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樟稻
來源:科技新知(ID:kejixinzhi)
云戰爭日趨白熱化,廠商之間的大會檔期竟然也會“撞車”:
7月13日,2022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之京東云峰會在北京舉行,同一天,阿里云在杭州舉辦了2022阿里云合作伙伴大會。一南一北兩個電商領域的老對手在云計算上再次“相逢”。
更巧合的是,就在前一日,騰訊云還宣布成立政企業務線,集團副總裁李強出任負責人。
如此密集且高規格的動作背后,足以凸顯國內云計算行業的激烈競爭態勢。作為云計算領域的長期觀察者,「科技新知」此次重點關注的是處于第一梯隊中的騰訊云。
曾幾何時,騰訊云被業內人士貼上佛系標簽。佛系就意味著有機可乘,這在云計算行業是十分致命的。而值此節點,騰訊云此次的組織調整卻一反常態,難免顯得有些急促。
基于此重讀騰訊云,這是本文的跟腳所在。
Part.1
又慢了阿里一步
“計算能力、處理能力甚至邏輯組件都能夠像水和電一樣使用,的確是有想象空間的,但可能過幾百年、一千年后,到阿凡達那時確實有可能,現在還是確實過早了。”
2010年中國IT領袖峰會上,當主持人問及“對云計算怎么樣理解”,與阿里選擇“吃螃蟹”不同,馬化騰給出了上述的見解。
此后數年,隨著云計算展現出巨大潛力,騰訊亦選擇跟注,2013年9月,騰訊云面向全社會開放、云安全上線。當然,在此之前騰訊云亦開放了CDN服務,不過總體來說還是晚于阿里。
一步慢、步步慢的事情放在互聯網很常見。除了在2018年,騰訊先于“930”調整組織架構,新增了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同年11月26日,阿里云事業群才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
此后的幾次重大組織架構調整中,騰訊云似乎都晚了同行一步。
比較典型的是2021年5月,湯道生由事業群總裁改任CEO,騰訊云總裁邱躍鵬出任事業群COO。此次調整被認為是“930”之后騰訊企業級業務的一次重大變革。
彼時,騰訊CSIG確定“扎根行業、深耕區域、提升效率”三大策略,并引入SAP前中國區總經理李強加盟,任騰訊智慧工業和服務業總裁。
不過,此次人事調整,被業內普遍認為“弱于預期”,“老人太安逸,組織架構怎么升級,都不重要。”
在此之前,阿里云已經作出類似調整:2021年4月先是細分18個行業,其次是面向16個區域,在每個區域任命一名總經理。
而在近日,騰訊云正式成立政企業務線,持續拓展政務、工業、能源、文旅、農業、地產、體育、運營商等領域,由已經是公司副總裁的李強出任業務線總裁,管理和區域業務拓展。
不過早在今年3月,蔡英華加入阿里云,任職阿里云全球銷售總裁,負責整個國內及國際銷售業務。此次調整后,阿里云新的銷售體系基本成型。
可以看到,兩大云廠商的組織調整有極大的相似性,都有總攬大權的意味,且騰訊云晚了阿里云一步。「科技新知」在過往的文章中已經分析過阿里云的架構調整,此次關注騰訊云,李強是為關鍵人物。
公開資料顯示,李強曾任SAP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而離開SAP中國后,他先是加盟360集團,擔任360政企安全集團CEO,向周鴻祎匯報,此后于2021年5月加盟騰訊。
據了解,李強曾于2018年當選為第十三屆上海市政協委員,并被評為“中國ICT產業十大影響力人物”;2019年,李強擔任陜西省人民政府國際高級經濟顧問,此后還受聘擔任重慶市市長國際經濟顧問。
可見,此次統籌政企業務,李強自身的政企資源起到重要背書。
Part.2
已到了必要時刻
今年5月18日,騰訊發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一季度業績中,除了事先有心理預期的游戲、網絡廣告業務下滑,備受關注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整體收入同比增長10%。
這遠低于市場預期15%-20%的增速。原因在于受疫情影響,今年三月以來商業支付交易金額和企業服務收入都有所減少,使得往昔高增長的騰訊To B業務“換檔失速”。
與此同時,市場側傳來一個好壞莫辯的消息,彭博援引消息人士指,內地計劃考慮將微信支付從騰訊分拆,并成立金融控股公司,設計類似螞蟻集團整改,而且要求持有新牌照。
此前在2020年11月,螞蟻集團上市被按下暫停鍵。隨后一輪針對金融科技的監管風暴如期而至。從這個角度來看,騰訊的金融業務單獨成立金控公司,大概率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對此,業內人士主要討論的焦點是金融業務分拆對于騰訊集團的利弊,不過,這里更關注分拆后對騰訊企業服務的影響。
自2019年開始,騰訊在財報中披露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益,其營收僅次于增值服務且占比持續增加,成為業績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這其中的騰訊企業服務即云服務。
比較罕見的是,騰訊僅在2018年和2019年財報中單獨披露了云服務收入,分別為91億元和170億元,由此可推算2018年和2019年金融科技業務收入分別約為640億元和844億元,后者占比較大。
倘若騰訊金融業務分拆,云業務將孤懸。之所以是好壞莫辨,則是因為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騰訊云業務勢必要獨自成軍,少了金融業務的緩沖,云業務的營收表現將直接傳遞到股價端。
問題是,從近期的種種表現來看,曾經的股王現正處于基本盤全面承壓的階段。
事實上,根據海豚投研估測,騰訊云2020年和2021年的營收分別為210.6億、307.0億元,增速呈放緩趨勢,而長期作為國內云廠商中名義上的二當家,其地位已經受到威脅。
2022年5月17日,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1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
騰訊云和華為云兩者在2021年下半年IaaS+PaaS市場份額分別以11.1%、10.8%的占比位列二三名。而在現階段最核心的IaaS市場,華為云以11.4%的市場份額占比領先騰訊云的10.9%。
這與華為方面披露的數據相符。今年3月28日,孟晚舟在華為財報會上透露,2021年華為云實現收入201億元,并聲稱華為云已經是全球IaaS市場在中國排名第二,在全球排名第五的企業。
另一方面,自2021年底,阿里云、騰訊云都開始戰略調整,從追求規模轉為關注業務健康和有質量增長。
為此,騰訊云制定了在2022年實現盈虧平衡的目標,可以看到比較明顯的動作就是裁員。今年3月,騰訊CSIG業務就已經裁過一輪,比例大約是15%~20%。
據悉,為了提高利潤,2022年1月起,在業績考核上騰訊云將全面向銷售自研產品傾斜,而非第三方產品;利潤和利潤率逐漸成為各項目的紅線,不盈利項目通過審批的難度會加大。
先不論成效如何,直接受影響的便是客戶。畢竟,在“多云”橫行的國內云市場,客戶并不會為單一云廠商的產品調整買單。
與之對比的是,前有字節云“追求極致性價比”,后有華為云CEO張平安表態,“華為云還需要大量對云生態系統的投資,當前盈利不是關注重點,集團在這方面也沒有壓力。”
種種跡象來看,都預示著騰訊云到了不得不有所動作的時候。
Part.3
騰訊云需要“轉基因”
2022年5月12日,財通證券發布《AI技術中臺項目》公開招標公告。中標結果是,百度以87.6萬元微弱優勢勝出,而另兩家中標候選人分別是騰訊云(94.9萬元)和火山引擎(87.9萬元)。
這場競標只是云市場白熱化競爭的一個縮影。
回望十年前,騰訊云業務誕生,騰訊開始深入To B業務。彼時行業對于騰訊的質疑從來都沒有中斷過:云業務投入大,行業周期長,更關鍵的是,騰訊被懷疑沒有To B的基因。
這個問題在當時是確實存在的。一個典型的案例是,2017年3月,騰訊云成功以0.01元中標預算達495萬元的廈門政務外網專有云平臺。
這直接引起阿里云的不滿。2017年云棲大會上,阿里云總裁胡曉明氣憤表示,“今天在所有人都希望推動企業的發展成就一個行業的時候,馬化騰和他的團隊用1分錢的投標對行業進行了破壞。”
在業內人士看來,通過超低價格中標,不算是一種成熟的To B業務發展方式。政務云的服務比拼的是能力、安全和數據的保護,而騰訊此舉像極了在C端領域的打法。
針對上述問題,“930”變革可謂是一個“轉基因”關鍵的動作,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騰訊在To B業務的經驗值。當然,僅憑一次組織調整顯然不太可能治好頑疾。
騰訊車聯項目經理劉曉東透露過,“930”后他加入CSIG的車聯網部門。當時,他最怕帶技術的同事去見客戶,“不太給客戶面子,為了說服對方接受觀點,拿著數據打對方的臉,客戶拍桌子都是小事。”
這背后其實是騰訊內部盛行的產品經理文化,與To B領域需要的“客戶導向”相悖的現象,說白了是甲方和乙方心態的切換。這種非純粹的業務問題只能通過時間磨合。
回到此次組織架構調整上,可以明顯看出騰訊云對于政企市場的重視。
近年來,政企數字化轉型不斷提速,給云市場帶來了新的增長點,政企市場成為各大云服務商排兵布陣的新戰場。以阿里云為例,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其非互聯網行業客戶收入占比已增至52%。
而根據騰訊2022Q1業績電話會議,云業務的營收50%來自其他互聯網公司,40%來自金融和制造業等傳統企業及政府部門,目前也在向其它垂類行業延伸。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盯上這個領域的互聯網云廠商,現階段,國資云正在成為中國云計算市場現有格局的新變量。
7月12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深化專業化整合工作推進會,其中提到中國電信引入多家中央企業戰略投資者打造國家云公司。“國家云”概念及基本框架由此浮出水面,這也只是一隅。
現階段,考慮到由于和互聯網市場的游戲規則不同,云計算行業中,有國資背景的國家隊選手更受關注,三大運營商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隨著國家隊強勢崛起,政企市場勢必受限。
此前,據《財新》報道,有熟悉騰訊云的人士透露,香港成長背景的湯道生并不諳熟內地政府關系,這方面會由邱躍鵬更多出面。
在此背景下,有政企資源的李強得以脫穎而出,為了騰訊云平添了幾分“政企基因”。
曾幾何時,作為CSIG的扛鼎者,湯道生辦公室的墻上掛了一幅字:謙虛的“謙”。這是騰訊早期創始人Charles(陳一丹)送的,湯道生覺得這個字還是挺像自己的,比較樸素。
現如今,云市場已然進入白熱化,“謙”字或許更需要“強”字來勾兌。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