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差評君
來源/差評(ID:chaping321)
自從 2004 年騰訊在香港上市以來,這次 23% 的數字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凈利潤降幅,而在收入方面也只是同比增加了 0.1% ,幾乎沒有增長。
集團不好過了,該咋辦呢?當然是把非核心業務調整一下啦,這不是我說的,是馬總親口說的。
然后倒霉的騰訊體育就成了首批被優化對象。
這之后騰訊體育部只剩下了體育版權運營組、體育經紀、賽事直播、節目組等具有變現能力的業務組。
話說回來,國內那么多互聯網公司都曾經進入過體育領域,他們都有著強勁的經濟基礎和深厚的互聯網經驗,可是碰到互聯網體育,結果似乎都不怎么好。
再到去年 PP 體育副總裁離任,大批員工離職,今年年初新浪體育也進行了一波裁員,最后終于輪到了騰訊。
看上去好像體育節目確實和互聯網不太搭,水土不服現象非常嚴重,可為啥這些互聯網巨頭們一個個的都在前赴后繼地 “ 送人頭 ” 呢?
根據美國 ESPN 的調查, 2011 年的時候最受歡迎的 100 個有線電視節目里, 51 個是體育節目,這個數字到了 2021 年增長到了 95 個。
這說明啥?說明體育節目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什么娛樂新聞頒獎典禮都得靠邊站。
說來說去還是個轉播權的問題,畢竟這些賽事又不是流媒體平臺舉辦的,流媒體平臺要播就得交錢。
而轉播權定價的高低和球員薪資是息息相關的,轉播權賣的越貴,聯賽方就能拿出更多的分紅給各個球隊。
球隊再給隊員更高的薪水,吸引更好的球員,讓比賽變得更好看,然后吸引更多觀眾,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英超足球版權光是在英國就賣了 51 億,英鎊。
要說到中國流媒體行業的轉播權大戰,得從我們的老熟人賈躍亭和他的樂視體育開始。
當年國內大量的流媒體看到了體育賽事的商機,都紛紛開始購買網絡獨家轉播權,但都輸給了財大氣粗的樂視。
買版權像是挑衣服要選半天,時不時還要還個價,樂視則像是進了促銷打折的超市,大手一揮就把整個貨架搬空了。
2012 年到 2015 年,樂視體育買了 310 個賽事版權, 72% 都是獨家播出。
其中有中超、歐冠、英超這樣的頂級賽事,也有高爾夫、賽車之類的小眾比賽,可謂是天下英雄盡入吾轂。
當時剩余的一些頂級賽事里,也就騰訊體育拿著萬年不變的 NBA ,蘇寧( PP 體育 )買下了西甲 5 年獨播版權,其他的大比賽想要看都得去樂視。
完爆了另外的老牌體育流媒體
國內當時的大資本那么多,哪里能忍氣吞聲看著樂視騎臉輸出啊?再加上樂視的強勢入場把這場水給攪渾了,別的視頻平臺也不得不跟著提高了轉播權的成本。就拿中超來說, 2015 年一個叫體奧動力的公司參加了中超信號制作版權競標會,開出了5 年 80 億元的價格,把央視的 40 億和五星體育的 43 億挑翻在地。
體奧動力其實算是個 “ 總代理 ” ,他花了 80 億拿下中超轉播權,是用來賣給 PP 體育、騰訊體育這樣的大老板的。
算下來的話,這獨家轉播權的價格起碼得翻個 20 倍那才能讓體奧動力保本不賠。
結果呢,體奧動力太過高估了中國市場,根本沒人愿意當這個冤大頭,最終把版權砸在了手里。
看到這里大家也能猜到,這泡沫被吹得這么大,體奧動力根本賺不著錢。
PP 體育買走了,價格是10 年 110 億元,比 5 年 80 億少了三分之一。
體奧動力是虧慘了,那么看起來 “ 撿了漏 ” 的 PP 體育賺錢了嗎?很顯然,并沒有。
根據36 氪的報道, PP 體育2019 年的會員收入是 2.5 億元,相較于天價的 1 年 11 億元轉播費用是杯水車薪。
而隔壁的樂視,當年買中超版權花了 13.5 億元,你猜猜收回了多少?
樂視當年并沒有因為虧了這十幾個億而馬上倒閉,那是因為有舌燦蓮花做 PPT 如神的賈老板能忽悠到融資來填這個窟窿。
別的公司可沒有啊。
2020 年的時候,交了 4 個賽季轉播費的 PP 體育就已經達到了極限,根本給不起錢了。
隨后中超也和中間商體奧動力解約,重新從 “ 代理模式 ” 回到了分銷模式。
也就是說,中超的轉播權之后不是獨家的了,而是各個平臺各自出價買。
不過這個盈利也僅僅只是針對中超而言,因為一些國外賽事的版權價格依然很昂貴,2019 年騰訊和 NBA 簽的 5 年合同總價高達 15 億美元。
面對這樣的版權價格,騰訊體育能怎么辦呢?只能對于會員價格的收費進行一次又一次的上調,最終調整到了單月 88 元,年費 898 元。
即便定價這么貴,騰訊體育依舊賺不著錢,因為沒人愿意買。
像是其他的視頻平臺的動不動要65-95 美元一個月。
哪怕是看 NBA 相對較少的歐洲,最便宜的價格也在 15 歐元一個月,還只能看電視直播,沒法自由回看。
就這定價,人家照樣有幾百萬上千萬的用戶購買,一個月賺的就頂騰訊體育幾年,你說騰訊體育咋賺錢?
即便如此,騰訊體育的會員價格已經極大地超出了國內用戶的付費欲望,很多用戶都會選擇在看完當前賽季比賽的時候,在休賽期退訂。
而更多的用戶,則是會選擇去看各種盜播。
這也造成了平臺盈利困難的另外一大原因:接不到廣告。
你們是不知道,這些個體育賽事都被避孕套三巨頭統治了多少年了。
解說在講解比賽的時候動不動給你來上一句 “ 國際知名運動防護品牌杰士邦提醒您,加時了 ” “ 確保安全,射門不慌 ” ,這你受得了?
我倒也不是說這些品牌不行,只是這么多年了都是這幾個品牌在投廣告,也確實能說明在品牌方這邊,確實不太在意國內的這些直播體育賽事。
于是乎,中國體育直播就變成了:轉播權定價高→平臺被迫提高會員價格→用戶因為高價會員流失→流量減少后廣告方看不上的惡性發展。
而如果要追溯到問題的最核心,是因為國外的電視直播早在上世紀 70 年代就開始出現,至今 50 多年的發展已經讓它形成了完善成熟的產業鏈。
這對于解說的功力是極大的考驗,解說必須對球場上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透徹的理解,并且能夠分析各種戰術策略乃至心理博弈。
這樣才能讓那些看不到畫面的人,也知道賽場上發生了什么。
更不用說國內外的消費水平差異、長久以來形成的體育文化氛圍、完整的會員制度和服務等等。
而在中國,體育直播這東西也就發展了二十幾年,在各個方面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更何況在很多人心里,體育賽事這東西的定位并沒有比電視劇之類的娛樂高很多。
他們習慣了每個月花十幾二十元充電視劇會員,卻未必愿意付更高的價錢去看體育節目。
如今騰訊體育砍掉大部分的原創內容團隊,直播啥的照樣還是能看,可以說是唯一的幸事了。
只是不知道,騰訊到底還能容忍騰訊體育虧損多久?如果連騰訊都失敗的話,又還有誰去嘗試吃下這一塊注定需要長久耕耘的市場呢?
撰文:小發 編輯:面線封面:煥妍
圖片、資料來源:
知乎,騰訊體育大裁員背后,是我們與優質原創內容時代的正式告別
互聯網大廠成本優化潮起!騰訊增速放緩變得理性:部分非核心業務調整
華爾街日報,騰訊公布上市以來最大季度利潤降幅
PP體育拖欠版權費或無法續播中超 過度溢價終崩盤
體育賽事版權“烽煙”再起
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就違規對外擔保事項內部核查進展情況的公告
如何看待體奧動力以80億人民幣的價格拿下2016-2020年中超電視公共信號制作權及版權?
騰訊拿下NBA:傳版權費5年15億美元 面臨變現重壓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