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陳桐
來源:Tech星球(ID:tech618)
發展多元化業務,構建生態體系,幾乎是共享經濟企業翻越IPO大山時不謀而合之舉。
7月2日,上市不到2天時間的滴滴,收到了網絡安全審查的指令,審查期間停止新用戶注冊。
不過,滴滴的社區團購業務“橙心優選”,其獨立App并未暫停新用戶注冊。截止發稿,Tech星球測試發現,新手機號可以在該App中登錄。這或與橙心優選在今年Q1被拆分并獨立融資有關:該業務并不在滴滴上市業務中。
與此同時,Tech星球獨家獲悉,一個名為“對角巷”的業務團隊已在橙心體系內成立,其業務命名頗有意味:“‘對角巷’本是《哈利波特》中,英國魔法界最繁華的商業街,聚集多家魔法世界一線品牌旗艦店,并藏于一家酒吧背后的小天井中,需要敲擊特定的墻磚方可進入。”
“對角巷”的初期產品,或正是Tech星球今年4月曾獨家報道過的內嵌在滴滴中的“今日爆款”,對標拼多多與美團“團好貨”。如今,“今日爆款”的主頁面右上角標識已改為“精選商城”,以POP模式做廠商直發、“對角巷”業務作為開放平臺提供包郵等服務。
“橙心優選”之于滴滴,就像外賣業務之于疫情期間的Uber,探索業務多元化,既能幫主體業務緩解增長方面的壓力,又能拓展在出行之外的電商業務版圖,構建更龐大的生態。
縱觀共享經濟的發展歷程,探索索業務的多元化,幾乎是每個玩家不謀而合的選擇。一是,共享經濟本身盈利存在挑戰;二是,在頭部互聯網公司互相滲透進彼此領地的時代,沒有哪家公司還自信滿滿,能靠單一的業務高枕無憂。
盈利難題,純靠漲價指望不上
共享經濟盈利有多難?這個話題對于已經倒下的ofo,可能最有話語權。
依靠大規模融資,然后以補貼形式換來的2億用戶,為ofo最高帶來2800萬的月活。但在怎么盈利上,ofo嘗試了出月卡、賣廣告、做電商、涉獵比特幣,都沒能挽救其失敗的命運。
此后,摩拜賣身美團,滴滴收購小藍,ofo退場,共享經濟被集體唱衰。委實,那時候幾家頭部共享經濟“遺珠”也過得艱難。
從2012年成立到2019年底,滴滴6年間累計虧損390億元。一位哈啰的中層也告訴Tech星球:“現在說咋賺錢還太早,先想想怎么降低成本少虧點。”
但這正是共享經濟最難的那幾年,一開始就不被看好的共享充電寶,最先找到“生存之道”。
在相繼宣布實現盈利的“三電一獸”中,單拿頭部的怪獸充電舉例,盡管其目前擁有超過2.35億用戶,在全國1600多個地區擁有71.6萬個POI(點位)和560萬個在線共享充電寶。
規模雖然尚可,到這并不是其發展4年所能達到的天花板。要規模還是要盈利的選擇中,共享充電寶企業先是集體漲了價。
2018年的街電充電寶,每半小時的租借費用還是0.5元,從2019年開始,新的價格策略開始推行,不同的消費場景、甚至不同街區的每臺機器定價都不再一樣。
經過疫情對出行周邊產業的沖擊,2021年的“三電一獸”租金再次瘋漲,每小時的租借費用達到3~6元的區間,較2020年下半年普遍上調約2元/小時。
短短三年時間,共享充電寶的租金每小時漲了至少3倍。在部分特殊場所中,共享充電寶的價格巔峰達到了半小時10元,令網友直呼“搶錢”。
共享充電寶行業的生存經驗——“漲價漲到用戶無法接受的閾值”,這也啟發了共享單車行業。
有用戶在3月發現哈啰漲價了:在上海,哈啰單車收費規則變為前15分鐘1.5元,之后每15分鐘1元。幾乎是同一時間,滴滴旗下的青桔單車計價規則也變為15分鐘1.5元,之后每10分鐘收費1元。這樣算下來,1小時收費最高可達6.5元。
而靠“租金漲價”,在嚴苛的二級市場股民眼里,翻譯過來就是“營收結構單一”。截止7月2日收盤,美股上市剛滿三個月的怪獸充電,股價再次觸達了歷史最低點:5.83美元,與發行價8.5美元相比跌幅達31.412%,市場口碑岌岌可危,也讓今年沖刺上市的共享經濟企業們倒吸一口冷氣。
除了漲價,共享充電企業還因無端扣費問題被大量投訴。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僅在4月12日一天,小電就收到多達20條投訴,其中多數是為因歸還后又無端被扣費的情況。而另一邊的怪獸充電,也有用戶表示“用一次被扣99元”。截止6月27日,有關怪獸充電的總投訴量高達8250條。
針對共享兩輪車與共享充電寶,一些風投VC甚至不愿將其商業模式定義為共享經濟,有VC曾向Tech星球發表見解,“這兩類都要由平臺自掏腰包承擔維護,跟共享打車、共享住宿相比,還不如說是被互聯網化的傳統租賃。”而收租的模式,也難在資本市場獲得持續的認可。
共享經濟新老玩家們的造血游擊
相比共享充電寶和共享單車只有過千萬的月活,“漲價”是沒得選的選擇。月活進入過億門檻的滴滴和美團,則拼命將流量導流給新業務,試圖打造自己的生態經濟體系。
打開滴滴App中的“全部服務”,會看到被引流的業務歸為四類:出行、生活、娛樂、公益。其中相對重要的新業務包括青桔、代駕、橙心優選、拉貨/搬家,今日爆款,加油/充電,租/買車等。
招股書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中國出行擁有1.56億月活用戶,國內出行業務日均交易量達2500萬次。
對比來看各項業務數據,滴滴已擁有接近美團的線上流量優勢,能為其他業務進行導流:青桔在2020年10月的月活躍用戶為3491.6萬;小桔加油在 2020 年突破單日 1 億 GMV;小桔充電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動車充電網絡;而滴滴貨運在2020年12月前完成6個月內、中國 8 個城市的1100萬個訂單。
2021年1月,滴滴App首頁也開始為橙心優選導流。據36氪報道,橙心優選春節后日均GMV接近1億元, 位于社區團購行業前列。
上市前,滴滴又對共享兩輪車、同城貨運、社區團購、自動駕駛業務進行了分拆和融資。按估值由低到高排列業務,依次為橙心優選、青桔單車、滴滴貨運、滴滴自動駕駛,且最新估值分別為18、19、28、34億美元。
也就是說,滴滴核心的網約車共享經濟流量,至少為滴滴打造了接近100億美金估值的生態業務。
美團在2017、2019和2021年,三次殺入共享充電寶市場,并以30億美元收購摩拜,更名為美團單車。目前,美團擁有兩項共享經濟業務,對打造生態體系有自己的想法。
美團單車的員工告訴Tech星球,對于未上市的競品玩家,盈利模式上最決定性的突破,未必是運營,而在于流量如何轉化變現。“共享經濟里的玩家,大多還很嫩,有些幾乎只是一個工具型App,甚至還需要通過微信、支付寶里的小程序渠道。”
以哈啰為例,其兩輪車業務的流量,就主要來自線下臨時掃碼,用戶停留時間極短,難為其他新業務引流。
越是停留在工具型屬性,劣勢越明顯。工具App自帶打開頻次高、停留時間短的特性。“在過去,墨跡天氣的用戶平均停留時間曾不足10秒。”這就引出了以共享經濟起步的公司變現難題:“除了流量,啥都沒有。”
“共享單車只是起點,不是終點”,哈啰出行執行總裁李開逐曾表示,共享單車已經可以實現盈利,但不可能有大收益。微妙的是,哈啰作為阿里本地生活的大生態體系的一環,可補足阿里的出行能力。而自從“哈啰單車”更名“哈啰出行”,既然有兩輪車領域后來者居上的戰績,其策略就不再只是甘做綠葉。
在哈啰出行App中,開發中的新業務除了順風車和自營電動車產品,還包括酒旅、門票、送貨、團購、信用卡等服務入口。2021年5月,“哈啰惠選”公眾號開通,主打特價生鮮。6月11日,東營哈行商貿有限公司成立,哈啰全資持股,其經營范圍包括日用百貨銷售、電子產品銷售、食用農產品零售、藥品零售等等。
“既然都在做生態,那水桶上就不能有短板。”
如何搞到做生態的錢
“想摸索多元生態的前提,是你得先學會像滴滴CEO程維一樣會搞錢。”一位嘀嗒出行的前員工這樣告訴Tech星球。
和主營網約車的滴滴不同,嘀嗒主做順風車,信息服務平臺的抽成上只有網約車一半。他自嘲前東家嘀嗒說,“從盈利的源頭上喪失了競爭力,難怪從2018年后就再沒進來一筆融資”。而就在2021年4月,時隔半年上市無果的嘀嗒出行不折不撓,第二次提交了招股書。
但搭建生態的摸索,遠非一朝一夕。這一點在滴滴內部體會尤為深刻。“對角巷”的員工告訴Tech星球,內部其實對該項目的投入產出比,有很多不同意見,甚至整個橙心優選,也在承受著很大的行業競爭壓力。
“現在還感受不到滴滴各業務板塊間有較強的向心聯動”,以為青桔為例,從場景上看,青桔除了獲得滴滴的流量、資金支持,比較難和網約車打通關聯。
一些滴滴的老員工,對滴滴R-Lab有較深的體會。R-Lab是滴滴內專門負責孵化創新產品的部門,曾在2016年至2019年間先后孵化出外賣、滴滴小巴、酒旅、票務等新業務,“這些業務最后都沒了”,導流優勢也不太容易扶起新業務。
如今,專掌探索滴滴業務邊界的R-Lab在滴滴內部仍然存在,人員規模縮減之后,零星與之有關的新聞,也只和海外業務沾邊。
而跨過IPO,二級市場里的股民投資者,對高成本、高風險、多線程的商業體要求會比一級市場的投資人更加嚴苛。講故事可以,但必須要證明可撐起多元生態的能力。
這一點,Uber已經踩過一次雷。Uber曾在2019年上市后被詬病攤子鋪的太大:同時經營網約車、外賣、貨運、自動駕駛多條業務線,且在全球范圍開戰。這也是致其上市當日7.62%的跌幅、市值縮水至不到700億美元的一個重要因素。
無論是嘀嗒出行的融資空洞,還是Uber的上市破發、滴滴的R-Lab收縮,似乎能給哈啰出行等一些共享經濟企業一些啟示。
截至2020年底,哈啰的賬面現金19.22億元,低毛利的共享單車預計還要虧損,而哈啰還繼續在本地生活、房屋出租、銷售、貨運等領域鋪開攤子。
資金上的饑餓感,在共享經濟的群雄逐鹿中,逐漸形成了一個矛盾:尋找第二增長曲線,要有足夠的現金流等著燒;而眼看現有業務短期難盈利,資金鏈萬一得不到保障,不外拓業務邊界,就更找不到新的盈利點。
但是,人人都想“無心插柳柳成蔭”,人人都怕“種瓜得豆”。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