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娜/文
不久前,認股期權制度還被公認為是對員工、公司和股東都有利的激勵機制,不過90年代末期隨著網絡公司的大量采用,導致認股期權被過度濫用,現在專家和股東已對無節制的發行認股期權提出質疑。
認股期權(也稱股票期權,選擇權)興起于美國,是企業通過對員工發售本公司股票期權,而對員工的一種激勵方式。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種制度在美國大行其道,并迅速流行于世界各地。這種制度打破了股東和員工的界限。公司以低價向員工出售認股期權,形成休戚與共的利益關系。這樣可以鼓勵員工努力工作。從公司方面講,省卻了向員工支付高薪。而員工也可享受以認股期權支付薪水的減稅好處。其他股東也能受益,因為雖然股權被稀釋,但努力工作的員工可以改善公司的效益,股價自然水漲船高。這樣可以使公司吸引和留住人才,形成良性循環。
在認股期權興起的早期,通常只有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才有資格獲得認股期權。后來,認股期權逐步走向普通員工。隨著網絡公司的興起,認股期權的發行則步入了泛濫的地步,于是,這種制度的黑暗面也開始呈現出來。
首先,遇到經濟不景氣或一旦公司經營不力,認股期權就會大幅縮水,影響員工隊伍的穩定性。據統計,目前美國有多達1000萬名企業員工持有本公司的認股期權,遠遠高于1991年的100萬名。去年大型網絡公司首席執行官的薪酬中,認股期權占87%。當股價上漲時,持有認股期權的員工便會大發其財,例如思科公司首席執行官錢伯斯在2000財務年度,從認股期權中獲利達156億美元,比起約130萬美元的薪水加紅利有天壤之別。當公司股價下跌,認股期權就會大貶值,許多員工甚至面臨失業。這種現象在網絡公司尤為嚴重。
其次,公司效益受損。當股價江河日下時,許多公司卻以更低的價格釋出更多認股期權,以避免員工遭公司效益不佳的影響。部分公司還重新訂立認股期權的價格,以彌補員工損失,這已完全違背了認股期權用來獎勵效益的初衷。戴爾[微博]公司由于員工補償計劃推行失當,目前正在以每股47美元或每股溢價23美元的高價回購自家股票,導致公司現金流量大減。
根據戴爾最近向主管機構申報的資料顯示,過去四個季度以來,戴爾共以7.5億美元的總金額,從機構法人手中回購股票。為了降低提供給員工認股期權的成本,戴爾公司幾年前推出每單位75美分的認股期權供員工認購,數年來戴爾就是以這項認股期權計劃的收入作為攤平發行新股所需的成本。直到去年秋天之前,員工認股期權計劃尚屬順利,因為當時戴爾的股價一直高于約定買回的價格。但如今,隨著個人電腦股價挫至低檔,戴爾履行回購股票所投入的現金數量龐大,勢必將使戴爾的現金流量大減。以最近三個月而言,戴爾公司的股價比每單位認股期權的執行價平均少了22美元。像戴爾這樣實行回購股票的公司還有很多,就連微軟[微博]公司也有過溢價回購股票的舉措。
此外,認股期權制度有時容易產生欺詐。由于獎勵制度與公司盈利掛鉤,如果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能在規定的時間內,使公司的每股盈利升高至一定水平,便可獲得股份。這類獎勵計劃聽起來合理,但由于每股盈利可以通過種種方法暗中操縱,所以,即使公司業績并沒有根本性長進,首席執行官也可能獲得獎勵。
以前很少股東反對股票認股期權計劃,現在股東也有話說了。據統計,去年由公司提出的認股期權計劃有10件因股東投票反對而作罷,而1997年只有3件。
就連協助公司制訂股票認股期權計劃的咨詢公司,都覺得濫用認股期權是過猶不及、本末倒置。雖然沒有人士主張完全舍棄認股期權,因為這種“金手銬”仍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好方法,但專家已開始質疑這對公司的好處。部分投資者也建議,現在公司的“酬庸”作法應該改弦易張。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