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目前私募基金現狀如何?如何全面客觀地看待這一新生事物?私募基金能否堂堂正正走向前臺?如何控制私募基金的潛在風險?從即日起,我們將對此予以連續報道。
私募基金寫入《中國投資基金法》草案第五稿的消息傳出后,一個龐大的灰色市場引 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隨著“基金黑幕”事件引發的爭論,以及證監會依法查處基金違規交易消息見諸報端之后,長期處于地下狀態的私募基金應該更加引起業界的重視。
目前市場人士彼此心照不宣的一個現實是,一直處于地下狀態的私募基金性質的機構已經很多了,它們完全是由市場需求而自發“成長”起來的。由于缺少法律保障,這些私募基金只能以各類改頭換面的形式存在。工作室處于半公開
經常見諸于一些較大媒體上的所謂“工作室”,是目前最公開最常見的私募基金。以較有名氣的股評人士或研究人員命名的各類工作室,大部分負責給客戶提供詳細的市場操作計劃。而且,隨著資金量不同有較大差異,表現為所謂“金牌會員”、“銀牌會員”等。一般地,進入工作室所要求的資金量門檻并不高。在深圳,一些著名咨詢機構下的工作室,只要有50萬就可以達成合作的口頭協議。正因為資金量不是太大,一些客戶提出了較高的年保本收益率,這一數字目前一般為20%左右。
至于工作室的收入,大多數并不直接向客戶收取,而是由工作室與客戶所進行交易的營業部進行協商,從交易傭金中提取。據了解,在客戶所付的傭金中,工作室通常能拿到2‰的分成。
資深人士分析說,工作室現在還僅僅是私募基金的雛形,重要的是,它將來發展空間相當大,很可能成為未來私募基金的重要基石。
“公司型”規模龐大
從1997至1998年以來,更加接近于嚴格意義上的私募基金以公司形式出現了:如投資咨詢公司、投資顧問公司以及投資公司。按《公司法》要求,企業大部分資產不能投資于股市,投資咨詢公司也只能做簡單的咨詢業務。但實際上,眾多咨詢公司、顧問公司一直在以“委托代理”的方式操縱著數目頗為龐大的地下私募基金。而一些投資公司實質就是兼顧財務顧問、重組服務的民營投資公司基金,并且往往背靠著一些證券公司,對整個市場能夠產生一定的影響。
與國外私募基金相比,國內這些基金管理者持有的基金份額更高,至少都在10%以上,有的更是達到了30%。之所以比例這么高,是因為一方面國內信用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這些基金的操作都處于地下狀態,風險比較大。
在收入分配方面,國內私募基金管理人大大不如那些公募基金管理人:他們大部分只能給固定管理人員提取少許費用以維持日常開支(甚至沒有管理費),其收入從年終基金分紅中按約定的比例提取。如果出現虧損,首先由基金管理人支付,其次才是投資者。所以,相對于“工作室”,“公司型”的管理者經營壓力要大得多,他們與資本所有者的利益完全捆在一起。
券商:近水樓臺先得月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證券公司是最早參與私募基金的。在1993年,證券公司的主營方向從經紀業務轉向一級市場業務,與之相應的是需要定向拉一些大客戶。久而久之,雙方建立了相互信任關系,證券公司的角色亦順理成章地轉換成委托代理人。
這部分資金大多發展成隱秘的“一級市場基金”。一位業內人士解釋道,通過二級市場獲得較高的收益率,上億元的大資金遠不如小資金有保證。因此,為了吸引大量資金,一些營業部就有類似的“一級市場基金”,專門在一級市場中打新股。利用營業部的優勢,實現的收益率不僅較高,而且基本上沒有風險。1997年以來,隨著一級市場的活躍,這類基金增長亦十分迅速。
從1999年起,綜合類券商經批準可以從事資產管理業務,受托管理現金、國債或者上市證券。從地下秘密轉為地上公開后,各券商之間在這塊業務的競爭更加激烈了。目前,一些證券公司在開展資產管理業務中都有雷同的承諾,如保證收回本金、保證年收益率等。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獲得更多資金以獲取較高收入,券商就提高進入門檻的資金要求。據了解,目前一些券商至少要求是上千萬元的資金量。
“精英型”基金受追捧
從1999年中期起,由于投資管理公司成為證券業的一大熱點,大量證券公司從業人員紛紛跳糟出來自己做業務。在最早出來的一批人中,大多是證券業的精英,他們專業知識稔熟,市場營銷經驗豐富,所以形成一呼百應的局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中,有的原先是券商的操盤手,他們利用原來的關系從社會募集資金,或者干脆是幾個朋友湊錢委托其中一個人來操作。不可忽視的是,它們大多是較為“規范”的私募基金:以專用賬戶的形式存在,在出資額、使用期限、分配等方面都參照公募基金。至于監管方面,這部分基金多讓大投資者做資金的監管人,重大投資則須經投資人本人同意。因經營業績相當不俗,這些“精英型”基金在市場上頗受追捧。
由于不受法律保障,沒有“準生證”,國內業已存在的地下私募基金只能以各種變通形式存在。如果按基金的要求進行衡量,其中一些還不能算作基金。但是,考慮到特殊的環境,一旦條件成熟,它們將來很可能演變為真正意義上的私募基金。(本報記者劉興祥)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