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設為書簽 Ctrl+D將本頁面保存為書簽,全面了解最新資訊,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載桌面快捷方式。點擊下載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頁 | 新浪導航

最近的“打工人”是什么梗?

2020-10-26 10:04:11    創事記 微博 作者: 游研社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空白纏繞

  來源:游研社(ID:yysaag)

  最近互聯網上有這樣一個小變化:人們互相問早,不再簡單說個“早安”,而是氣勢磅礴地敲出一句“早安,打工人”。

  “打工人”是個新梗。無論你是不是所謂的“打工人”,那最近應當看到過不少圍繞“打工人”這個詞展開的段子。

  有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這樣:

“過安檢的時候檢測儀一直響,安檢的姐姐讓我把所有的東西都掏出來,檢查過了,還是一直響,然后,她問我干什么的,我說我打工的,她說:好家伙,難怪檢測出了鋼鐵般的意志。早安,打工人!”

  這些有關打工人的笑話多半如此:六分調笑,三分自嘲,再加上一分荒謬。

  繼“保安日記““社畜”之后,“打工人”又成了各界勞動者們的Slogan。

  1

“生活里80%的痛苦來源于打工,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打工,就會有100%的痛苦,所以在打工和沒錢之間,我選擇打工!”

“你在拼多多到處找人砍價,他在滴滴打車求人助力,我在電子廠擰螺絲擰到凌晨,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早安,打工人!”

“皮革廠會倒,小姨子會跑,只有你會打工打到老。早安,打工人!”

  不知何時起,一句句鏗鏘有力的“打工人宣言”,開始在朋友圈里流傳。

  與之類似的,屬于勞動者的網絡熱詞爆梗我們都見過不少:例如從日本傳來的“社畜”,樸實有力的上班代名詞——“搬磚”……這些詞精準有力,火得有理有據。

  “打工人”也同樣是個好詞。

  “打工”一詞最早出現于香港,是指“受雇于人”,為“從事受薪工作”的口語表達,詞義中性,不褒不貶。

  直到19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這詞又傳到了南方,在以廣東省為首的地區開始流行。隨著南下打工熱潮把全國各地的勞動者送往異鄉,“打工”這個說法便全國性地通用了起來。

  但它的詞義也隨之改變——也就是我們現在理解的那個意思:一種臨時性的,會被任意解雇,可替代的勞動。

  那時也隨之誕生了許多新詞:打工仔,打工妹,打工皇帝……

  而進展到現在,人們用了一個單字“人”來點綴它,合成了一個熱詞:打工人。

  相較其他,打工人三個字,不分性別、地域、年齡,是一種籠統的群體代名詞,它顯得有力,自豪,且有一種使命感。

  很多人這樣形容打工人是個怎樣的存在:他們早起貪黑,拿著微薄的工資,做著辛苦的工作。平凡中透露著追求,在屈辱里努力表現出倔強。

  這也是打工人系列梗的核心:勞動者們苦中作樂,認清現實。

  打工人的梗,大多積極向上,透露出帶著一股“土味”的勵志感。

  人們天馬行空地描述自己的不易。

  時刻勸慰同仁認清自己。

  一句“早安打工人”,似乎能激發出人心底的一切動力。

  圍繞著“打工人”的梗,自嘲是主旋律之一。

  其次則是“奧利給”式的鼓勵。

  在這樣一個由段子構建出的打工人宇宙中,人人都是苦命打工人:付出多,薪水低,啃不動老板的餅,起不了早上的床。

  心中有萬般苦,卻不得不為一斗米折腰。

  但雖然基調是悲愴的,但打工人的衍生表情或段子,大多還是透著那么一絲向上。

  人人都不愛打工,但人人都是打工人。

  而最火的那句“早安打工人”里,懷著的也還是對新一天的期望。

  2

  打工人梗里有句話特別有意思: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怨為打工人。

  它和你看到的這些梗一樣,同樣在說明一個現象:人們不再恥于將自己成為打工者。

  時間再往回倒十個年頭,情況可不是這樣。那時人們對“工人”“打工仔”一系列略顯樸實的稱號避之若浼,選擇叫自己為“奮斗者”“某企業的員工”,或是白領、藍領。

  人們都想讓自己顯得體面點,有前途點。心里不只有詩和大海,還有遠大前程和成為CEO的機會。

  但隨著這幾年,年輕人認清了現實,對自我稱呼的要求就沒那么高了。

  最早是“搬磚”一詞,從百度貼吧開始傳了起來。這詞本來是指一些環境差,薪水低的體力勞動。而沿用到現在,人們直接用它代替了“上班”。

  然后是“社畜”。它源于日語中的“公司”(會社)和“牲畜”(家畜)兩詞,合起來的意思為“公司的牲畜”,指的是一些為公司放棄自我生活的勞動者,多用于日本員工的自嘲。

  “社畜”遠渡到中國,毫無水土不服,也從此開始成了廣工勞動者的自稱。

  現代人說自己出發去公司,早就不說:“我要去拼事業了”。

  而是正義凜然地講:“本社畜去搬磚了”。

  “打工人”正如上文所說,也是同一個路數。這個詞恐怕也會被勞動者們當成自稱,沿用許久。

  類似于此的,自我矮化式的身份解讀還有不少,也都在說明同一個跡象:大部分人,都開始明白自己就是個打工的“打工人”。

  這是自虐式的躺平自嘲。

  而之所以能愿意這么自嘲,既是出于認知到事實后的釋然,也是出于“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的英雄主義。

  人們逐漸意識到,大部分人都同為打工人。出一份力,吃一份飯。分不出高低貴賤,也沒有任何不同。

  用一句話形容打工人,那可能是:認清現實,放棄幻想,但不停止前進。

  3

  “打工人”梗的火,在某種程度上,也能稱得上是一種輪回。

  同樣在1980年代,“打工”這個詞開始興起的時候,“打工文學”也隨之誕生。

  簡單來說,“打工文學”就是一種由打工者書寫,寫打工者或為打工者而寫的文學作品,其本質為描述打工者的生存經驗。

  深圳作為打工者們趨之若鶩的目的地,孕育了這種文學的誕生:一位來到深圳的打工者發表了以打工為主題的短篇小說,讓全國各地的打工者開始提起筆,書寫自己的文學作品。

  詩歌是其中較為受歡迎的一種打工文學的載體。

  翻開一本詩集,打工詩人們的作品特征分明:他們大多一半寫鄉愁,一半寫苦痛。

  一位名為柳冬嫵的著名打工詩人這樣評價:流散感、放逐感和認同危機、身份焦慮,幾乎是所有背井離鄉的打工者的共有情結,也是“打工文學”的一個重要母題。

  雖然近年以來,打工文學逐漸沒落,但仍然在延續。于2014年自殺身亡的打工詩人許立志,就曾以自己的詩歌打動了無數人的心。

  他寫過“在路燈下,扛著落日回家”:

  也寫過“我咽下一枚鐵做的月亮”:

  而如今的“打工人”段子,或許也可以看成是“打工文學”一次淺薄地回歸。

  現代“打工人”吃的苦痛,或許和當年的打工者無法比擬,但對如今的人們來說,走進充滿未知的鋼鐵森林,也同樣可以稱為一種精神層面上的背井離鄉。

  而打工人段子所含有的價值,或許也仍然不配被稱之為“打工文學”:它們是被中文互聯網特化的現代詩歌,更淺薄,更大眾,更戲謔。但仍然有些許興觀群怨的功能。

  而身為打工人的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或許也寫不出“我咽下一枚鐵做的月亮”。

  但沒關系,至少每天清晨,可以發上一句:

  早安,打工人。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