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宇宙存在于一只冰淇淋中?

整個宇宙存在于一只冰淇淋中?
2021年08月27日 11:50 新浪科技綜合

  制作冰淇淋的過程,充滿了不可思議的物理化學原理。

  WayneThiebaud畫作

  來源|十點科學

  作者|苗園柯 科學史碩士

  編輯|陳天真

  炎炎夏日,大概沒有什么比吃一只冰淇淋更美妙了。

  冰激凌是冰晶、奶油和空氣的奇妙組合,甜膩而清爽,軟糯又潤滑。雖然你的舌頭可能感覺不到,但是水占據了冰淇淋總質量的60%-72%,它們以小冰晶的形式存在。除此之外,只有8%-10%是美味的油脂,25%-50%則是空蕩蕩的空氣。所以,冰淇淋事實上是非常簡單的混合物。

  但是,小小的冰淇淋為何能輕松俘獲我們的味蕾呢?因為其中蘊含著不可思議的物理化學原理!你能想象,冰淇淋的制作甚至和礦石的形成過程、動植物抗寒的原理、森林再生的規律,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嗎?

  01、冰晶與礦石形成 

  冰晶尺寸是決定冰激凌順滑口感的關鍵因素。如果冰晶太大,就會像嚼冰碴兒一樣,再大的話冰淇淋更會直接變成冰沙,只有小到血細胞尺寸的幾微米的小冰晶,才能產生絲滑的口感

  那么要如何讓冰晶盡可能小呢?需要什么樣的條件,才能讓水凝固成小冰晶?

  我們知道,巖石主要由石英(二氧化硅)等礦物質組成,而冰和石英一樣都是晶體,所以如果在顯微鏡下觀察冰激凌的微觀結構,會發現它和地球巖漿冷卻形成的一塊花崗巖沒有太大區別。

  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巖石薄片有幾種不同顏色的礦物晶體(左),冰淇淋中的冰晶在偏振光下閃閃發光(右)。|左:Flickr user Leo-set?,右:Maxim Bilovitskiy

  熾熱的巖漿來到地表時冷卻速度越快,巖石中礦物晶體的尺寸就越小,比如從火山直接噴發出來的熔巖會迅速形成火成巖,其中包含的礦物晶體往往非常小。要得到微小的冰晶,也可以用快速冷卻的方法。

  現在流行的液氮冰淇淋的原理,就是加快冷凍過程,讓冰晶尺寸盡可能小。傳統方法制作的冰淇淋,冰晶只能達到幾微米的量級,而用零下196度的液氮制造冰淇淋,內部的冰晶可以達到幾納米級別。怪不得現在的冰淇淋越來越好吃了!也難怪家里的冰箱永遠做不出冰淇淋,只能凍出大塊的冰棍。

   02、冰晶與森林再生 

  如果沒有液氮,就不能生產出優質的冰淇淋了嗎?當然不是,獲得微小冰晶的方法不止一種。

  在冰淇淋的生產工藝中,第一個步驟叫動態冷凍,也就是邊攪拌邊冷凍。在這個過程中,冰晶會不停地聚集在攪拌器內壁,攪拌器要迅速把內壁的冰晶刮下來,和其他冰淇淋攪拌到一起——兩次刮削的時間間隔非常短,只有0.1秒。如此迅速的操作可以防止冰晶一直生長,最后變成冰碴兒。

  不僅如此,刮下來的冰晶被打散之后還可以成為新的晶核,供其他水分子附著在上面長出更多冰晶。這樣一來,冰淇淋中的晶核數量不斷增加,而水分子的數量不斷減少,大量的晶核競爭有限的水分子,結果就是,每一個晶核都沒有機會長大成冰碴兒了。

  這個過程其實和森林再生的原理非常相似。當森林遭到外部力量侵襲,比如人類砍伐活動,一場大的野火,或者颶風等自然災害,很多樹木會消失不見,留下空缺位置。

  在這些地方,密密麻麻的小樹苗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因為競爭壓力太大,一小片土地能夠提供的資源有限,這第二茬樹木的生長速度會非常慢,就像刮下來的冰晶很難長大一樣。

  大概要經歷長達幾十年時間,弱小的樹苗最終因為競爭壓力死去,強壯的樹苗才能重新長成大樹。對森林來說,緩慢的生長和參差的樹木往往造就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而對冰激淋來說,競爭是產生絲滑口感的關鍵。

  (左)古生林往往是大樹和小樹苗的混合,(右)經過砍伐或自然災害形成的次生林,往往樹木矮小,粗細差不多。| TJ Watt

  03、冰淇淋與耐寒動植物 

  我們小時候都有過這種經驗,三伏天買來冰淇淋、雪糕,然后一路小跑回家放進冰箱,等再拿出來吃的時候,發現冰淇淋已經融化又凝固,口感遠遠不如剛從超市買回來的好。

  其實和所有的美味一樣,冰淇淋也非常講究新鮮,剛做出來的冰淇淋最好吃。把冰淇淋從超市搬運到家的過程中,其中的冰晶會受熱融化,然后再凝固形成更大的冰晶,結果就會像冰棍一樣硬邦邦。事實上,哪怕冰箱門打開讓溫度稍微波動,冰淇淋也會融化一點點,反復幾次之后口感也會下降。

  所以,在生產、運輸、儲存、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因為溫度變化,讓冰淇淋中的冰晶融化,發生重結晶現象。人們向冰淇淋中添加穩定劑,減緩液態水分子在冰淇淋混合物中的運動,使冰激凌長時間保持穩定。不過這個問題還有另一種解決方案,那些生活在寒冷地帶的野生動植物早已找到。

  很多生活在兩極和高海拔地區的魚類、昆蟲和植物,可以生活在溫度低于零攝氏度的極寒環境,并保持體液不結冰,這是怎么做到的呢?原來,它們體內含有一種抗凍蛋白,可以吸附到冰核表面,阻止水分子聚過來,這樣冰晶就沒法繼續生長,生物體也得以避免低溫下細胞損傷甚至死亡的厄運。

  抗凍蛋白最初是在極地冰水中的魚類身上發現的,后來人們可以在實驗室中用基因編輯酵母來合成。如今,抗凍蛋白作為食品添加劑被放入冰淇淋中,抑制冰淇淋的重結晶,從而讓我們在超市的冰柜中也能買到絲滑軟糯的冰淇淋。

  大洋鱈魚生活在大西洋西北部的寒冷水域,組織中含有抗凍蛋白,幫助抵御接近或低于冰點的嚴酷溫度。|Vejlenser

  04、冰淇淋中的物理化學 

  冰淇淋的主要成分除了水,還有奶油、牛奶中的油脂,一般油脂含量為8%-10%,有些高級(很貴)的冰淇淋中,油脂的含量甚至可以達到15%-20%。

  我們知道,油和水是無法相互溶解的,即使混到一起也很快分層,所以火鍋的表面總是漂浮著一層厚厚的油脂。但冰淇淋中的水和油脂為什么混合得如此完美?答案在冰淇淋的微觀結構中。

  大家可能都熟悉拌沙拉常用的油醋汁,油醋汁一般由三份油和一份醋組成,油和醋原本不相溶,但放在一起瘋狂攪拌,油最終會分解成微小的球形油滴,均勻分散到醋中,形成乳濁液

  乳濁液是兩種不相溶液體形成的均勻混合物,大多數都不穩定,放置久了兩種液體還是會分層,恢復到更簡單、更有組織的結構。但也存在穩定的乳濁液,比如牛奶和椰漿,無論等待多久,始終可以保持混合狀態。這是因為牛奶中含有天然乳化蛋白,這些蛋白的分子結構一頭親水,一頭親油,可以降低油和水之間的表面張力,將一個個小油滴包裹在里面,使它們難以聚集,結果看起來就是油溶在水里了。

  不過光靠牛奶中自帶的天然乳化蛋白,還不足以讓冰淇淋保持長時間穩定,一般來說,制作冰淇淋時還會額外加入卵磷脂、酪蛋白等乳化劑,幫助冰淇淋中的水和油脂更穩定地保持乳濁液狀態。

  如果讓油和水均勻混合,并加入乳化劑,就可以形成穩定的乳濁液,像在牛奶或冰淇淋中那樣。|Pixabay

  卵磷脂不光是優秀的乳化劑,也是一種起泡劑。說到這里,就要提到冰淇淋中的另一種主要成分——空氣了。冰淇淋中空氣的體積通常可達25%-50%,這樣吃起來才會有蓬松的口感

  和乳化劑的原理類似,起泡劑也可以降低液體的表面張力,讓空氣更容易被液體包裹起來,就像加了肥皂水才能吹出肥皂泡一樣。所以,冰淇淋中的氣泡其實就像一大群被冷凍起來的微小肥皂泡。

  這也導致,冰淇淋可以存在的最高海拔是3000米。超過這個高度,由于大氣壓過低,冰淇淋中的氣泡就會膨脹破裂,最后整個冰淇淋就會坍縮到一半體積,成為堅硬的冷凍奶油加冰混合物。

  WayneThiebaud畫作

  費曼在《費曼物理學講義》中曾寫道:整個宇宙存在于一杯葡萄酒中。他說:

  “如果我們足夠細致地觀察一杯葡萄酒,確實可以見到整個宇宙。這里出現了一些物理學現象:彎曲的液面,它的蒸發取決于天氣和風;玻璃上的反射;在我們的想象中又添加了原子。玻璃是地球上巖石的凈化產物,在它的成分中,我們可以發現地球的年齡和星體演化的秘密。

  ……

  如果我們微不足道的有限智力為了某種方便將這杯葡萄酒——這個宇宙——分為幾個部分:物理學、生物學、地質學、天文學、心理學,等等,那么要記住,大自然是不知道這一切的。所以讓我們把所有這些仍舊歸并在一起,并且不要忘記這杯酒最終是干什么用的。讓它最后再給我們一次快樂吧!喝掉它,然后把它完全忘掉!”

  或許,我們也可以說,整個宇宙存在于一只冰淇淋中。

  參考資料

  [1]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blogs/national-museum-of-natural-history/2021/07/15/strangely-scientific-endeavor-making-ice-cream/

  [2]中國科學院科普云平臺-礦物博物館

  http://www.kepu.net.cn/vmuseum/earth/mineral/index.html

  [3]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http://www.ieexa.cas.cn/kxcb/kpwz/201801/t20180119_4936168.html

  [4]M。 Gail Jones, Denise L。 Krebs & Alton J。 Banks (2011) We Scream for Nano Ice Cream, Science Activities, 48:4,107-110, DOI: 10.1080/00368121.2010.535223

  [5]Clarke, C。 (2015)。 The science of ice cream。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6]汪少蕓, 趙珺, 吳金鴻, & 陳琳。 (2011)。 抗凍蛋白的研究進展及其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9(4), 50-57。

  [7]《費曼物理學講義》第一卷。

宇宙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