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周雄飛
來源/連線出行(ID:lianxianchuxing)
沉寂許久的力帆集團,再次出現在人們視線中。
近日,吉利汽車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其與力帆集團共同組建的合資公司——重慶睿藍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睿藍汽車”)已完成工商注冊登記手續,并正式落戶于重慶市兩江新區。
公告顯示,睿藍汽車未來將推出多種動力形式產品。基于自研換電技術,睿藍汽車致力于打造智能換電生態,為市場提供有競爭力的換電產品和服務。
睿藍汽車成立公告,截圖自公告
這一消息被媒體報道后,一度受到業內關注。畢竟這不僅是繼2020年底吉利入主力帆后的新消息,同時也是判斷力帆在被吉利接盤后,是否得到“重生”的關鍵信息。
力帆集團成立于90年代初期,其主營業務涵蓋摩托車、汽車和發動機制造和銷售,曾經也因旗下摩托車銷量火爆,被業內稱為“中國摩托車巨頭”,但這樣的高光并沒有延續多久。
從摩托車向汽車領域轉型后,由于產品創新度低、品牌力不足和經營不善等因素,力帆很快開始走下坡路,陷入欠薪和破產的困境之中。賣身吉利,也是力帆自救之路的最后一步。
而這樣的自救,力帆在賣身吉利前還做過很多。
其中,最讓人熟知的是,力帆在2018年底將旗下造車子公司全資轉讓給理想汽車,以便換錢自救。彼時,理想汽車正因沒有造車資質而犯愁,一時間兩者一拍即合。
此前賣子公司給理想、后又賣身于吉利,力帆為了自救做了很多嘗試,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力帆雖然和吉利組建了合資公司。但在業內看來,這一合資公司中,力帆的存在感并不高,以至于處于失去姓名的處境中。
經歷了多年的自救,力帆為何最終淪落到這樣的一個局面中?
賣子公司、賣身,力帆墜落
進入2022年,力帆的命運終于有了一些進展。
按照吉利汽車公告顯示,其與力帆集團共同組建的合資公司睿藍汽車已落戶重慶市兩江新區,并取得了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頒發的營業執照,由此睿藍汽車正式開展業務。
這一合資公司的建立,其實早在去年就有了端倪。
去年11月,力帆發布了總裝及物流相關物資搬遷項目招標公告,根據公告力帆旗下的部分物資需從位于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螺洋街道靈山西街588號進行搬遷,而目的地則是重慶市北碚區蔡家崗鎮同源路16號。
一個月后,力帆與吉利聯合宣布,雙方將會各出資3億元、以50:50的股比成立合資公司。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在本月成立的睿藍汽車,其股東正是吉利汽車和力帆集團。
由公告可知,這一新合資公司的業務會涵蓋兩大板塊業務,分別是汽車(包括但不限于換電車型)的研發、銷售和運營和建立換電智能生態,為市場提供有競爭力的換電產品和服務。
其中,換電車型方面,會基于吉利旗下自研的GBRC(Global Battery Rapid Change)換電架構平臺進行設計和打造,可適應2700-3100mm的寬泛軸距區間,覆蓋轎車、SUV、MPV甚至物流車、輕卡等眾多車型。
換電方面,睿藍汽車計劃到2025年建設逾5000座換電站,覆蓋范圍將超過100座城市,滿足100萬輛車換電需求。同時,換電站可為大部分品牌、品類的換電車型提供服務,60秒的極速換電,也將為用戶帶來全新的補能體驗。
按照計劃,吉利方面將主導換電車型的研發等,而力帆負責充換電設施的布局及生產制造。至2025年,吉利汽車將陸續推出5款可換電的純電產品。
此外,雙方還將協調出行公司、換電服務公司,匹配車型,合力打造換電網絡生態的構建。目標是將持續對旗下整車進行產品研發與升級,滿足市場需求,為上市公司創造更多價值。
這一合資公司成立的消息一經媒體報道后,頗受業內關注,畢竟自吉利入主力帆到雙方合資公司建立,已有一年多的時間。
2020年12月22日,已經歷5個月的破產重整后,傷痕累累的力帆發布公告表示,力帆股份控股股東由力帆控股變更為重慶滿江紅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下稱“滿江紅基金”)。
根據工商信息,滿江紅基金的執行事務合伙人為重慶滿江紅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滿江紅公司”),而從股權穿透來看,滿江紅公司的股東分別為重慶兩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吉利邁捷投資有限公司。
其中,吉利邁捷投資有限公司股權占比為49%,這一公司隸屬于吉利科技集團;而作為力帆重整的另一大主體是產業投資人,是由吉利邁捷、吉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或吉利邁捷/吉利科技持股比例達70%以上的絕對控股的公司組成。
這樣兜兜轉轉一圈后,很多人才明白力帆最終是被吉利所掌控。但鮮為人知的是,力帆在“賣身”之前,早已多次將旗下資產和子公司進行出售。
2018年12月,力帆集團發布公告表示,擬作價6.5億元將旗下持有的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下稱“重慶力帆”)以100%的股權轉讓給重慶新帆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下稱“重慶新帆”)。
需要注意的是,據企查查資料顯示,重慶新帆隸屬于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也就是理想汽車。彼時,理想汽車也正是通過這輪收購,獲得了至關重要的造車資質。
作為交換,力帆獲得了6.5億元的資金。而據財聯社報道,從2016年開始,力帆就通過類似的資產售出獲得了一定數額的非經常性收入。以2018年為例,當年力帆獲得的非經常性收入就高達19.65億元。
從最早的售出資產、到之后的出售子公司,再到2020年的“賣身”,力帆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耗自身,以至于到了目前雖然已投入吉利的懷抱,并且與其建立合資公司,但也失去了自己的姓名。
據財聯社報道,在去年年底,有靠近吉利的知情人士透露道,合資公司會將繼續沿用“力帆汽車”為名,但就目前來看,這一合資公司的名稱已將“力帆”抹去。
“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在未來的合資公司中,吉利或許也將占據更大的掌控權和話語權,而力帆只是配合的角色?!?/font>國內某頭部車企研發負責人孫浩對連線出行表示。
對于這一切,力帆或許看在眼里,但實力較弱的它也只能接受。
高開低走的造車之路
1992年,一家名為“轟達車輛配件研究所”的公司在重慶一隅成立起來,之所以會起名叫“轟達”,其創始人尹明善曾解釋為“摩托車轟的一響,人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了?!?/p>
正因如此,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生產和銷售摩托車發動機配件。為了搶奪更多的市場,尹明善開始研發100mL發動機并很快研發成功,成為了國內首創。新大洲、錢江、輕騎、富士達、港田等國內摩托車廠商都成了轟達的客戶。
到了1998年,轟達將目光轉向海外市場,其產品賣到了阿根廷,由此轟達也成為了國內首批向外出口制造業產品的公司。因為其國內外的業務布局,在當時也被業內稱為“國內摩托車行業一哥”。
在這樣的利好下,尹明善也對公司進行了轉型,在2001年將公司從“轟達”更名為“力帆”。
但與此同時,國內摩托車行業也開始經歷劇變,隨著國內諸多城市相繼出臺了“限摩令”,摩托車生意的利潤開始變得稀?。涣硪贿?,隨著我國加入WTO后,汽車開始向消費者市場普及。
在這樣的行業變革下,尹明善帶領著力帆開始向更大利潤機會的汽車行業挺進。
從兩輪摩托車向四輪汽車轉型,雖然跨界不遠,但要造車依然需要拿到造車資質。為此,力帆在2003年8月一舉收購了重慶專用汽車制造廠80%的股份(后增持至95%),并將其改名為重慶力帆汽車有限責任公司。
搞定了造車資質,接下來就是要解決沒有造車技術的問題。為此,力帆與上海同濟同捷、上海千緣等汽車設計院開始合作研發汽車。很快在2004年12月,一輛名為“力帆520”的車型順利下線,并且在2006年實現了上市。
力帆520上市之后,由于其造型沒有特點,內飾與雪鐵龍愛麗舍過于相似,再加上動力性能方面也不出眾,以至于這款車并未獲得太多的銷量,在2006年一年的銷量僅為2600輛。
這之后,力帆相繼推出了力帆520的幾款改款版,對內飾和性能方面進行了些許優化,同時也發布了力帆620等燃油車型,但與力帆520相似的是,這些車型也沒有為力帆打開市場。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力帆520還是之后的力帆620,都是力帆自主研發制造的。但隨著這些車型的失利,尹明善也開始將造車思路從自研轉向了模仿。
2009年,力帆推出了力帆320,由于這款車從內到外都與寶馬MINI相似,以至于上市之后被稱為“中國版寶馬MINI”。雖然由此被業內詬病,但并不影響這款車型的銷量火爆,巔峰時單月銷量可以達到7000輛之多。
嘗到了模仿造車的甜頭后,力帆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力帆530和力帆630在2013年相繼發布,雖然按照力帆的介紹,這兩款車型是基于力帆520和力帆620所打造,但在這兩款新車型推出后,同樣被質疑抄襲——力帆530與一汽豐田威馳、力帆630與一汽豐田卡羅拉過于相似。
雖同樣被指抄襲,但力帆530和力帆630的銷量并沒有延續力帆320的好表現,根據蓋世汽車數據顯示,兩款車在2014全年分別僅達到了4800輛和12593輛,拆分到每月表現僅有1000輛左右的銷量。
新車型銷量雖然開始走下坡路,但力帆的“抄襲大法”還在繼續著。2017年,力帆推出了SUV車型力帆X80和MPV車型力帆軒朗,前者與廣汽豐田漢蘭達幾乎完全相似,后者也做到了與福特旗下車型相似。
在這樣的抄襲和模仿下,力帆確實積累了龐大的產品體系,而這些車型雖然被諸多吐槽,但還是撐起了力帆的整體銷量。據乘聯會數據顯示,自2013年開始至2017年,力帆每年的汽車銷量基本都維持在10萬輛以上。
這些銷量的表現,除了燃油車型的助力,力帆的新能源車型也有貢獻。
就在特斯拉在2014年來到中國市場的次年,力帆也正式發布了其新能源戰略,并在同年推出620EV和330EV兩款純電動車型,與此同時,還推出了80E、100E、300E、320E等低速電動車,也就是俗稱的“老頭樂”。
新能源領域聲勢雖然很大,但力帆很快就迎來了當頭一棒。因2015年向國家申報的中央財政補貼新能源車中,所生產的實際車輛數量與申報的不符,涉嫌“騙補”,被國家責令整改,并取消了其2016年的申報資格。
受此影響,2016年力帆旗下新能源汽車銷量大跌62.7%。緊接著,2018年力帆新能源車型接二連三被曝出在行駛中自燃和斷電的事故,力帆新能源車業務一度陷入頹勢中。
屋漏偏逢連陰雨。在那兩年,力帆旗下的燃油車車型也多次被消費者投訴存在質量問題,連線出行通過在車質網查詢,可以看到從2017年開始就有與力帆相關的投訴信息,其中不乏有方向盤抖動、制動失靈和車身異響等問題,以至于其在彼時一度被評為質量最差汽車品牌。
在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兩大業務頹勢的作用下,2018年力帆全年銷量暴跌45%,僅賣出了5.82萬輛;到了2019年,這樣的頹勢繼續存在,全年銷量大幅下滑77.3%,僅銷售1.32萬輛。
銷量的下滑,也造成了力帆陷入嚴重虧損中。據Wind數據顯示,2019年力帆營收為74.50億元,同比下滑32.35%;凈虧損為46.92億元,同比擴大甚至達到了2000.49%。
次年7月,力帆發布公告表示,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多家子公司被債權人向法院申請司法重整,公司將存在因重整失敗而被破產的風險。就此,力帆走上破產重整的道路。
由此,也就有了力帆賣子公司給理想“自救”、賣身吉利試圖“重生”的故事。但就目前來說,力帆雖然還活著,但已沒有了存在感。
力帆失去姓名
不得不說,力帆雖然造車已有二十多個年頭,但能拿出手的能力并不多。
據前文所述,力帆旗下的車型除了力帆520和力帆620屬于自研之外,之后的多款量產車型均屬于抄襲和模仿系列。正因這樣的操作下,力帆在造車領域上并未積累太多的技術和經驗。
比如力帆在2014年推出上市的SUV力帆X50,當時官方表示這款車搭載的1.5升發動機為自主研發,但隨后就有媒體爆料稱,該發動機的性能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左右。
再比如在2017年推出的力帆X80車型,按照介紹這款車搭載了力帆自研的2.0T發動機,最大功率僅有192kW,但彼時市面上很多主流車型所搭載的2.0發動機功率都達到了250kW,可見其性能并未有多大優勢。
或許正因沒有技術的積累,才會導致生產出來的汽車在質量上不過關,以至于才會出現之后消費者對頻繁出現車輛故障的投訴和維權。
與燃油車業務類似的是,力帆在新能源汽車業務上同樣沒有技術實力。
“自力帆開始做新能源汽車后,內部懂新能源技術的人少之又少,基本可以說是空白?!?/font>一位力帆內部員工向《每日經濟新聞》透露,“力帆研究院很多技術崗位上的員工,有的是從摩托車業務線上調過來的,有的甚至之前一直從事的是物流類工作。”
要造車,除了技術之外,也要擁有遍及全國的銷售渠道才可實現之后車輛的銷售,但對于這方面,力帆同樣沒有多少積累。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就在力帆宣布破產重整的當年,遍布江西、安徽、湖北、貴州等國內數十個省市的經銷商均選擇主動退網,而他們退網的主要原因就是力帆給到的車輛根本賣不出去,導致無法取得收入。
按照一些經銷商表示,力帆給到的車型基本沒有市場競爭力,一個月都賣不出去幾輛,大部分的經銷商幾乎每個月都處于虧損之中?!傲Ψ@個品牌,我基本沒怎么聽過。”連線出行曾向多位車主詢問是否知道力帆,對方基本給了這樣的答復。
這就意味著,在力帆2020年宣布破產重整時,處于要技術沒有技術、要銷售網絡沒有網絡、要品牌力沒有品牌力的“三無”頹勢中。但就在這樣的現狀下,吉利還是接盤了力帆。
而這背后,吉利自然不會做虧本的買賣。
吉利首先看中的是力帆在換電領域的積累。2015年,力帆披露了一項總額為22.5億元的定增計劃,按照計劃這筆錢會用于新能源業務,其中3.69億元會投入到新能源汽車換電站的建設上。
按照力帆的計劃,會建立以車聯網和物聯網為紐帶的力帆能源站換電模式,消除用戶“里程憂慮”和“電池恐懼”,并計劃在2020年前建成500座能源站,實現30萬輛新能源汽車租賃規模。
但彼時換電領域在國內并沒有引起多大的關注,再加上之后“騙補”事件的發生,力帆的換電業務就此擱置下來。而這些技術積累,對于吉利而言,卻是很好的資產。
就在吉利收購力帆的三個月前,也就是2020年9月,吉利發布了自研的換電模式,車輛能實現最快兩分鐘內換電;一個月后,吉利換電站完成重慶、濟南的兩地布局。
由此在業內看來,吉利接盤力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看中了后者在換電方面的積累,通過收購,就可以將此能力供自身所使用,讓吉利進一步增強自身在換電領域的實力。
再者,力帆作為重慶土生土長的造車企業,雖然近些年并沒有在造車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績,但對于當地造車的供應鏈方面肯定有所布局,而這些都會為吉利進一步深入重慶為主的西南市場提供助力。
除了這些,吉利還看中了力帆的上市公司身份。
其實,就在吉利接盤力帆后,業內就有聲音認為吉利或許想要通過力帆實現“借殼上市”。這樣的看法也不是空穴來風,畢竟吉利科創板上市的計劃已在去年落空,而力帆破產時依然是A股的上市公司。
“吉利可以通過進一步扶持力帆,讓后者的業績表現從頹勢中走出,也可能在未來條件允許的時候,吉利會借助力帆的殼資源實現自身的上市?!?/font>孫浩告訴連線出行。
正因如此,在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看來,雖然目前吉利拉著力帆共同組建的合資公司,并表示會推動力帆產業轉型和品牌提升,但很有可能只是在利用力帆僅有的一些資源,來實現自身相關業務的增長。由此,力帆現在會淪落于失去姓名的處境中也不意外。
但對于力帆而言,或許不得不選擇配合吉利,畢竟只有這樣,才能繼續活著。
?。ū疚念^圖來源于力帆科技官微,文中孫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