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商業世界模仿效應一直都在,企業只能盡量抬高對手模仿的難度。對理想等眾新勢力而言,真正重要的,還是基于自身的認知,不斷給用戶提供更多的有獨特價值的產品,盡量拉開和競爭對手的身位。
作者 | 李鑫 編輯 | 悟能
來源:豹變
比起第三季度有些凄涼交付預測,理想汽車超預期的二季報,似乎顯得無關緊要。
北京時間8月15日,理想公布了第二季度財報。
第二季度,理想交付了28687輛理想ONE,同比增長63.22%,環比一季度下滑9.6%;總營收87.33億元,同比增長73.3%,環比一季度下滑8.7%;凈虧損6.18億元,虧損相比去年同期擴大263%%,是一季度凈虧損的56倍,虧損開始擴大。
看上去,這是個銷量、收入環比下滑,虧損擴大的故事。但綜合疫情等因素,這份成績單其實略超預期。比如在第一季度的電話會議中,理想預計,在疫情的壓制下,第二季度的交付量只有2.1-2.4萬輛,但實際交付了2.86萬輛,超出預期。再比如,之前的彭博社一致預期,理想第二季度收入只有80億元,結果卻是87億元,同樣超預期。
但站在8月,第二季度的數據,總歸是過去時。這份財報真正值得關注的,是理想讓人不忍直視的2.7-2.9萬輛第三季度交付指引。
這一指引意味著,如果剔除掉7月已經公布的一萬多輛交付數,理想8、9兩個月的平均交付,連10000輛都達不到。這和之前的動輒交付量破萬的理想,判若兩人。
都說L9的上市,將為理想帶來銷售增量,如今怎么越活越回去了?
三季度,要失望了?
“我們對于三季度的交付指引,看起來好像還是有些保守,如果是因為理想ONE的車型換代,這樣的影響大概會持續多久?或者是有產能爬坡等其他原因?”
在電話會議中,有分析師如此向理想管理層發問。
對此,理想總裁沈亞楠直言,確實看到了理想ONE的訂單有一些放緩跡象。原因是,當有新品發布(指L9)時,客戶進到店里總會被新品吸引,而不是老產品。“事實上,我們正在與銷售團隊合作,以重新獲得潛在客戶的關注。”
雖然三季度預測的交付量不高,不過理想董事長、CEO李想提到,L9的毛利率比理想ONE更高,9月L9可交付超1萬輛。
通過以上信息,我們可以大致做個判斷:
理想三季度交付預期讓人失望,核心原因,恐怕還是理想ONE逐漸失寵。
作為曾經的爆款車型,為什么理想ONE賣不動了?
如管理層所言,被“親兄弟”理想L9搶去份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切入,也將給理想ONE帶來壓力。
如今的理想ONE正面臨不少新對手。典型如華為和小康股份(現更名賽力斯)深度合作的問界M7。它的價位31.98-37.98萬,和理想的34.98萬于同一價格帶。
動力方面,問界使用的1.5T四缸增程器,而理想ONE則用的是1.2T三缸增程器。此外,問界M7提供了單電機和雙電機的版本,其中雙電機版本的電機總功率和總扭矩、百公里加速都好過于理想ONE。智能化方面,有了華為的加持,兩者也不相上下。
而如果把視野跳出增程式,即將發布的號稱“50萬元以內最好的SUV”的小鵬G9,以及華為+寧德時代+長安汽車三家董事長聯合力挺的SUV阿維塔11,也將成為消費者的潛在選項。
商業世界,戰略趨同是常態。正如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的名著《模仿率》中所說,一切社會行為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模仿,善與人同,見賢思齊,才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考慮到理想ONE的定位,已經蹚出一條成功之路,相似者恐怕不會少,這樣即便理想ONE依然是細分龍頭,但份額被蠶食的風險正逐漸加大。
增程式,還是牛?
除了三季度交付量,李想對增程式路線的“鼓吹”也值得關注。
此前有觀點認為,快充技術很難在短期內有突破,換電商業化也還在推進中,所以混動、增程式之類車型還有日子可以過,只是這個過程有點類似溫水煮青蛙。
但即便如此,李想告訴我們,搞增程式的青蛙們,至少還能活5年。
電話會議中,李想用比亞迪舉例子,“我們去看同樣是二十多萬售價的比亞迪的兩款產品,在比亞迪漢(轎車)方面,EV(純電動汽車)其實想要賣得遠好于DM-i(混合動力);但是比亞迪唐(SUV)方面,DM-i的銷量,遠遠好于EV,因為當消費者花20萬甚至30萬、40萬以上去買一輛SUV時,它有非常清晰的預期——我一定能夠開車出去玩。”
李想認為,這個需求是真實存在的,疫情以后這個需求就更加清晰。所以長期而言,增程式對于SUV都是非常好的一個體驗,非常具備產品競爭力。“而我們所要做的其實是在整個增城的效率方面,然后逐步做得更高。”
那么,第二季度就真沒看點了么?也不是。
收入=銷量*價格,我們可以從量、價兩方面來做觀察。
第二季度,理想交付了28687輛理想ONE,同比增長63.22%;總營收87.33億元,同比增長73.3%。
可以看出,量的增速小于價格增速。所以,價格的增長,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根據測算,理想二季度年汽車單車收入為29.6萬元,比第一季度高2200元。之所以價格增長,主要是因為2022年3月23日,理想ONE的全國統一零售價格由33.8萬元上調至34.98萬元。
不過,雖然收入增長尚可,但理想的單車生產成本也開始回升。
根據《超源力》測算,小鵬2022年第二季度的每臺平均生產成本為23.31萬元,高于一季度的22.76萬元。
這使得理想一季度的毛利率,從一季度的22.4%跌至21.18%。這也容易理解,疫情導致交付量受限,使得每輛車分攤的固定成本增多。
此外,電池成本也是關鍵因素。在理想一季報的分析中,我們寫道,寧德時代二季度已經和各車廠協商漲價。而根據東吳證券的預測,寧德時代可能對下游幅度區間為 30%-35%。如果疫情反復,理想的交付量遲遲不達預期,由于規模效應減弱,理想的單車成本可能上升。
還是那句話,如果毛利率遲遲處于低位,毛利潤不夠豐厚,那么從中長期來看,這將使企業在營銷推廣、研發等層面縮手縮腳,不利于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力。
護城河變窄了?
股神巴菲特曾說,投資者投資的上市公司,最好要有一條經濟護城河,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該股票獲得超額業績回報。不過應當注意的是,企業的經濟護城河是會變化的,或者變寬或者變窄。
此前我們談到,理想有構建護城河的苗頭。具體表現在:
1)理想的單車售價,僅次于特斯拉和蔚來,毛利率僅次于特斯拉。
一方面這可以理解為,理想敢定高價,享受品牌溢價。另一方面是品牌可以支撐汽車銷量,規模效應下,成本可以被攤薄。
2)營銷方面,理想一季度銷售+管理費用12.03億元,低于小鵬的16億元和蔚來的20億元。具體到每輛車分攤的銷售+管理費用,理想的數據為3.79萬元,低于小鵬和蔚來。
具備護城河的企業,每件商品往往不需要太多的營銷推廣費用,就能享受高客單價和高毛利。
典型如特斯拉,高毛利率,高單車價格,低銷售+管理費用。目前來看,理想具備類似潛質。
不過,從近期數據以及疲弱的銷量預測來看,理想的護城河有變窄的風險。
如前文所述,隨著競爭加劇,理想的整體銷量恐怕并不樂觀,這意味著在固定成本和費用不變的假設下,如果銷量持續不濟,中期來看不排除毛利率有降低的風險。(當然,理想L9的高毛利率,一定程度上能對沖毛利率下滑。)
至于理想每輛車需要承擔的銷售+管理費用,這一數據已經在走高。如上圖所示,理想第二季度的分攤到每輛車上的單車銷售+管理費用為4.61萬元,已經超過了第一季度的3.79萬元。這當然可以歸結為疫情使得交付不振,但如果競爭真的加劇,銷量真的停滯,這一數據恐怕也不會好看,因為企業要動用更多的營銷力量,完成銷售。
在8月15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有分析師向理想方面確認,是否針對理想ONE開展了價值7000元的保險促銷活動,理想方面表示,確有此事,這項優惠促銷活動于8月14日開啟。
過去理想ONE由于場景定義清晰,沒有明顯對手,顯得護城河穩固,但隨著相似的參與玩家增多,藍海逐步變紅海,一切似乎又變得不確定,激烈競爭似乎已擺在眼前。
如何在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的觀點值得借鑒。波特認為:一家企業的成功,不是以對手的失敗為前提,而是以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為前提,也就是要盡量緊盯客戶而不是對手。競爭的本質是“突出特色”,不是要成為“第一”,而是要盡量成為“唯一”。
事實上,由于模仿效應一直都在,成為唯一的可能性極小,企業最多只能抬高對手模仿的難度。真正重要的,還是基于自身認知,不斷給用戶提供更多的有獨特價值的產品,盡量和競爭對手形成差異化。比如理想ONE的早期成功,正是為“奶爸”們提供了大空間、智能化、長續航等獨特價值。
在5月10的一季報電話會議上,李想留了個懸念,他說理想未來發布的純電車型和當下市面上所有的純電動車都不同。
這其實就是波特競爭戰略的現實演繹。
至于最終李想能否打造出超預期的產品,就看李想能否再顯“電動汽車界最牛產品經理”的神通了。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