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時間:2023年6月24日(周六)20:00
直播平臺:
科學網APP
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4916104215789614(科學網微博直播間鏈接)
科學網微博
科學網視頻號
科學網B站
【直播簡介】
還有比人性更重要的課題嗎?如果我們能夠真正了解這個課題,那么人類和人類行為也許就會得到更準確、更明智的引導。
——愛德華·威爾遜
1978年2月15日,一場由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組織的年度會議上,著名昆蟲學家愛德華·威爾遜(Edward O. Wilson)正要發表演講,一名年輕女子當眾在他的頭上倒了一罐冰水,示威者高喊:“威爾遜,你濕透了(You're all wet)”(俚語意為“你大錯特錯!”)
威爾遜在自傳《博物學家》中回憶說,這次冰水事件是近代美國史中,科學家僅僅因為表達某種理念而遭到身體攻擊的唯一案例。
威爾遜是誰?發表了什么理念?為何會掀起這般重大的喧鬧風波?
在科學大爆炸、眾神云集的20世紀,威爾遜杰出的科學成就,引發了生物學的數次革命:提出島嶼生物地理學,奠定現代物種保護的理論基礎;創建“社會生物學”這一全新學科,引發美國學界與民眾的大討論;倡導“生物多樣性”概念,使其成為影響全球的重要理念。
引起開篇的那場鬧劇的導火索,就是他關于的“社會生物學”相關理念:人的本性可以還原到生物學去解釋,人性是先天由遺傳基因決定的,而后天文化環境的影響有限。
而在20世紀70年代,社會主流觀點認為人性受文化環境的影響,遺傳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威爾遜的觀點挑戰了當時的意識形態,抨擊者認為他的觀點荒謬至極甚至有滑向種族主義的危險。
為什么威爾遜認為遺傳是影響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
遺傳是怎么影響人類行為的?
生物學如何與社會科學相結合探究人的本性?
在其代表作《論人的本性》中,威爾遜用相當清晰、直言不諱的語言解釋了他的研究對人與社會的見解。他擅長寫作,文采斐然,著述頗豐。《自然》雜志評價他“既是世界的科學家,也是偉大的寫作者”,這本書就是威爾遜榮獲普利策獎的代表作之一。透過本書,我們能看到,他不只是一個生物學家,更是一個以生物學視角觀察世界、從科學的深度探索人性的思想家。
究竟是什么決定了人的本性?先天遺傳還是后天環境?本周六晚八點,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退休教授鄭也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教授劉華杰,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田方萌,一起導讀一部最富刺激性、最具挑戰性、最具啟迪性的著作《論人的本性》。
【嘉賓介紹】
鄭也夫
1950年生人,北大社會學系退休教授。
主要著作《文明是副產品》《吾國教育病理》《神似祖先》《后物欲時代的來臨》。
劉華杰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本科,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理事。
研究方向為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社會學,近些年致力于復興博物學文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曾獲得霍英東獎、文津圖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臺灣吳大猷科普佳作銀簽獎、大鵬自然好書獎、中國科普作協圖書金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進步獎、中國好書獎等。
田方萌
先后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獲公共政策專業博士學位,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
長期從事國際移民、公共政策和社會思想方面的教學研究工作,同時寫作書評和時事評論,著有評論集《可有一線穿今古》。近期研究圍繞民國優生學家潘光旦的學術思想,致力于推動社會科學與生物學的結合。喜歡閱讀具有觀念沖擊力的書籍,收藏了三千多本生物學類的電子書。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