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零售、物流、金融、餐飲等諸多行業原有商業模式被重構,而醫療健康行業正成為互聯網科技改變的下一個風口。
受政策推動影響,互聯網醫療市場近年來保持高速增長,在我國衛生醫療總支出中的比重也不斷提高。2015年至2019年,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年復合增速為44%,處于超高速發展狀態。根據IQVIA的預測,未來三年內互聯網醫療規模將以高于20%的年復合增長率擴張。
近年來,互聯網醫療行業收入在我國衛生總支出中的占比不斷提高。2019年互聯網醫療占比為1%,雖然占比在不斷提升,但未來仍有很大的潛在發展空間。2020年以來,在抗擊新冠疫情中,互聯網醫療全方位優勢凸顯,與此同時線上診療、醫藥電商、線上支付等均受到政策大力扶持,行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近日,在某行業論壇上,復星健康CEO李勝利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等表示,互聯網醫療已進入新階段。從以問診咨詢、在線處方、隨診復診等輕問診、淺服務為核心的互聯網醫療初始時期,邁入到以疾病全病程管理為代表,成為傳統實體醫院服務延伸的新時期。
“在醫療消費升級和互聯網醫療監管升級的雙重趨勢下,如何打通患者全病程管理、如何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如何緩解患者經濟負擔成為了互聯網醫療企業亟待解決的三大核心痛點。”李勝利說,要提供全病程一站式的管理,首先要有足夠的醫療資源供給,包括醫生、醫院等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還要以患者為中心,讓醫療服務回歸“嚴肅醫療”的本質。
互聯網醫療企業尋求突破
目前,從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整體格局來看,公立互聯網醫院在全國互聯網醫院中約占70%,數量上已占據絕對優勢;優勢醫療資源突出的部分大三甲醫院已呈現出亮眼的運營數據,很大程度上便利了跨區域就醫患者。互聯網醫療企業則扮演了線上患者分流、運營能力和技術力量補充、醫療資源跨區域優化配置、院外資源整合等角色。
根據安永團隊分析,互聯網醫療的核心成長要素是“需求和政策”,雖然相關政策已在過去的兩年逐漸打通,但醫療和互聯網的商業邏輯具有先天差異,頭部企業至今依然在探索盈利模式的道路上艱難前行。
在初期,互聯網醫療企業以輕入口起步,建立流量壁壘。代表企業有丁香園、微醫和春雨醫生。由于互聯網醫療企業以提供免費服務為主,因此其營收能力較差。此階段流量壁壘的建立,也淘汰了一大批互聯網醫療企業。
留存的頭部企業通過不同方式尋求新的業務模式,以實現商業盈利。當互聯網醫療企業嘗試向客戶收費后,發現這并不容易,其中存在兩大難題:
第一,互聯網醫療支付體系不完善,國家醫保和商保相對空白,患者支付比例較大;
第二,互聯網行業和醫療行業屬性不同,難以簡單融合。
醫療行業是一個強監管行業,政府對互聯網醫院診療的業務模式、藥品流通、醫保覆蓋范圍等設限,政策鴻溝使互聯網醫療玩家難以前行。
同時,醫療行業的高附加值主要體現在醫患間的面對面互動,而互聯網診療手段有限,醫患雙方無法實現線下診療,醫患之間的信任難以建立。
此外,醫療行業直接影響國民生命安全,中國的優質醫生資源高度集中在公立醫院,互聯網醫療平臺資源相對較弱,診療水平有限,安全性保障不足。由于互聯網和醫療行業的屬性不同,“互聯網+”在其他行業的模式無法簡單復制到醫療行業,需要尋找新的突破。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政策松動的大背景下,2020年成為互聯網醫療的轉折年。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互聯網醫療行業規范來推進互聯網醫療發展。與此同時,用戶線上診療習慣得到培養,為后續用戶留存奠定基礎。互聯網醫療企業也正從多個切入點尋求突破,試圖實現產業鏈閉環。
此前,安永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行業聯席主管合伙人吳曉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等采訪時指出,互聯網醫療中,以遠程診療為例,其中需要涉及五個非常關鍵的環節,獲取患者、疾病的診斷、處方藥物的開具、藥效的追蹤、推動復診,這五個環節形成了一個閉環。
“對于純線上的模式因為缺少線下的支持,所以這五個環節都有一些關鍵的痛點是需要去解決的,比如,如何獲得更多的患者,只靠問診是否可以進行線下的診斷,藥物處方配送的時效性問題,以及如何去客觀地評估患者用藥以后的療效,怎么樣去鼓勵患者持續地用藥、持續地復診等,這些問題都有可能是它的一些關鍵痛點。另外,政策對于遠程診療的規范也是需要細致的研究和分析。”吳曉穎說。
如何打破互聯網醫療“瓶頸”?
互聯網醫療在數字化大潮的驅使下,特別是在疫情之下,互聯網醫療也出現了井噴的狀態。然而,行業風口的背后,痛點頻現。
一方面,互聯網醫療平臺方面,醫療資源大部分為外部合作醫生,與線下醫療機構間雖有合作,也有依托關系,但關聯度整體上不高;另一方面,線上平臺對線下醫療資源的協同能力較弱,很多治療服務還在線下。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平臺的醫療能力。
對此,李勝利指出,互聯網化的實體醫院方面,醫療資源充足。高等級醫院也有著高水平的診療能力,但主要是基于本院服務的線上化,幾乎都是“單體”互聯網醫院,其優質醫療資源的動能釋放還有較大空間。
“互聯網醫療作為線下醫療機構的補充,基于線下醫院展開,但不是簡單的把線下業務搬到線上,而是要打造覆蓋用戶全生命周期全場景的健康管理平臺,形成‘醫、藥、保、健’全鏈路服務,這也是緩解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優化患者醫療支出的有效途徑。” 李勝利表示,具體怎么做,需要兩條腿走路:以復星健康為例,一方面挖掘復星體系的醫療產業生態優勢,另一方面是科技賦能,以科創為驅動。
目前,互聯網醫療的缺失還包括支付端。互聯網醫療企業普遍已覆蓋了醫和藥的環節,但支付環節的缺失一直是發展瓶頸。一方面,互聯網醫療平臺較少有醫保支付。相比之下,公立互聯網醫院雖然獲醫保支持的力度更大,但控費是醫保的整體趨勢,支付空間有限。另一方面,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商業保險支付模式尚未成型,部分企業正開始嘗試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支付產品。
李勝利提到,針對醫保報銷范圍外的大病難病,企業需要將單一的大病救助模式,升級為囊括“醫+藥+保”等領域的多元化健康保障矩陣,向患者提供專業健康增值服務,優化醫療支出成本,滿足更多元化、更個性化的健康消費需求,同時,也成為了醫保的強力補充。與此同時,基于云平臺打造出具有標桿效應的數字化、一體化、智能化智慧醫院,逐步打通生態內外醫療機構,統一管理醫院、醫生和用戶,逐步實現線上線下數據和服務的無縫連接。
“底層云平臺的數據互通,為專科專病群體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全病程管理提供了重要基礎。”李勝利表示,要做到對患者全病程有效管理,院外日常數據的監測與健康干預是關鍵。在此方面,復星健康一邊依托線下自有醫院和專科醫生、醫生集團,聯合國內其他三甲醫院力量,另一邊搭建線上健管師團隊,以家庭健康檔案為基礎,打通院內診療數據及院外健康干預數據,最終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健康生態系統。
(作者:季媛媛 編輯:徐旭)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