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王琳
來源:Tech星球(ID:tech618)
80后的徐正是“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典范:15歲獲奧數競賽一等獎,高二被保送,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讀數學輔修工商管理,拿雙學位。33歲創業,40歲帶領公司上市財務自由。
不過,硬幣的另一面是,徐正治理下的每日優鮮連年虧損,八年虧近百億,每日優鮮面臨退市警告。
每日優鮮的股價從上市第一天就開始持續下跌,員工的財富自由之路落空了。一位每日優鮮的中層告訴Tech星球,行權價格是10美元。這意味著除去上市第一天,股價都低于行權價格。“本來大家想熬著等到行權,但現在也熬不下去了。”
徐正踏入的是一個足夠復雜的行業,也足夠大的行業。依靠首創的前置倉模式為生鮮行業尋找到了另一種可能。
在徐正的眼中,生鮮行業的壁壘建立起來難,但它壁壘也高,這個企業能更長久。但現實是,持續靠資本輸血、尚未跑通的盈利模型將每日優鮮拉倒了危險邊緣。
過去每次危機,每日優鮮都可以靠資本化解,但當拿了所有能拿的錢后,當資本市場的投資邏輯發生轉變后,每日優鮮又該如何自救?
瘋狂3個月,10億砸市場
每日優鮮誕生于互聯網紅利漫溢的2014年,當時中國的互聯網項目只要瘋狂增長,擠進第一梯隊,便有源源不斷的融資來續命,擴張是他們最先考慮的事情,而不是利潤。
互聯網公司們曾嘗試過很多辦法,為城市居民提供生鮮產品,但無不以失敗告終。每日優鮮首創的前置倉概念提供了一種可能。這種倉儲模式提前將生鮮貨物從大倉轉入位于市內社區附近的小倉內,其目的是能夠在最快的時間里將貨物配送到家。
在每日優鮮最初的5年里,它幾乎沒有競爭對手。直到叮咚買菜的出現。和徐正“連公司名字和LOGO都沒有想好的時候”就拿到了光信資本的天使輪融資,以及2015年騰訊A輪1000萬美元融資不同的是,叮咚買菜的第一筆融資極為艱難。
軍人出身的梁昌霖天天見投資人,一共見了超過150家投資機構,都沒拿到錢,最難時,梁昌霖甚至到銀行抵押了自己的房子,直到2018年5月,梁昌霖才從高榕資本拿到第一筆Pre-A輪融資。
隨后,叮咚買菜融資一路順利,上線第二年便完成6輪融資,快速拿下了上海大部分社區市場。
最大的競爭對手出現了。次年5月16日,每日優鮮CFO王珺透露,計劃今年投入超過10億元去打上海市場,并在深圳、武漢、西南地區開啟全面競爭。
一位每日優鮮員工透露,每日優鮮在上海上浦中心A座租下了一棟6層小樓作為辦公樓,巔峰時期華東區能有500多人。“當時,公司還怕工位不夠用。”
據《第三只眼看零售》報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僅兩個月時間,每日優鮮資金消耗量高達8億元人民幣。一位每日優鮮華東區員工告訴Tech星球,這筆補貼基本用在夏季,1個季度差不多就燒掉了10個億。
用戶自然是喜歡撿實惠的,每日優鮮的單量則以高速增長。一位熟悉后臺數據的每日優鮮員工向Tech星球透露,訂單量能夠到達大幾百萬單。不過,補貼過后,單量又回到了平日:1天在100萬單上下徘徊。
一位在2018年加入每日優鮮的運營人員表示,最初他們的考核標準是毛利-25%以內就達標,主要數據是考核GMV,月環比增長20%左右就行。
這場補貼大戰持續了3個月后,就暫停了。一位每日優鮮中層給出的解釋是“沒錢了”。根據天眼查的數據顯示,從2018年9月到2020年5月,近20個月內,每日優鮮沒有拿到一筆融資。相比每年1輪、甚至2輪的速度,確實有所下降。
一位每日優鮮上海員工稱,那一年年底,華東區的大群里只剩下了200多人。不過,當時每日優鮮對毛利率的考核要求開始提高:要求從負轉正。
一位員工向Tech星球回憶,2019年的那三個月幾乎是每日優鮮最輝煌的時候。
巨大的資金缺口
每日優鮮幾乎是在最好的時間點上市了,只比叮咚買菜早4天登錄納斯達克,卻融到3倍多余叮咚買菜的錢,對于一家尚未跑通盈利模式的公司來說,更多的錢意味著更長的壽命和更高的容錯空間。
但每日優鮮似乎沒有享受到這樣的紅利。因為遲遲未披露2021年年度業績報告,加上股價已經連續70多天,低于1美元,它先后兩次收到納斯達克上市資本部門的警示函。
對此,每日優鮮方面回應媒體時表示,納斯達克通知函對公司的業務運營沒有影響,接下來,公司將積極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以重新達到股價合規的要求,同時公司會加快進度盡快披露年報。
不止于此。今年5月,一則每日優鮮成為被執行人的消息引發業界震動,每日優鮮被強制執行標的為533萬元。
去年8月,每日優鮮三季度財報顯示其現金及現金等價僅剩21.72億元,而其流動負債則高達32.32億元。
一位每日優鮮的供應商告訴Tech星球,每日優鮮原來的賬期是2個月,現在變成了105天。
一位每日優鮮糧油品類供應商告訴Tech星球,從去年年底,他就沒有收到每日優鮮的貨款,數額累計800萬元。現在自己已經不敢給每日優鮮供貨。“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征兆,就是感覺訂單量比平時多很多。”
拖欠了供應商16個億,一些供應商上門討債。對此,每日優鮮曾回應《證券日報》,這筆16.52億元的欠款是“在賬期內的應付賬款,而非拖欠供應商的款項”。
這不是數額最多的。多位每日優鮮供應商告訴Tech星球,欠款幾千萬的大有人在。
不過,這并未影響到每日優鮮的總部員工。多位每日優鮮總部員工淡定地告訴Tech星球,他們的工資依然正常發放。
每日優鮮幾乎拿到了所有能拿到的錢,國內VC、國際VC,政府基金、大廠統統在列。上市曾經是它的最后一搏。為了融到更多的錢,新股認購期間,每日優鮮與富途證券、老虎證券發起“充值送額外中簽”活動,在每日優鮮APP上充值50元中簽10股的活動。
資本不是解藥
很少有一家企業像每日優鮮一樣,從出生就伴隨爭議。
一位每日優鮮中層員工告訴Tech星球,每日優鮮成立至今,有過三次資金鏈危機,一次是騰訊進來之前,一次是2019年年底,一次是現在。
第一次危機不難理解。當時每日優鮮還是一家成立剛剛一年的創業公司,公司處于早期,商業模式尚未跑通,缺錢是常態,很多創業公司賬上的資金支撐不過3個月。
第二次是2019年,也是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競爭最激烈的時刻。隨后,疫情“拯救”了每日優鮮,它也等來了新的資金。
在多位每日優鮮的員工看來,他們和盒馬鮮生、多多買菜等都不是一個物種,盒馬的客單價更高。每日優鮮和多多買菜也不是一個物種,每日優鮮的客單價更高。
一位每日優鮮的中層告訴Tech星球,像我們這種模式,就是需要不斷找資金,直到盈利資金能養活自己。
互聯網發展了20年,很多商業模式都講究規模效應,即當規模到達一定臨界點后,便可以實現盈利。上述每日優鮮中層告訴Tech星球,理論上存在臨界點,但實際上很難達到。但資本現在認為這個模式有問題,盈利很難。
一位已經離職的每日優鮮員工稱,就算是找到了錢,也只是緩解了短期焦慮。“就像一個已經住進ICU的病人,上呼吸機只能讓你活著,能讓你站起來嗎?你仔細看看叮咚買菜的財報,會發現在疫情期間也只是改善了現金流,但依然沒有盈利。”
盒馬CEO侯毅曾多次表達對前置倉模式的看法。在侯毅看來,前置倉的模式并不合理,除非大規模的物流收費,把物流成本收回來,有可能會實現盈利,但就今天的格局來說,是還沒有實現盈利的玩家的。
物流成本之一便是冷鏈。一位生鮮行業資深玩家向Tech星球舉例表示,比如冷鏈需要保持-18°,這意味著司機每跑一公里就要花費3塊錢左右的油錢,幾乎沒有司機愿意這么干。“現在為了壓低物流成本,很多冷藏車都是-10°。”
“你需要找到那種特殊的需要時間換錢的群體,可是這樣的群體在國內非常少,本來可以二三十點個外賣,誰會花四五十買菜自己做呢?可能也就只有大幾百萬而已。”一位生鮮行業資深從業者表示,“生鮮不是一個可以揠苗助長的行業,需要一點點做好基本功,要么就直接投入全自動化,但后者成本太高了,幾千萬連個工廠都開不了。”
徐正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每日優鮮在等一個時間點——零售是個慢變量作大因子的行業,這個慢因子就是用戶行為,相應規模帶來的算數模型也會有質的改變。“當地殼發生運動時,地表的運動都不重要。”徐正說。
現在的問題是,每日優鮮該如何撐到那一刻?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