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進行委托投資的熱情近期又高漲起來。4月份以來,此類公告不時見諸報端:福建高速發布公告,授權董事長通過國債投資、委托理財等方式對資金進行運作,資金額度不超過4億元;無獨有偶,中農資源董事會決定將公司部分閑置資金全部委托國泰君安、銀河證券等證券公司管理,川化股份和現代投資也發布了類似的公告。
據業內人士透露,上市公司進行委托投資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式:一是保底型,券商無論盈虧均按雙方商定的保底比率保證上市公司的收益,超出保底收益的盈利則全部歸券商所有;二是保底加分紅,即超出部分雙方按事先商定的比例分紅;三是按比例分紅型。一般而言,保底型的收益率是比較低的,但是安全性高;分紅型的風險大一些,但收益率也許比較高。
上市公司除了與券商進行委托投資外,有的還選擇一些小的投資咨詢公司商談合作事宜。與跟大券商合作比起來,這種選擇雖然更靈活,或許收益率高些,但風險特別大。如中視股份去年把3500萬元的資金委托給無錫眾事進行證券投資活動,結果虧了900萬元。
上市公司委托投資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上主要體現在短期投資內,而據統計,在已公布2000年報的上市公司中,就有80家公司短期投資金額在1億元以上,其中,最高的是遼河油田和四川長虹[微博],其短期投資均高達11億元。這80家公司2000年的短期投資平均額與上年相比均成倍增長。
從年報披露的情況看,上市公司委托投資熱情不減有其冠冕堂皇的理由:提高“閑置”資金的使用效率。那么,寶貴的巨資來自于何處呢?怎么會閑置呢?據觀察,巨資來源大致有如下幾種:去年新上市的公司發行價普遍較高,如上港集箱、閩東電力、西山煤電等,不是把數億元的募集資金存放銀行,就是委托他人進行短期投資;配股公司巧打募集資金的“時間差”;現金流量充裕的公司也握有巨額資金;更改募資投向等。
在各色原因中,上市公司主業不佳,或不專心主業,更改募資投向是資金“閑置”下來的主要原因。眾所周知,相當數量的上市公司進行后續融資時,并不是出于發展主業的考慮,而是編造項目以圖“圈錢”,結果募資到手卻無處可投。
不過,從資金來源來看,委托投資的資金似乎是上市公司擁有的自有資金,但明眼人看得出,有一部分委托資金來自于募集資金。上市公司把募集資金變相投入二級市場,不僅失去了募資的意義,而且會加大二級市場的泡沫。從上市公司自身的發展來看,上市公司把大量募資用于委托投資,募資的投向被改變,募資項目的進展自然受到影響,對上市公司發展主業極為不利。再者,委托投資尤其是與小型咨詢公司的委托投資,投資風險難以防范。風險一旦顯現,不僅上市公司自己要吞食苦果,投資者也無辜地跟著承擔損失,這與上市公司的宗旨即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是背道而馳的。因此,上市公司從事委托投資務必三思而后行。 (本報記者 劉幼萍)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