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原標題:周源是合格的商人嗎
作者|高心馳 編輯|胡展嘉
來源:眾面(ZhongMian_ZM)
半年前,知乎正式登陸港交所。
如果把時間再向前拉一年,知乎創始人周源大概不會想到,這么快就再次站在IPO門前;他更加沒有預料到的是:“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一樣的時間,一樣的“首日破發”。自2016年知乎開始探索商業化進程到兩度敲開交易所大門,“商人”周源依然沒有給投資者交出滿意的答案。
業務層面,根據財報數據顯示,過去的2021年,知乎凈虧損13億元,是近三年最高的一次。反映在資本市場上,截至10月24日,知乎美股股價已經跌至1.02美元,眼瞅著就要進入退市警戒線1美元;港股方面,知乎也幾乎是一路下跌,截至昨日收盤,收于15.14港元。
固然,知乎股價不斷創下新低,一定程度上受到宏觀環境的影響,但知乎在商業化上的屢敗屢戰卻也是不能回避的因素。
知乎二次上市那天,周源深情款款在知乎上發表了一篇感言,“歸港上市,和大家聊聊”。文中,他提到三個關鍵詞:生態第一、社會價值和理性樂觀,卻閉口不談知乎業績。
這和知乎近年來在商業化上的激進多少有些不符。筆者在《豆瓣不識阿北》一文中曾提到,豆瓣沒有和知乎、B站一樣選擇破圈。事實上,在商業化方面,知乎可能是三者中最為“莽撞”的。
豆瓣自不必多說,就連陳睿對B站的商業化也極為克制:永不加貼片廣告且廣告加載率只有5%。與之對比,有媒體測試知乎在非會員狀態下的廣告加載率為13%左右,會員狀態下也有10%。
周源雖然很努力在幫知乎賺錢養活自己,但就像阿北不是老板一樣,周源也不是商人。
01 二重身份:程序員和記者
在成為創業者前,周源曾是一名普通程序員,還曾是一個記者。
周源和計算機的結緣最早可以追溯到年少時期,出生在貴州知識分子家庭的他,父親是一名新聞工作者。在電腦尚不普及的90年代,周源讀小學時,就有機會接觸到父親的386電腦。屏幕上一行行神奇的字符串讓他無比興奮,他仿佛通過那些虛擬語音打開了另一個世界,跟過去接觸到的玩具完全不同。
1999年,周源來到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高考。
順理成章,他選擇了計算機專業,進入成都理工大學。跟很多同學平時喜歡看視頻、打游戲不同,周源對計算機的熱愛發自肺腑,他和幾個同學組建了計算機服務部,出售組裝電腦,還在計算機系刊上科普計算機知識。
幾年后,周源選擇繼續深造,進入東南大學攻讀軟件工程專業的研究生。那時他對自己的規劃是:代碼寫到35歲,然后去研究天文,一切似乎都在按預期發展。在獲得碩士學位后,他來到上海的一家軟件公司,負責底層數據開發。
在當時,一個程序真正落地基本需要半年以上,周源覺得沒有成就感。沒過多長時間,他就選擇辭職。偶然間一本《IT經理世界》雜志封面吸引了他的興趣,封面上寫著“技術商業2005”,作為一個技術從業者,自己怎么就沒意識到技術影響商業。帶著這份好奇心,周源選擇北上成為一名IT記者。
某種意義上,他的人生走向或許早已暗含在他早年的經歷里,從少年觸碰到“神秘代碼”到父親新聞工作的耳濡目染,從投身技術的創造,又到探索商業的路口,以至于后來在看過無數公司生生沉浮后選擇創業,這一切仿佛冥冥中自有注定。
往早看,曾經的新浪董事長曹國偉、農夫山泉的鐘睒睒都有著相似經歷;往近看,摩拜創始人胡煒煒先后在《每日經濟新聞》《新京報》有過數年記者履歷,周源也一樣。
他每天看到無數商業世界的浮沉飄零,經常有“如果是我,會怎么做”的想法。記者職業給了他思考的機會,卻不可能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踐,他不是那個“讓事情發生”的人,僅僅是一個旁觀者。但他渴望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
在銀行卡里只有1.6萬的情況下,他選擇裸辭創業。
02 兩次創業:電商與社區
周源的第一次創業并不是現在人們看到的知乎,而是一個基于電商浪潮的B端數據分析工具。
但在這以前的2007年,隨著第一代iPhone的問世,周源還曾和包括張亮(知乎聯合創始人)在內的幾個朋友做出了一個名為Apple4.us的網站,這是匯聚了蘋果公司內容的科技博客。每天有人在這里提出關于蘋果的問題,有人給出相應的答案。這也為后來知乎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不過話說回來,2008年,周源第一次創業時看到的還是電商風口。
彼時,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商行業正處于黃金發展期,每天都有大批創業公司和商家入駐,萬馬齊喑,所有人都聚焦于跑馬圈地、搶占市場,燒錢快而不精,卻沒有人認真去做數據分析和優化??吹竭@個缺位的周源,做起了數據分析,開發了幫助企業做搜索引擎廣告投放的Meta搜索。
但由于沒有抓準用戶的真實需求、超前的戰略等因素,周源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商業閉環,沒過多長時間現金流就出現了問題,公司不得不選擇解散。公司解散那天,周源痛苦地告訴團隊,“我們可能要到此為止了。”
第一次創業失敗后,周源極度焦慮,狀態奇差,他去西藏休息,結果產生高原反應,躺了好幾天?;貋砗?,周源跟張亮吃飯,飯局上,他們聊到一家名叫Quora的網站,許多從不接受采訪的硅谷創業者們在此出沒,分享知識與思考。Quora雖好,卻不支持中文。兩人一拍即合,融合了此前的Apple4.us,開始打造知乎。
知乎的早期發展幾乎可以用一帆風順形容,想法誕生的第二天就開始找投資人,但是投資人馬上要飛香港。周源和張亮奮筆疾書寫了三頁紙,第一頁是每個月做什么;第二頁是每月機會和預算;第三頁是投多少錢給多少股份。當天晚上,兩人就帶著這三頁簡易的“商業計劃書”見了投資人。
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知乎拿到了創新工場的天使輪融資。隨后,周源開始轟轟烈烈的二次創業計劃,
當時周源的頭等大事是招人,他整理出一份包含300人信息的名單,每天白天挨個發郵件,介紹自己,問能不能打電話。只要對方回復郵件,就打電話過去,還借Apple4.us進行自我推銷。他招人有自己的原則:一是獨立判斷能力,二是學習能力強。不少參加第一次創業的成員在收到周源邀請后,都很樂意再次加入進來。
2010年12月,知乎正式上線,開始第一批用戶邀請,所有員工參與其中。結果第一個月邀來的用戶不到200個,但是留存率奇高,達到96%,群體主要是創業者、工程師、互聯網從業人員。
李開復曾回憶稱,剛開始他寫很多種類內容,但后來發現在知乎上寫東西越來越難了,因為知乎不斷吸引來自各方面的高手,整體的的內容質量、社區文化都在形成。知乎的邀請制持續了兩年多時間,到2012年年底,知乎擁有40萬用戶。周源給知乎的未來做了這樣的定位:做一個服務大眾的產品。
2013年,知乎開放注冊,用戶量急劇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對問答社區變“水”,內容質量下降的質疑。
03 不變的商業化難題
伴隨用戶規模擴大、內容變“水”的是知乎的融資進程。2014年-2019年,知乎以幾乎一年一次的速度完成了B輪到F輪的融資,股東既有今日資本、啟明創投這些明星投資機構,也包括百度、阿里、騰訊、京東等一眾互聯網大廠。
而和一輪輪融資相互聯結的是知乎的商業化進程,畢竟投資者不是來做慈善的,還是要賺錢的。
2010年,知乎的聯合創始人李申申曾給出周源“善良的人”的敷衍評價,周源由此有了“善人”的標簽;而李開復在見到周源時的第一印象是文藝青年,身上帶著濃厚的書生氣息。
無論是“善人”還是“文人”,周源都和商人搭不上半點關系,但資本總是逐利的。不管是受到投資者的“裹挾”,還是周源自身的潛意識里做出的抉擇,他都不得不去探索知乎的商業化問題。
比起“人在美國,剛下飛機”的調侃,如何變現才是知乎更大的問題。在國內大部分人的認知里,互聯網的內容就是免費的,而知乎最有價值的又恰恰只有高價值內容,至少在曾經是這樣。
2016年,知乎開始了商業化探索之路。一方面,是不斷推出以值乎、知乎Live為代表的知識付費產品;另一方面,廣告加載率開始不斷增多。
在此之前,知乎雖然也有廣告,但是很謹慎。這似乎和某種暗示有關,一個提倡邏輯思考、理性回答的平臺怎么能出現廣告?周源在采訪中曾作出這樣的回應,“大家都覺得知乎離錢近好像是個壞事,好像就意味著離什么東西遠了一樣。但我不這么認為?!?/p>
盡管周源很努力地搞錢,但知乎的商業化進程并不順利。知乎最新披露的財報顯示,2021年,知乎實現錄得凈虧損12.99億元,調整后的凈虧損為7.471億元,前者相較于2020年的5.176億元的凈虧損擴大超過150%。
在2021年一次知乎高管集體培訓中,一眾高管針對“你覺得知乎應該解決什么問題”寫下了各自的答案。周源的手寫簽名上是一句簡潔又明確的話:解決知+遇到的一切問題。
知+是知乎商業化團隊在2020年開發的內容營銷工具。財報顯示,以知+為代表的商業內容解決方案業務是知乎目前增速最快的板塊。2021年,該板塊營收為9.74億元,同比增長617.2%,在總營收中占比32.9%,僅次于廣告。
除了上述變現方式,知乎還積極探索電商渠道。在2021年的Q3財報電話會議上,有知乎高管表示,“我們電商業務的商業模式正在不斷的探索和演進當中,我們會持續地推薦帶貨與品牌和商家的營銷這樣的業務整合,最大可能地提升變現的效率?!?/p>
種種跡象都在告訴我們,和阿北對商業化的克制不同,周源很努力地在推進知乎的商業化:從知識付費、廣告到內容營銷、電商等各種方向。
周源帶著知乎在奔向盈利的道路上橫沖直撞,但直到今天知乎仍然處于巨額虧損中。
十二年過去,周源依然不是一個合格的商人。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