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拒絕社交的人更容易被霸凌?

為什么拒絕社交的人更容易被霸凌?
2021年10月02日 10:30 新浪科技綜合

  來源:酷炫腦

  你被校園霸凌過嗎?你見過身邊的校園霸凌現象嗎?研究顯示,校園霸凌中的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會因此受到極大的傷害。

  統計結果顯示,約有25%-50%的青少年曾成為過校園霸凌的施暴者或受害者,也可能兩種身份兼具。無論哪種情況,這都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極大的損害,甚至誘發痛苦、抑郁和焦慮情緒。

  《社會認知與應用神經科學》對此發表評論道:“由此可見,研究霸凌現象背后的驅動因素,以減少青少年受到的傷害是至關重要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大腦對憤怒恐懼的表情表現出的反應大相徑庭。

  Via:鬼燈的冷徹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斯沃斯等人從當地社區招募了49名12-15歲的青少年。受試者如實陳述了過去12個月中的被霸凌或霸凌他人的經歷。

  此處特指非生理的欺凌形式,包括名譽破壞及社會孤立,比如在聚會上故意排擠受害者,或是散布流言蜚語中傷他人等。

  接在此之后,研究人員向受試者展示了一系列代表恐懼、憤怒以及快樂的面部表情圖像,同時用fMRI對其大腦進行掃描。

  Via:愚木混株CDD20

  研究團隊發現,受試者杏仁核(負責識別危險信號的一個腦區)的活動模式與霸凌行為的程度存在顯著相關性。

  施暴者的杏仁核往往對憤怒表情反應強烈,而對恐懼表情反應微弱。而受害者則對憤怒和恐懼表情都表現出杏仁核活動的顯著增強。

  除此以外,對于未參與過霸凌反應的受試者而言,其喙前扣帶皮層(rACC)在面對恐懼面孔時也表現出活動的增加。

  以上結果表明,施暴和受害角色轉換會塑造出截然不同的神經活動模型,這或許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社會信息的處理模式,從而發現那些潛在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將霸凌行為防患于未然。

  Via:BojackHorseman

  研究人員認為,杏仁核對憤怒表情較為敏感的青少年往往傾向于將不甚明確的社交信號理解為敵意。

  同時,對恐懼表情的低反應性又使得他們在感知他人痛苦方面缺乏天分,進而導致共情能力的下降。上述兩種因素共同決定了他們更容易成為霸凌行為中的施暴者。

  同時,對恐懼和憤怒表情都很敏感的青少年則更傾向于躲避同伴,而拒絕社交往往是受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喙前扣帶皮層又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斯沃斯團隊推測,由于喙前扣帶皮層參與社會和情感信息的整合過程。

  因此,對恐懼面孔反應強烈的青少年可能對他人痛苦感受的處理能力更強,這會促進同情心的產生,進而減少他們成為霸凌者的可能性。

  Via:AdventureTime

  盡管如此,該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的樣本量相對較小,需要在在更大的樣本實驗中再次驗證才能證明其可行性。

  此外,受試者的共情能力并未得到定量研究。還有一個問題,這只是一項橫斷面研究。因此杏仁核活動模式的差異也許是由過去的霸凌關系造成的,二者因果關系未知。

  正如研究人員所說:“如果今后該研究成果可以被擴展到更多縱向研究中,那么社會情緒處理偏好與霸凌風險的關系一定會逐漸清晰起來,并幫助我們發現更具針對性的干預方法。”

  Via:BojackHorseman

  參考文獻(點擊滑動查看)

  1.Johnna R Swartz, Angelica F Carranza, Annchen R Knodt, Amygdala activity to angry and fearful faces relates to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in adolescents,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Volume 14, Issue 10, October 2019, Pages 1027–1035

社交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