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只利用了10%的大腦嗎?

我們真的只利用了10%的大腦嗎?
2021年08月25日 11:43 新浪科技綜合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流行文化中經常見到“我們的大腦只利用了10%”這樣的說法。前幾年的電影《超體》就以此為前提,講述了主角成功利用“剩余”90%大腦的故事。還有一些公司也會以此為噱頭,宣稱自己的產品可以幫助消費者開發剩余的大腦潛力。在眾多流行文化的大力宣傳下,這個傳言就這樣頑強地一代代流傳了下去。

  10%究竟是什么說法?為何如此流行?

  這個傳言是說,人類對自己大腦(或者說心智能力)的平均利用率只有10%左右。由于它在流行文化中露臉實在太多,很難進行追根溯源。但就像很多類似的傳言一樣,這個說法最初其實也來自對科研結果的誤讀。

  19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對“神童”的研究結果基礎上提出,“在我們的心智與身體資源中,我們其實只利用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可以推測,人們就是在此基礎上得出了“我們只利用了一小部分‘腦力’”的結論,隨后還將這個錯誤結論廣泛運用在了各類廣告和書籍中。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則傳言最早源自著名神經外科醫生懷爾德·潘菲爾德開展的一項研究。在一次手術中,潘菲爾德用電流刺激了一些患者大腦中的特定部位。他注意到,對不同腦區的刺激可以導致患者做出不同的反應。例如,只要刺激控制左臂的腦區,患者的左臂就會動彈。利用這種方法,潘菲爾德繪制了一副大腦功能分布圖,標明了各個腦區控制的身體部位。

  然而,他也在大腦中發現了一些“沉默”的腦區,對這些部位進行電刺激并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影響。有些人便認為,這說明并非所有腦區都會發揮功能,有些部位從始至終都“用不上”。如今我們已經知道,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對刺激沒有反應并不意味著這塊腦區沒有功能。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發現了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腦細胞。但許多類型一開始都被認為沒有任何功能。例如,在神經膠質細胞剛被發現時,科學家以為它們只是將神經系統黏合在一起的“膠水”,除此之外并無其它功能,因此給它起了這么個名字。由于技術的落后,人們做出了許多錯誤的假設,許多細胞的重要性也因此被大大低估。這些錯誤假設也進一步鞏固了“大腦并非每個部位都有對應功能,我們只利用了大腦的一小部分”的說法。

  揭露真相

  隨著大腦成像技術的進步,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雖然各個腦區的活躍時間各有不同,但大腦的所有部位都是具有對應功能的。

  在持續性腦損傷患者身上開展的研究顯示,即使大腦只受了輕微傷害,也會導致身體功能出現重大缺陷。如法國外科醫生保羅·布羅卡在一項研究中發現,一名患者在大腦額葉受損之后,除了“Tan!”這個字之外,什么話都不會說了。

  不僅如此,大腦還會“修剪”自己,就像園丁修剪灌木叢長出的多余枝葉一樣,大腦也會將不再具有任何功能的腦細胞“砍去”。假如“大腦利用率只有10%”的說法是真的,那么其余90%的大腦早就被無情地“修剪”掉了。

  況且,任何無用的腦區都會在進化過程中被逐漸淘汰掉。要知道,大腦的能量消耗高得驚人,占人體總能耗的20%。如果保留這么一大塊毫無作用的腦組織,無疑是對能量的巨大浪費。因此,“大腦只有一小部分有功能”這種說法實在站不住腳。

  為何這則傳言如此流行?

  這則傳言讓我們相信,自己還有“進步”的空間。它讓我們以積極的方式看待自身,相信每個人都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人人都有潛力成為愛因斯坦。

  這里要指出的是,打破這則傳言并不意味著我們沒機會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在人生中的任何階段,你都可以學習一門新語言、或者學會玩雜耍,這和大腦中有沒有“用不上”的腦區沒有任何關系。僅利用現有的、已經使用過的腦組織,我們也完全有能力學習新技能。

  事實證明,人類的各種技能(比如閱讀和數學)都是在最近幾千年之內發明的,說明大腦并不是針對這些功能設計的,但我們照樣掌握了這些技能。大腦可以不斷做出調整和適應,重新利用之前使用過的腦組織來學習新事物。若非如此,我們又怎么可能發明出電腦和智能手機呢?

  所有人都有“進步”、或者說學習新技能的能力,而且所有大腦部位都會為我們所用,只是功能各有千秋而已。我們的神經系統的座右銘是:“要么用,要么丟。”在大腦這套“清掃系統”的幫助下,任何無用的腦組織都會被逐漸摒棄。所以,大腦中根本不存在“部分腦區用不上”這一說。(葉子)

大腦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