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何芙蓉
編輯 | 吳先之
近日有消息稱,阿里巴巴生活服務板塊下餓了么到店業務(原“口碑”)將與高德合并,原到店業務負責人張亮將由向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CEO俞永福匯報,改為向高德CEO劉振飛匯報。
“口碑”業務在阿里內部歷經多次調整,從與淘寶融合、口碑融資獨立運營、支付寶流量扶持、到與餓了么合并,再到如今并入高德體系。在上述進程中,口碑輪番接受了來自阿里內部高流量平臺的灌溉,但到店團購業務始終沒有掀起多少浪花。
自被收購以來,“口碑”便肩負起阿里對抗美團團購的重任。而頻繁的變動之下,是阿里本地生活業務市場空間被不斷蠶食的困局。
如今再被并入高德,口碑在行業以及阿里內部的處境似乎越來越尷尬。
在當前本地生活這個“多事之秋”,先有抖音加碼團購與外賣,再有美團加大視頻投入并將外賣業務進一步拓展至香港,對手正在大舉擴張。而口碑仍在嘗試更合適的對戰姿勢,這也進一步凸顯了阿里對本地生活業務失控的無奈與不甘。
餓了么難當大任,“到店”另尋他路
抖音、美團在本地生活拉開的大戰,對餓了么與口碑造成了極大壓力。
“外賣和團購市場美團一家獨大是我們不愿看到的事情。”日前,一位老牌餐飲連鎖品牌負責人表示,過去餓了么與口碑為了牽制美團與點評,給他們開出了低于美團方面的傭金。“餓了么那點毛毛雨訂單,聊勝于無,直到抖音入局,這池水才總算動了起來。”
2018年10月,阿里正式宣布將餓了么與口碑合并,復制美團外賣+團購的合體作戰模式,將競爭的矛頭對準剛剛上市不久的美團。
因此在此后的幾年,餓了么+口碑形成了到家+到店的本地服務組合,并成為阿里對抗美團本地業務的核心力量。
以高頻“外賣”帶動低頻“團購”等高客單價業務,這一模式在美團身上已得到驗證。餓了么也由此作為阿里本地生活業務的中心圈,被寄予著為團購等相關業務引流的重任。
但兩者競爭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餓了么沒能與美團形成抗衡,更沒有為口碑業務帶來更多的用戶、履約力與商家資源。
公開數據顯示,美團當前在外賣市場份額占比已近70%,而2018年這一占比在60%左右。到2021年底,美團騎手達527萬,餓了么騎手在114萬。餓了么與餓了么星選的市場空間被美團不斷壓縮。
隨著市場份額的流失,餓了么面臨的是騎手、商家,以及用戶的拋棄與逃離。
不少用戶反應,他們在餓了么點外賣時總是遇到長時間沒有騎手接單的情況,甚至商家直接聯系用戶取消訂單,或者通過美團另外下單。餓了么在同行競爭中逐漸式微,運力不足、配送時間長等關乎消費者體驗的服務能力已經明顯與美團拉開差距。
外賣市場美團一家獨大,餓了么完全失去了對市場的掌控權,因此以“餓了么帶口碑”的高頻打低頻戰術隨之失效。
據36氪報道,去年阿里巴巴到店的市場份額僅有個位數,美團和抖音的占比則在60%和10%上下。餓了么外賣自身難保,到店業務急需新的流量引擎,阿里也不再將本地業務寄托于餓了么這一家身上。
2021年7月,阿里再次對本地生活業務掀起組織變革,基于地理位置服務(LBS)的三大業務高德、本地生活公司(餓了么口碑)和飛豬,組成生活服務板塊。由俞永福代表集團分管,向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匯報。
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因此形成以餓了么、淘鮮達為代表的“到家”業務,以高德、飛豬為代表的“到目的地”業務兩大陣營。
一位知情人士此前告訴光子星球,去年一年高德內部處于猶豫狀態,究竟要不要繼續加碼,與美團競爭沒有形成統一意見,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地圖與不賺錢的網約車上。
事實上在2021年之前,高德都只是作為創新業務及其他的一部分出現在阿里財報里,而隨著近幾年它在用戶增長,以及打車等商業化方面的成效日漸顯著,高德在財報中的提及率也越來越高。
餓了么+口碑攻占本地生活失利,高德的組織升級被視為阿里布局本地業務的新棋手。隨著口碑到店業務、以及更多關乎衣食住行的生活服務被內嵌于高德之下,其戰略地位也隨之被強化。
高德正在“美團化”?
在用戶慣性思維里,高德仍是一個導航工具,近些年唯一讓大眾突破這一認知的是高德打車業務的廣泛普及。但現實是,高德內置服務的增加速度卻遠遠快于消費者認知的轉變。
如今再看高德,如同一個“翻版”美團。
左為美團截圖 右為高德截圖
高德近幾年在本地生活板塊頻頻出手,此次正式將“到店”業務納入其陣營其實是遲早的事。
2021年7月,高德正式轉型為“出門生活開放服務平臺”,基于地理位置提供吃喝玩樂行等多種出門服務,打車、訂酒店、周邊游、美食團購、加油等多種服務陸續上線高德。而在此之前的2020年,高德就已經發布“高德指南”,正面對標大眾點評,觸及酒旅、餐飲團購業務。
囿于酒旅、餐飲團購等業務的對手過于強大,以及高德用戶思維待轉變,高德轉型生活服務平臺以來真正通過高德訂酒店、團餐食的用戶并不多。
高德作為地圖工具,其與本地生活之間的相關性仍然較弱,用戶獲取生活信息服務不會首先想到高德。
近兩年,高德在阿里內部地位平步青云,這一方面得益于它不斷刷新的用戶數據。據阿里財報披露,2022年6月,高德日均活躍用戶超過1.2億,創下新高。同時在去年國慶黃金周期間,高德日均活躍用戶突破2.2億里程碑。
高德已經成為阿里陣營繼淘寶、支付寶之后,流量第三大的應用。
而其商業化提速的另一原因,或許要追溯到2020年高德向阿里集團申請成立為期三年的“阿里巴巴-高德創新經濟特區”。在此期間,高德享有極大的業務自主權,但也簽下了包括“三年內實現2億日活”的對賭協議,以及打車、酒旅等交易型訂單數量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標。
如今三年已到,作為“工具”的高德,需要迫切轉型,加速變現。
俞永福曾分析,過去十九年,高德地圖的產品演進經歷了“我在哪”、“怎么去”到“我去哪”的三個階段。然而眼下真正的問題是,用戶使用高德地圖,大部分還停留在導航工具上。
高德目前主要圍繞解決“我去哪”的問題,聚焦于用戶出門后的生活服務。高德目前最大的優勢無疑在于“流量”,沿用打車業務熟悉的聚合打法,高德囊括美食、酒店、門票、加油、房產等相關場景提供本地服務,劍指美團。
口碑到店業務自進入阿里陣營,便相繼輾轉于支付寶、餓了么,以及當下的高德,加之在同行競爭中失利,阿里到店業務顯然不再具備與美團等正面剛的能力。
躺著靠大平臺投喂流量才是口碑歷來最熟悉的生存法則,飛豬同樣如此,亦被攜程等按在地上摩擦。
阿里如今再將酒旅、團購等業務移交給高德,寄希望于依靠高德的流量與工具優勢,聚合弱者狙擊美團。
高德最主要的資源優勢同樣是“流量”,口碑等業務從一個引流平臺輾轉到另一個引流平臺,但互聯網流量并不是決定餐飲、酒旅業務走向的核心因素。
正如一位餐飲投資人說:“我們現在不能把美團單純的看作一個外賣平臺,它現在正慢慢變成一個收銀平臺,甚至是管理平臺。美團在扎根企業、深入內部,把很多餐飲企業的運營系統變成美團系。”所以無論是抖音、亦或者高德等流量平臺再去接觸這些餐飲商家,你會發現很多餐飲企業已經自帶美團基因了。
他打了一個恰到好處的比喻,這就像做投資時發現了一個很好的項目,當我要投的時候,發現我的對手已經天使輪進去了,甚至已經開始制定規則。
高德想從美團和攜程口中奪食并不容易。
本地生活三國殺,阿里很尷尬
本地生活服務市場,從美團的一家獨大變為現在的“三國殺”。
而在抖音加入戰局后,行業更多的話題亦是關于抖音與美團的較量,阿里本地生活始終居于話題的邊緣。這源于阿里本地業務逐漸下行的威脅性。
抖音作為新勢力,其餐飲團購的市場占比已經超過口碑。抖音之所以能夠彎道超車,更重要的點在于它通過短視頻、直播這一新的內容載體切入,并以興趣化推薦打動部分用戶。
抖音以輕資產模式切入本地業務,還不足以威脅到美團在團購與外賣市場的主導地位,但并不能否定抖音可以通過新玩法激發更多的潛在消費需求。
抖音的差異化競爭方式也正是阿里本地業務最突出的缺點,餓了么+口碑形成的“到家到店”打法,于美團而言就如復制粘貼,在用戶量、履約能力均不及美團的情況下,何以正面競爭?
在如今阿里本地生活陣營中,唯一還具有一定競爭力優勢的是餓了么的騎手團隊。配送團隊作為重資產布局,并非互聯網玩家可以靠流量輕易顛覆的。
去年8月,餓了么和抖音共同宣布達成合作。雙方表示,將攜手探索本地生活服務的新場景升級,通過優質內容、豐富商品和高效的物流配送,深度連接商家與消費者,在視頻化時代帶來“即看、即點、即達”的本地生活新體驗。
抖音需要提升本地業務的履約能力,餓了么則看中抖音的流量,雙方各取所需。
但令餓了么尷尬的事或許還在后面,即抖音憑借餓了么的配送能力提升服務的同時,或將反過來蠶食阿里在團購、外賣領域本就剩余不多的市場份額。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