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冀田
來源/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比特幣破了4萬美元后,一個幣,終于可以買到一套房了。雖然這套房還只是北方縣城里4千塊錢一平、60平米的小房子,距離北上廣深一千萬一套的房子還很遠。但確實讓人看到了希望——20多年前,上海的房子不也才5千塊一平米嗎?
然而,這篇文章并不是鼓動你“買”或者“不買”比特幣,而是想通過幾件事情說一說投資的偶然性和長期性。
遇見誰很重要
我曾經寫過一系列關于比特幣的文章。雖然比特幣猛漲,但如果和特斯拉比的話,至少從近5年的幅度來看,漲幅還是比不過特斯拉。所以,那些吹牛的比特幣大神們也沒什么了不起的。
我幾乎在差不多相同的時間知道了比特幣和特斯拉,都是在2012、2013年的樣子。那時候,特斯拉大概6塊錢,現在是880塊,漲了140多倍。而比特幣那時候有很多機會可以100美元買到一個,到現在漲了400倍。考慮比特幣的巨大風險,比特幣的漲幅其實并不比特斯拉優秀。
然而,我有好多次買特斯拉的機會,卻都沒買。2013年的時候,專門去特斯拉在硅谷工廠參觀過,確實震撼,里面基本沒什么人,都是自動組裝。最近一次想買特斯拉,是在2019年暴跌一半、跌到35塊多的時候。想買,但又被很多工作的瑣事給耽擱了,沒買。畢竟我不是專業做美股的。
當然,不是專業做美股的,并不構成錯過特斯拉的理由。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身邊一直沒有人買特斯拉,沒有人投身在這個行業。現代人這么忙,一個投資想法,如果只是一個人在琢磨的話,很容易滑過去。能賺幾十倍的,需要靈光乍現的神奇。這種電光火石間的事情,不是誰都能抓的住的。
但我為什么會買了一點比特幣呢?因為偶然的原因,我遇到了三個堅定的比特幣信仰者,并且還摻合了一點他們做的公司。賺不賺錢不要緊,有人一起玩最重要。
更關鍵的是,這三個人都是復旦校友。后來我發現,在幣圈、區塊鏈領域,很多復旦的校友,都做得很好。因為復旦有一個非官方宣揚的氣質,那就是追求“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也可以說是“自由而無用”在虛擬世界的映射。其實,不僅是復旦,很多名校的人都在這個領域做得很好。比如,最大的數字貨幣交易平臺火幣創始人是清華的。
能進名校的人至少智商是沒問題的。我智商一般,憑運氣蒙混進了985。很簡單的邏輯,如果他們這些高智商的人對一件事情這么感興趣,這么瘋狂,那么,我一定要認真考慮下這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很牛。哪怕再多人說比特幣是騙局,是郁金香泡沫,我都得摻合一點。即使被騙了,也是和牛逼的人一起被騙的,我還不至于顯得太傻。
當從2015、2016年開始,看到更多華爾街的金融精英投身比特幣和區塊鏈,以及原來公募基金的大佬博時基金的原董事長也下了大注。我更覺得這事不簡單。
所以,遇見誰很重要。
至今還記得,大概在2015年上海美好的五月份,在復旦的后花園五角場大學路的一個咖啡館外面,和三個帶我認識比特幣的校友交談的情形。帶著花紋的黑鐵桌子和黑鐵椅子,有一把陽傘,沒有撐開。陽光至今還是明媚的。要是那個時候多買些幣,多好。
所以,成功了的事,回頭說都是故事,遇見誰很重要。
但還需要堅定
最近股指創出了新高。滬深300指數已經超過了2015年大牛市崩盤前的高點,但很多人沒賺錢。上證指數十幾年徘徊在3000點,讓人以為牛市才剛開始,其實明白人知道,A股不是牛市也不是熊市,一直是“牛熊市”——熊身牛頭,有人一直牛,有人一直熊。
那什么人享受了巨大的牛市呢?
堅持的人。
5年前、10年前,我們老說中國經濟的未來在于消費、在于消費升級。如果5年前,我們堅持投消費,哪怕在2015年的山尖上進場,在2015年下半年的多次股災中扛住了,堅持不割肉,現在的回報會是多少呢?如果拿滬深300消費行業指數看,回報是4.4倍。
這是一個非常震驚的數字。啥都不干,買一個指數,躋身最牛投資者行列。
消費指數里現在包含的是什么公司呢?白酒、醬油、牛奶、養豬的、養魚的。我們都猜對了消費的開始,卻沒想到消費的結局是這些細分品類。
當一個大新聞、一個宏觀大事件、政策大利好出來的時候,我們馬上變得非常興奮,急于分析,找到一個實質上要三五年后才能兌現的投資機會,卻想在明天就賺錢。于是明天入場,后天沖高,一周后出場。當這個大事件真正產生效能、兌現在投資收益上的時候,我們已經把它遺忘三年了。
真正的長期主義,是從認知到行動的、全面的長期主義。如果我們很輕易地下了一個結論,其結果往往是,我們的內心經受不住考驗。我們的認知還沒有強大到面臨超過多次30%以上的回調時,還能堅持不退縮。
凡事皆有代價。最堅定的堅持來自哪里呢?來自明白了只有經歷過最大的苦痛和最大的糾結,才能獲得最大的快樂。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在最激烈的正反雙方辯論之后,仍然做出不悔改判斷的投資,才是對的投資。最大的快樂需要用最大的苦難換取。任何輕易獲得的短暫快樂都不能持久,都不足以巨大到做夢都笑醒,想一次就樂一次。
那么,“現在還敢上車消費指數嗎?”“現在太貴了!我再想想。”
看,你又動搖了吧,做到堅定,好難。這是為什么?
無形的認知之手
認知決定能不能賺錢,已經成為投資圈最被“廣為認知”的雞湯。認知怎么形成的?我的體會是,認知第一來自經歷,第二來自知識結構。
曾經有一個統計數據,在網上購物的五大品類中,“酒類”雄踞70后和60后購買的主要類目。而80后主要買母嬰、90后主要買美妝。
在我35歲之前,很少喝酒,白酒就更少喝。直到這些年,我才認識到白酒的消費量真大。10%的人喝掉了90%的酒。剩下90%的人怎么都認知不到,都想不明白,這么多酒被什么人喝了。這個認知決定了他們不會看好白酒。
我投資醫療、投資生物科技,也是因為個人經歷,對醫療有切身的體會,知道了它的價值和妙處。這些是經歷產生的認知。
上周,我的大學同學小聚,坐了一桌,竟然集齊了股市的所有參與類型——有上萬億的機構、有保險資管、有券商研究所、有打板的游資、有大金融機構辭職后的全職股民、還有在金融行業工作的兼職股民,以及我這個斜杠青年。沒來的同學里面,在金融行業干的同學還能再坐兩桌。
別以為我大學是金融系的,我們是數學系的!我們一致認定,太對不起數學系的祖師爺了。太奇怪了,我們大學沒學過金融,怎么都搞投資,去股市里了呢?
大學同學有一樣的底層知識結構。我們學的東西,是其他很少專業學習的,和金融沒什么關系。你不會知道我們學習的這些奇奇怪怪的課程的名字:測度、復變函數、實變函數、拓撲……
與其說數學系的對數字敏感,倒不如說數學系的對因果關系敏感。數學是在證明,在追尋問題的答案,尋找因果邏輯的推導。投資最重要的也是投資邏輯,也是在不停地尋找問題的答案:什么會賺錢?為什么會賺錢?什么邏輯導致價格上漲?
以上是知識結構決定的認知。人在獲得知識結構的時候,獲得了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思維方式的長期訓練,決定了人如何思考問題,從而決定了人的認知,決定了人如何選擇。而正是選擇,決定了是不是會碰到“偶遇”,決定了會不會堅持到底。
所以,我們得到了兩件對投資非常有價值的習慣:
第一,用非常開放的心態,聽靠譜的人講新奇的事。
第二,用系統的閱讀,研究以往成功的投資案例,并研究透徹他們為何成功的因果關系,從而獲得能夠走向成功的認知。
和一個幣一套房一樣爽的投資很多,祝您能投到每次想起來都美到合不攏嘴的投資。
作者簡介:冀田,領復資本創始人、注冊金融分析師(CFA)、《家庭投資和家族辦公室》一書作者,風險投資人。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