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西卡 發自 副駕寺
智能車參考 | 公眾號 AI4Auto
比亞迪也布局具身智能了。
最近,比亞迪招兵買馬,發布了2025年招聘公告,面向全球的高校碩博畢業生,擴充其具身智能研究團隊。
招聘崗位多種類、專業范圍廣泛不說,還“不小心”透露了進軍計劃:
人型機器人、雙足機器人、四足機器狗,還有多模態機械結構等……
具身智能領域,汽車玩家+1,巨頭玩家+1。
比亞迪招聘具身智能團隊
成立整整30周年的比亞迪,要正式進軍下一個賽道——具身智能了。
最近,比亞迪發布了一系列招聘公告,其中一條相當惹眼:智能化研究團隊招聘專場。
這個智能化團隊,更具體來說,其實是比亞迪在具身智能領域打造的隊伍。
因為團隊的研發核心,從公告內容來看,主要圍繞的是各類機器人本體,以及系統的定制開發。
招聘人群,主要面向全球的2025屆高校碩士、博士畢業生。
所需專業覆蓋面也比較廣泛,有機械類、自動化類,也有計算機類、數學類、電子信息類,還有電氣類等等都包含在內。
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招聘崗位被分為10種,從算法到軟硬件,從結構、仿真、工藝,到產品維修、售前售后,基本囊括了產品從0到1的整個鏈條。
而且,細品之下,還可以看到比亞迪在這個領域的“野心”:
人型機器人、雙足機器人、四足機器狗,還有多模態機械結構等……都在其進軍計劃內。
不過,比亞迪在具身智能落下的第一子,其實要在更早以前。
比亞迪的具身智能研發團隊,最早在2022年就已經成立,這次的招聘計劃,可以說是一次大規模的擴充。
到現在,比亞迪的團隊已經開發出了幾款機器人,包括工藝機器人、智能協作機器人、智能移動機器人等產品。
而且這些機器人,已經被比亞迪派上“火線”,在生產過程中完成特定環節的工作。
不論焊接、裝配、搬運,還是自動搬運、設備的巡檢,機器人都能完成。
比亞迪的早期布局,還有更多是與多家機器人企業的合作或投資。
去年,比亞迪給稚暉君的智元機器人投了191.497萬,在當時持股比例達到3.76%。
被稱為國內“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優必選,在創立初期也獲得了比亞迪的投資。
今年,優必選的新一代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還進入比亞迪工廠“實習”,和L4級無人物流車、無人叉車、工業移動機器人,以及智能制造管理系統協同作業。
除了優必選,比亞迪還和新松、宇樹以及富力業等企業進行了合作。
這些企業中,目前總共有150臺機器已投入產線,其中超過90臺來自優必選。
比亞迪計劃,2026年將有2萬臺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
更多車廠下場,擁抱具身智能
其實從行業來看,具身智能火熱之際,汽車行業也在逐漸靠近,更多車廠都在用腳投票,選擇擁抱具身智能領域。
不過,實現起來的具體方式,并不全然一致。
有些車企,選擇用“車”作為踏足具身智能的載體。
就比如長安汽車,如今帶隊的技術大牛陶吉,曾在發布會上表達他的觀點:“交互式智駕”的本質就是具身智能。
他表示,AI需要數據、安全和算力,更需要溫度。
長安啟源E07發布時,從一再強調的“交互式”上,就能看出他的這一堅持。
至于具體計劃,長安在今年的廣州車展透露,未來將造類人機器人、汽車生態機器人,預計2027年推出。
還有部分車企,則更貼近具身智能行業現狀,要打造自己的人形機器人,而且已經有了不錯的成績。
比亞迪就屬于這一類,當然,還有更多車企,例如小鵬、廣汽等等。
在今年的“小鵬科技日”,小鵬自研的第四代人形機器人——Iron亮相:
何小鵬曾透露,過去五年里,小鵬做了四代機器人,從四足機器人到雙足機器人,再從雙足點式機器人到雙足多點機器人。
MONA M03大賣的時候,何小鵬還掏錢買了自家機器人,幫自己訂了一臺車:
就在剛剛,在2024 年中國機器人網年會上,廣汽正式發布了GoMate,他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
這款機器人,結合了四輪足與兩輪足兩種模式,可以根據不同場景切換,是行業內第一個采用可變輪足移動結構的人形機器人。
昨天的理想AI Talk上,李想表示,之后理想“100%做人形機器人”,還可能會打造一款人工智能超跑。
只不過,理想的節奏并不是現在。
以及,據42號電波消息,理想的前智駕產品總監趙哲倫,被曝已經離職投入具身智能,加入的是之前地平線智駕一號位余軼南的團隊。
在大洋彼岸,特斯拉的機器人也在進行。
2022年9月,特斯拉的類人型機器人Optimus首次亮相,開發到現在已經是第三代。
今年特斯拉的Robotaxi首秀發布會上,Optimus還出來“活躍氣氛”,蹦迪、倒酒、猜拳都能拿捏,手指相當靈活。
馬斯克多次表示,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項目,將比其汽車業務和FSD更有價值。
他還大膽預測,到2040年,“人形機器人的數量可能會超過人類。”
車企造“人”,其實具備先天優勢,對比汽車供應鏈和機器人,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層面,雙方都有重疊的部分。
而且車企之所以爭先入局,更重要的是這一行業的前景,不但給汽車帶來更多增長空間,也具備積極的未來規模。
援引量子位智庫的《仿生機器人全景報告》:
2021年到2030年,行業正處于“成長期”。
隨著人形機器人產品出現,行業內融資規模增加,以及更多高校和大型科技公司加入,大模型和AGI持續火熱,仿生機器人產品更具智能。
預計到2030年之后,行業將邁入落地應用期,仿生機器人將完成工業及產業級應用,可以在非結構性場景中使用,例如家庭場景,進而也會拓展出新的賽道和需求。
而對于中國智能服務機器人產品、及解決方案的市場規模,根據銷量預測,到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約1558億元。
相比2022年的541億元規模,翻了幾乎2倍。
8年前,自動駕駛嶄露頭角,終于一步步走到人前;
8年后,具身智能來勢洶涌,也許就是下一個浪潮之巔。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