有病,這個是不對的,大部分人還是健康的。這次年會是要給企業家講一講積極的心理學,你能不能給企業家一些建議,在遇到挫折和磨難不確定的時候,有什么方法幫助到大家?
張朝陽:當然了,這個就涉及到企業方面,尤其是經濟下行,要保證好現金流,不要讓自己入不敷出了。再一個就是長期主義,現在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在任何一個領域要做到極致才能有競爭力,要堅持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情,不要被各種風口忽悠了,做到極致后競爭力就出來了。
另外,如何堅持?你要確立一個價值觀,你的產品是對社會有意義的。因為你的存在和競爭能夠讓大家做出更好的產品,你能感到工作的意義,你就會堅持。當然,作為企業給股東帶來回報是正常的,但是很多偉大的發明或者優秀的產品都是基于更高的價值觀創造一個好的企業。賺錢就是一個附產品,自動賺很多錢。
還有就是敬業精神,哪怕可能處在低谷的時候,我們依然要認為,人生是有意義的。人的高潮和低谷都是自己認為的內心狀態,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你要按照你的人生價值觀孜孜不倦工作和參與,人一定要搞事情、做事情。
人的產生尤其是過去兩百萬年,就是在勞動中,我們的前額葉,腦容量擴大了三倍,我們就是勞作的命,沒有什么退休的概念,退休只是你從這個工作退休了,但是要開啟另外一個工作。無論在任何順境逆境,勤奮地工作、有價值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彭凱平:特別好,我簡單歸納一下,有三點特別重要:
第一是要行動,人一定要做事情搞事情,一定要把自己動物的本能用到極致,就是要去動,生命在于運動,幸福在于行動。
第二,要有一些超凡脫俗的,與眾不同的,因為是企業家,肯定跟一般人的意義不一樣,一定要有一個更高的意義感。
第三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樂觀主義、未來主義、長期主義,同時能夠知道如何去調整自己負面的體驗,接納、悅納,不要太當回事,靠行動化解。
張朝陽:意義里面包含責任,責任是意義很重要的部分。對公司的員工、家庭、社會。
彭凱平:還有一點對于自己的責任,天生我材必有用,你能夠成為企業家,本身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選擇,你想想中國那么多人想成為企業家,真正能夠成為的不多,這就是你對自己的責任。
張朝陽:比如說我自己,教物理就是對自己的責任,我早年是學物理的,當時學得還不錯?,F在也沒有考試和發表論文的壓力,完全由好奇心驅使的情況下,如果我這輩子沒有把物理搞清楚,讓自己探索點興奮的,對自己沒有盡到責任。
彭凱平:亞里士多德說人最大的善就是對自己負責任,你長得很漂亮,你天天搞一個黑布遮起來;你很健康,酗酒、放縱把自己身體搞垮;你很聰明,你不把聰明勁服務社會讓別人看得見,顯然沒有對得起自己。所以我們企業家要對得起自己,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做企業家。
張朝陽:每個人把自己的才能發揮出來,發揮到極致,來過好燦爛的一生,參與行動。
彭凱平:這就是幸福的方法。
網友提問環節:
網友:大家談到焦慮的時候,大部分會聯系到年齡,想問一下兩位老師應該如何緩解年齡焦慮?
張朝陽:年齡焦慮更具體的話,也是一種生存焦慮,包括情感焦慮,比如女孩覺得自己年齡大了,還沒有成家,或者找不到男朋友,覺得自己有點被剩下的感覺,這是一種焦慮。比如說男孩擔心年齡大了,我怎么還一無所成,沒有車沒有房,以后如果沒有工作或者還沒有做好,一無所成。一個是生存的壓力,另外覺得自己這輩子過得很空虛。年齡焦慮還是來自于生存壓力和對于自己成就的一種壓迫,根源是這個。
彭凱平:朝陽說得特別好,沒有所謂的年齡焦慮,其實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焦慮內容是不一樣的。和年齡有關,但是年輕的時候可能是情感的焦慮、生存的焦慮,中年的時候可能是意義的焦慮,老年的時候是死亡的焦慮。每個年齡段焦慮內容不一樣,統稱為年齡焦慮未必準確。
張朝陽:年齡焦慮往往來自于一種peer pressure(同輩壓力),好像這個社會認為30歲的時候你就應該干什么,40多歲應該干什么,60多歲就應該退休了,該什么了,有時候很多該的東西,我覺得是不應該的。首先,人生很長,不要被大家認為到什么年齡該干什么事綁架,如果沒有干就會有一種巨大的壓力,我覺得沒有必要,因為每個人的人生是自己主導的。
再一個,你通過積極的心理學,積極的生活,人生非常長,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干很多的事情,不要擔心?,F在90后都開始焦慮了,我已經這么大了,我什么都沒有干,你還早著呢。最重要的不要耽誤時間,時間確實過得很快,確立人生價值觀,確立一個一百年的價值觀。
網友: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多大?真的需要用一生治愈嗎?人有可能通過后天的努力洗去原生家庭的影響嗎?
彭凱平:我們不太同意原生家庭對人有一輩子的影響,因為人可以從原生家庭走出來,如何走出來?創建你自己的原生家庭,這就是你和你孩子的關系。當你成為父母的時候,你用愛去支持培養,當你找到新的愛情的時候,你的新感受完全可以重塑原生家庭對于你的影響,它是可以超越和改變的。
第二點,如果太相信原生家庭影響,有一種自我預言的效應,自己覺得會出現就會一定出現。
對自己一種心理暗示,會重新強化原生家庭的影響作用,所以我們應該走出來,應該超越,很多的心理學的證據證明原生家庭影響不是終生的。
張朝陽:首先相信是可以改變最后就可以改變,你一定要相信,這是一個獲得諾貝爾獎基因級別研究的結論就是大腦可塑性,如果不認為可塑老是尋找原因就會加重和放大它。
網友:在人際交往中有時候會容易對人產生刻板印象先入為主,兩位老師有對別人產生過刻板印象,有被刻板印象傷害過嗎?
張朝陽:肯定有不同程度的傷害,包括你對別人的刻板傷害會反作用于你,比如你認為他比你更厲害,見到他就不知所措了。
回到大腦可塑,這種感覺是可以改變的。最重要的是你要無視你某一個認知、印象或某一個環境下某個狀態的認知,假設公開演講曾經出現過一次很強的刺激,一回到那個狀態就會手心出汗講不出話來,這個是可以改變的。
改變不是說努力把稿子背下來,而是在印象在感覺產生的時候,你很緊張,心跳加速,但是依然不理會,可能帶來的結局是被解雇,這個單子拿不下來。但是我們的行為心理學的治療方法,就是接受這個可能性,人生的道路寬廣很多條。最后這個印象,這種狀態多幾次也是一種脫敏過程。
彭凱平:對,有一個心理學教授叫做克勞德·M·斯蒂爾,擔任過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Duke大學副校長到校長,他成名的工作就叫做刻板印象威脅,他就發現如果你相信一個刻板印象,這個刻板印象就對你有影響。
第二個建議,成功是成功之母,很多時候你得把一件事情做好了,粉碎刻板印象,一下子就不信了。
張朝陽:注意力關注到事情本身,而無視你的感受,這個感受是一個附產品,你不用管它,以及這個感受帶來腦子里想的各種各樣悲慘的結局,你也接受,但是你還是focus你在干嘛,這件事情很重要。你走出來多幾次最后就脫敏了,就不再理會了。
網友:事情做得不好,人往往會自責,心理學家講接納自己,這具體是什么意思?人要如何接納自己?
彭凱平:我覺得接納自己主要是三個很重要的部分,叫做ABC,情感、行為和認知。
一般來講首先接納自己要喜歡自己,要愛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情感上不要自卑自厭自慚,如何喜歡自己?每天早上對著鏡子笑一笑,把自己打扮得干干凈凈、漂漂亮亮,和喜歡自己的人多待在一起就喜歡自己,別和那些說你丑、傻、笨、不敢的人在一起,那叫做PUA,盡量不要跟那些PUA的人待在一起,那種人渣結果讓你變得很渣,要和愛你的人喜歡你的人在一起,這個叫做喜歡自己,A。
B,一定要把自己擅長做、喜歡做、做得好的事情做出來,不要做自己不喜歡、勉為其難、傷心痛苦別扭的事情,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像朝陽一樣,他喜歡上物理,管他三七二十一我就講物理,你們物理老師認為我講得不好,我自己開心,這個就是要去做。任何時候行動起來特別重要,人一做,邁出第一步,后面百步就跟上了,這個叫做B,behave(行為)。
C,認識自己,我提出來就是三個特別重要的自我認識,我是誰,一定要悅納我自己的身份,我是女孩子,我要喜歡做女性,我是中國人,我要喜歡做中國人。第二,我有,我有什么特長、優勢一定要搞清楚,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好處在什么地方。
我們發現特別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女孩都是下嫁,為什么?本可以嫁給更好的人,但是很多女生知道自己的不好,不知道自己的好,所以怎么辦?問你的爸爸媽媽和朋友,他們都知道你的好是在什么地方,多和別人交流分享,多去表揚與自我表揚。中國文化老說批評與自我批評,其實就是PUA,就是心理控制,我希望大家多去欣賞彼此很重要,這個叫做我有。
第三個就是我能,我能做什么很重要,心理學家范杜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人應該覺得自己有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現在沒有用,可能沒有遇到好的時機、場景、同伴,所以很多時候只要發現自己能的話就可以。我寫了一本書叫《孩子的品格》,專門講這個問題,臺灣把它翻譯成《品格優勢》,每個人有自己的人格優勢,把它做出來肯定會悅納自己。
張朝陽:一定要為自己感到驕傲,你的經歷和背景就是獨特的你,一定要驕傲,我就很好。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