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華僑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雖有1000多家,但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卻為數不多。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我國上市公司的命運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上市公司需要一群什么樣的管理者?上市公司究竟路在何方?為此,日前記者采訪了世界著名的華點通國際顧問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總裁、美籍華人蘇姍博士。
當務之急是建設有效機制
記者:你曾為世界500強中近1/3的企業提供過顧問咨詢,如你曾為美孚、殼牌、杜邦、福特、通用、可口可樂等著名跨國公司策劃并制訂進入我國市場的戰略,還為我國一些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等提供過戰略咨詢。今天,我想就我國上市公司的命運同你對話,以揭示我國上市公司存在的問題。
蘇姍:中國上市公司的命運可用“半死不活”來形容。表面上看,一些上市公司是一個公眾公司,可是從它的治理結構看,它還在個人絕對權力的領導下運轉,這使一些上市公司既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股份公司,又沒有從計劃經濟中走出來。這種上市公司在面對新的市場競爭環境時,無法通過新的管理手段將人才、資本、技術有效地組織起來,變成企業最強勁的競爭力量。一旦中國加入世貿,當跨國公司展開迅猛的擴張時,這些上市公司就面臨被吞并的危險,甚至由于來不及應對挑戰而走向破產。
中國上市公司這種“半死不活”的命運,實際上揭示出這樣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市公司的命運如何與管理者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
現在的情況恰恰是:管理者的命運與上市公司的命運脫離。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中國的上市公司還不是在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環境中發展,上市公司無法滿足管理者的利益要求。
一個企業占80%的成果,通常是由20%的精英分子做出來的。上市公司要把這20%的精英分子找出來,讓他們最大化地為企業創造價值。把20%的精英分子找出來,當然是管理者的職責。但當管理者的利益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沒有動力去發現這20%的精英,這些精英只能被白白浪費,隨之造成人才、技術、資金等大量流失。所以,當上市公司沒有一種機制使管理者的利益得到實現時,上市公司的命運就猶如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只小船,隨時面臨觸礁的危險。管理者命運與上市公司命運脫離的的現象在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它揭示出在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個人利益沒有得到有效保障。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要設計一種有效機制,使管理者的命運與上市公司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
上市公司管理者缺陷多多
記者:你說應該有一種機制使管理者的命運與上市公司的命運密切地連在一起,那么現在上市公司的這批管理者,他們的社會經驗、知識結構、人格等等有什么缺點?這些缺點對上市公司的命運有什么影響?
蘇姍:上市公司的這批管理者年齡大約在40-50歲,他們成長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未能受過系統、嚴格的管理教育培訓,也未能形成一種成熟的心態來面對成功與失敗。
由于那個特殊的年代曾經毀滅過他們的夢想,在中國進入市場經濟這個大潮流時,他們新的夢想也未能建立,缺乏像西方跨國公司那樣向全球擴張的輝煌夢想。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是成長在一個市場競爭環境中,而他們現在管理的恰恰是一個要按市場機制運轉的上市公司。
他們的經驗、知識結構等缺陷,使他們不足以管理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在激勵機制沒有建立起來的情況下,這些管理者更難以引導上市公司去不斷創新,去洞察競爭對手的動向,合理地配置人才、技術和資金。他們只是把企業變成了上市公司,并通過募集資金去掩蓋企業的虧損,但這一切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上市公司面臨危機的命運。
這批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有的求知欲望很強,但基礎太差,他們的知識背景來自于計劃經濟時代,即使去一些大學接受管理培訓,但大學提供給他們的是一種未能在實踐中檢驗的知識,從這種蒼白的理論中,無法領悟西方工業文明擴張的精神,他們現在需要的是吸收世界上最前沿的管理知識。
這些管理者身上還存在一個明顯的缺點,他們缺乏與員工、投資者、政府等部門溝通的能力。這種不能有效的溝通使管理者得不到員工、投資者、政府部門的理解,以至他們中的一些人感到身心疲憊、孤獨或無話訴說。
因此,中國上市公司這批管理者的知識背景、社會經驗、人性上的缺點,延緩了上市公司向市場機制轉變,他們不足以給上市公司帶來一種更好的命運,他們難以引導企業進入新工業文明時代。
有危機感才能更好生存
記者:這批管理者不足以給上市公司帶來一種更好的命運,它折射出一種什么樣的制度缺陷?
蘇姍:國有上市公司都是在政府的扶持下一躍成為上市公司的,而管理者大多數來自政府任命,使得上市公司沒有形成一種與國際接軌的企業文化,它依然是一個金字塔型的領導結構,未能形成“以人為本”的績效管理。
即使一些管理者想在企業內部進行一場根本性的組織結構變革,但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使管理者的力量不足以應付外部各種權力干擾,上市公司最終是在原地打轉。這種情況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是:上市公司沒有緊迫感、危機感。很多國有上市公司占據著壟斷行業,憑借壟斷地位獲取壟斷利潤,他們幻想靠政府的保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維持這種壟斷格局。
在這種壟斷中,管理者當然沒有危機感,他們已難以呼吸到自由市場競爭的空氣,對外部的反應變得麻木、遲鈍,既使有再多的資源,他們也難以把上市公司變成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
中國上市公司要想同國外的企業競爭,要想改變落后命運,必須從現在開始,加快速度追趕,否則等到中國加入世貿以后,上市公司就面臨著被別人吞并的危險。
改變上市公司命運靠什么
記者:你剛才對我國上市公司的命運作了深刻的分析,那么你認為我國上市公司應如何改變自身命運?他們的出路何在?
蘇姍:從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的擴張戰略來看,他們采取的方式是:迅速占領市場,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取得市場的控制權,通過贏家通吃,一路成為該行業的霸主,而且,挖走中國企業的優秀人才,當人才流失以后,企業的整個市場資源也跟著流失。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上市公司必須迅速進行變革,其中包括:塑造品牌優勢(品牌在今天的競爭中是一種資本的概念,而不是市場概念);重新定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旦決策就要義無反顧沖上去。
管理者要學會做減法和推陳出新,即管理者要勇敢地拋棄沒有市場前景的項目,只有拋棄舊的,企業才能創造新的未來。戰略不是高層的專利,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要有年輕的心態,管理者應該引進美國的硅谷精神,讓員工感到只有創新才有希望。同時,要開放企業的內部人才市場,如果管理者不能讓企業內部人才優化配置,那么企業很難去占據新市場。
提升國際競爭力應該是中國上市公司的一個重要目標,只有經過國際競爭的洗禮,中國企業才有生命力。在3到5年內,中國上市公司將出現空前激烈的兼并與重組,一些行業將有70%的上市公司被整合,這些經過整合生存下來的上市公司將會變成某個行業的“老大”。目前中國的上市公司正在忙于進行資本的爭奪,而下一場爭奪將是人才的爭奪。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