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黎明 編輯 | 魏佳
來源:深燃(ID:shenrancaijing)
在正式掛牌前兩天,螞蟻集團的IPO被叫停。
11月3日晚間,上交所發布公告,暫緩螞蟻集團A股科創板上市,原因是近日螞蟻集團實控人馬云等被監管部門約談,出現導致公司不符合發行上市條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的重大事項。隨后,螞蟻集團在港交所發布公告,同時暫緩正在進行的H股上市。
按照原計劃,螞蟻集團將在11月5日同時在A股和港股IPO,如今這一計劃泡湯。這是港股歷史上少有的在上市前夕暫緩發行的案例。
而在兩天前,螞蟻剛剛公布IPO新股配售和中簽結果,很多打新中簽的投資者,已經支付了股票認購款。因推遲上市,那些花費巨大成本融資打新的投資者,將付出不同程度的手續費和利息損失。
受此消息影響,美股上市公司阿里巴巴當天股價大跌8.13%,市值蒸發超600億美元。
螞蟻回應稱:對由此給投資者帶來的麻煩,螞蟻集團深表歉意。我們將按照兩地交易所的相關規則,妥善處理好后續工作。阿里巴巴集團發言人稱,將會和螞蟻集團一起,積極的配合和擁抱監管。
據騰訊新聞消息,螞蟻集團執行董事長井賢棟11月3日晚間召集集團內部中高管召開緊急會議,保守估計螞蟻重新上市的時間要被推遲半年左右。
4日早間,螞蟻在港交所發布公告,表示香港公開發售的申請股款(連同 1.0%經紀傭金,0.0027%香港證監會交易征費以及 0.005%香港聯交所交易費)將不計利息分兩批退回。
從8月25日同步向上交所和港交所遞交IPO申請,到確定IPO發行價,再到公布中簽結果,螞蟻只用了兩個多月時間。按照此前68.8元/股的定價,螞蟻的IPO市值將達到2.1萬億,創造全球最大IPO紀錄,馬云也將徹底坐穩中國首富的位置。但就在正式掛牌前兩天,情況突然發生了變化。
螞蟻做了什么?為什么暫緩上市?這將對螞蟻帶來哪些影響?
暫緩上市,誰來買單?
螞蟻暫緩上市,首先受到影響的,是那些參與了螞蟻IPO認購的投資者。
參與打新需要提前凍結資金,還涉及到手續費和利息,如果是融資加杠桿,則費用更高。對于這個即將到來的全球最大IPO,資本市場熱情高漲,引發散戶瘋狂搶購。以港股為例,有155萬散戶參與了認購,凍結資金約1.3萬億港元。有消息稱,螞蟻港股推遲上市,155萬股民利息虧損上億。
上交所和港交所暫緩螞蟻IPO的消息出來后,有參與了認購的散戶表示“辛辛苦苦白打中了這么多簽”。
螞蟻公開回應稱,對由此給投資者帶來的麻煩深表歉意。4日早間,螞蟻發布港交所公告,表示香港公開發售的申請股款(連同1.0%經紀傭金,0.0027%香港證監會交易征費以及0.005%香港聯交所交易費)將不計利息分兩批退回。
經濟日報的文章指出,參與螞蟻初步詢價的投資者眾多,涉及數以百萬計的股民的切身利益。暫緩螞蟻集團上市,正是為了更好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維護投資者利益,維護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螞蟻集團當務之急是按監管部門的要求,切實抓緊整改。
在螞蟻被暫緩上市之前,有關螞蟻估值問題的討論就已經很多。按照之前確定的發行價,螞蟻的發行估值高達2.1萬億人民幣,約合3130億美元。這個估值將超過美團、京東、拼多多等互聯網巨頭,使螞蟻躋身中國第三大互聯網公司,僅次于阿里和騰訊。按此市值排名,螞蟻甚至將超過“工農中建交郵”六大國有銀行。
有投資者分析,螞蟻的發行估值過高,雖然長期看具備投資價值,但短期看并非合適的買入時機。
有觀點認為,若因為監管加強導致公司估值重估,股價不斷下跌,就會“套牢”很多老百姓,從中小投資者保護角度來說,可能暫停上市會更好些,避免上市以后就是股價一直下跌的情況出現。
根據騰訊新聞《一線》消息,螞蟻集團暫緩上市后需要重新調整上市板塊的業務內容以及重新估值。
3日晚間,已經有網友在討論如何重新計算螞蟻股東的財富身家,甚至有人調侃:“杭州的房價估計漲不上去了?!?/font>
螞蟻暫緩上市事件,可能還會影響到即將在科創板上市的京東數科。
跟螞蟻和阿里的關系類似,京東數科是京東旗下從事金融科技業務的子公司,核心業務包括京東金條和京東白條。今年9月11日,京東數科披露招股書,計劃募資約200億元,目標上市估值在2000億元左右。螞蟻上市按下暫停鍵,給體量小一個量級、但業務屬性相似的京東數科傳遞了不利信號。3日晚間美股開盤,京東股價下跌3%。
但值得注意的是,暫緩上市不等于取消上市,具體怎么安排還要等監管部門通知。
為何暫緩上市?
所有信號都指向四部門對馬云的約談事件。
2日晚間,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云、董事長井賢棟、總裁胡曉明被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約談的消息刷屏。
這種高規格的聯合約談事件,在國內非常罕見,尤其是在螞蟻這樣一家金融巨無霸即將上市的關鍵節點。事實上,螞蟻上市被暫緩,也跟這起約談事件直接相關。
根據《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凡是對投資者作出價值判斷和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信息,發行人均應當予以披露”。換言之,如果公司存在重大事項未予披露的情形,則可能觸發暫緩上市。
上交所的公告也是將這一點作為暫緩上市的理由。公告稱,“近日,發生你公司實際控制人及董事長、總經理被有關部門聯合進行監管約談,你公司也報告所處的金融科技監管環境發生變化等重大事項。該重大事項可能導致你公司不符合發行上市條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font>
約談是重大事項,但約談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監管部門并沒有透露。業內普遍認為與加強金融監管有關。
而在過去的半個多月里,螞蟻一直處于風波之中,風暴眼是螞蟻和監管之間的關系。
我們不妨梳理一下過去這段時間,圍繞螞蟻發生的幾個關鍵事件。
首先是10月23日至25日在上海舉行的外灘金融峰會,這是國內金融行業高規格的一次會議,馬云在會上做了發言。發完言馬云就上了熱搜,因為他“炮轟監管”的言論。這里摘幾句馬云發言的觀點:現在中國的銀行還是當鋪思想,害了很多企業家;中國金融沒有系統性風險,因為“沒有系統”;好的創新不怕監管,但是怕昨天的方式去監管。
10月26日,螞蟻集團IPO初步詢價完成,確定了A股發行價。10月29日,螞蟻披露中簽率公告,申購人數和金額創紀錄。這距離螞蟻IPO已經近在咫尺。
緊接著,監管的風向發生了變化。
10月3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專題會議召開,會議指出,當前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快速發展,必須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系。當天,《金融時報》刊發文章,論述金融創新和監管的關系。
文中有這樣幾個觀點:如果一家金融企業發展到“大而不能倒”,業務規模和關聯性都很大,就需要對其實施宏觀審慎監管;對BigTech公司的監管,金融監管部門要敢于說“不”,否則就容易被其科技屬性誤導,被輿論所綁架,不進行有效監管,最終扭曲市場,產生金融風險。
金融時報是由中國人民銀行主管的報紙,BigTech公司指螞蟻集團等金融科技公司。
11月1日和2日,金融時報又連續刊發了兩篇文章,指出大型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帶來了一些問題和風險,比如壟斷和不公平競爭、產品和業務邊界模糊、信息技術可控性、穩定性風險、數據泄露與侵權風險、系統性風險等??傊瑧摬粩嗉訌姾透倪M監管。
11月2日晚間,證監會發布通告,四部門約談馬云等螞蟻集團實控人和高管。3日一早,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金融科技不能“單兵突進”》。3日晚間,阿里暫緩A+H上市事宜。
螞蟻的三個核心問題
對于螞蟻這類金融巨頭,確實是要進行監管,但具體要監管什么?
過去,圍繞螞蟻這家公司,有一些備受爭議的問題,這些問題能否回答好,一定程度上將決定螞蟻的上市進程。
第一,螞蟻到底是一家科技公司,還是一家金融公司?
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科技or金融,不僅決定了螞蟻上市時適用什么估值體系,還決定了適用什么監管政策。
今年6月之前,螞蟻還叫“螞蟻金服”,6月之后,就改成了“螞蟻科技”,簡稱“螞蟻集團”。從更名可以看出,螞蟻有意撕掉金融標簽,要給自己貼上科技標簽。
事實上,叫什么不重要,做什么才重要。從起源上看,螞蟻是做在線擔保交易起家的,支付寶的出發點是解決支付問題,支付是典型的金融。2014年馬云在重慶成立了兩個小貸公司,當時的出發點就是“想搞一個貸款公司”,因為當時浙江溫州地區的小貸公司在整頓,資金都凍結了,馬云為了便利,才舍近求遠跑去重慶。小貸同樣是金融。
在金融牌照上,螞蟻擁有銀行、支付、小額貸款、基金、基金銷售、期貨、保險代理等金融領域的核心牌照,這為它開展金融業務提供了便利。而外界對螞蟻的直觀印象,是一個業務跨度很廣、難以定義的金融集團。
但馬云有意想要規避這一點。有一個小細節,據外媒報道,在螞蟻上市之前,螞蟻集團要求投行安排科技板塊分析師參與覆蓋研究,而不是金融分析師,部分分析師認為螞蟻的要求體現了其希望強調公司業務重心在科技業務,而非金融。
把螞蟻定位成一家科技公司有很多好處,比如,更高的估值,以及更重要的,相對寬松的監管。
第二,螞蟻最核心的業務是啥?
答案是,放貸。進一步回答,小額貸款。
今年上半年螞蟻的收入結構中,微貸科技平臺(小額貸款)的收入占比為39%,是第一大收入來源,已經超過了支付業務。與信貸相關的凈利潤是102億元,占到螞蟻集團總利潤的47.8%,接近半壁江山。這背后的運營主體就是重慶的那兩家小貸公司,分別是花唄和借唄。
現在,螞蟻的信貸規模是2.15萬億元,這是一個相當大的體量。但有意思的是,這其中98%的資金來自合作銀行,剩下的2%才是螞蟻的自有資金。也就是說,螞蟻加了杠桿,用很小的資本金,撬動了龐大的信貸規模。
有觀點認為,這次螞蟻被約談,或跟加強監管網絡小貸有關。11月2日馬云等人被約談的同時,銀保監會、央行還聯合發布了《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最核心的有兩點,一是網絡小貸公司通過銀行借款、股東借款等非標準化融資形式融入資金的余額,不得超過其凈資產的1倍,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等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形式融入資金的余額,不得超過其凈資產的4倍;二是在單筆聯合貸款中,網絡小貸公司的出資比例不得低于30%。這對螞蟻至關重要,因為這兩棒子打下來,螞蟻的杠桿就被限制住了,花唄和借唄沒了翅膀。
第三,螞蟻該如何監管?
螞蟻這類金融科技巨頭確實不太好管,因為沒有先例可尋。
一位國內金融領域的高官曾在公開場合講過這樣一段經歷:2017年初資管業務整頓的時候,監管部門發現一個現象,螞蟻的花唄和借唄,憑借30多億本金發展成了3000多億,放大了100倍,采用的手段就是在資本市場發ABS(一種資產證券化融資方式),三天能發90億,連發40次就形成了3600億。這個當時并沒有違反全世界證券市場發ABS的規則,但它超越了以往的常識,放大了風險。這背后的玄機,就在于螞蟻運用了互聯網的手段。
金融時報《關于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幾點認識》一文指出,金融科技領域由于網絡效應的存在,通常會形成“贏家通吃”,造成市場壟斷和不公平競爭;BigTech公司廣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網絡信息技術,經營模式和算法的趨同,增強了金融風險傳染性;金融科技公司過度采集客戶數據,可能侵犯客戶隱私。這都是互聯網巨頭跨界金融業務后,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也是螞蟻可能帶來的風險。
無論如何,健康有序的金融環境,是市場良性發展的必需品。螞蟻暫緩上市,接下來如何走向,還有待觀望。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