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時期,經濟學家們關于股市的爭論沸沸揚揚,經濟學界看起來是熱鬧了,股市上的廣大投資者卻找不著北了,尤其是關于股市交易不創造價值的所謂權威論點,更讓許多中小投資者惶惶然不知所措。既然股票買賣不過是一個人這個兜里的錢挪到了另一個兜里而已,其倫理邏輯便自然是賠錢者無能,賺錢者可恥。如此下去,股票市場發展只是不斷地培 養出更多的無能者和可恥者,這能是政府所允許的嗎?
事實上,這種觀點本身并不新鮮,早在10多年前股票市場建立之初,這還是一種較為普遍的觀念,那時的工薪階層誰要買賣股票,不用別人說,自己內心都有些“不務正業”之感。以至在香港回歸問題上,股票市場能否繼續存在也曾是千萬港人心中最為擔憂的問題。正因為如此,鄧小平同志鄭重承諾“股照炒”。然而在10多年后的今天,當股票市場的發展開始深入地影響整個社會經濟和居民生活的時候,我們的一些看來很“市場”的經濟學家卻仍用這種計劃經濟下帶有強烈小農意識看待和評論股市。一向受尊重的經濟學界出現這種驚人的奇怪現象實在令人悲哀。
的確,股票交易是不創造實物價值,但所有的金融交易以至商品交易、服務業的交易也都不創造實物價值,我們能因此而否定這些行業和市場的存在嗎?
如果所謂價值是指廣義的經濟價值、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那么說股票交易不創造價值,就是一種缺乏常識的謬誤。眾所周知,股市的功能是為企業籌資,這一點恐怕沒有什么異議。但市場只是一個客觀存在,是一個交易場所,其籌資功能必須通過交易來實現。來這里交易的人越多,換句話說,買賣股票的人越多,市場的籌資功能就越強。這一點從我國股市發展的過程中也可直觀地看到。哪個時期股市交易活躍,股指上升,哪個時期企業從股市籌集到的資金就更多些,反之就會少些。許多人買賣股票的出發點雖然是短線投機,但卻使企業從這種交易中籌集到了發展資金,而籌集的資金進入企業,必定進入物質財富的創造過程,這就是股票交易的價值和意義所在。當然,既是交易就一定有利潤也有虧損,無論誰盈誰虧,都是市場行為,做為投資者那是愿打愿挨,而確定地能從中得益的是企業(籌集了資金),是國家(得到了稅收)。反過來說,企業和國家的經濟發展了,投資者也會整體從中受益。所以在現代經濟中,股票市場發展對投資者、企業和國家來說是一個三贏的良性循環過程。當然,在實際經濟運行中,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國內外經濟情況以及社會政治各方面的變化都會對這一過程有所影響,市場不可能時時都向所有的人饋贈面包,有時還可能是懲罰。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了股市與生具來的交易特點和籌資功能。
在現代經濟中,什么是價值?不僅物質財富有價值,服務有價值,凡是有經濟效益和功能的交易都有價值。認為僅僅物質財富有價值,那是小農經濟的觀念。在落后的小農經濟中,由于生產效率很低,物質財富稀缺,當人們還在為肚皮奔波的時候,在觀念上最重視的是物質財富的價值,其它社會服務既不會有多少發展,其價值也不容易被認可。但在生產力突飛猛進、物質財富大大豐富的現代經濟中,不僅人們生活需求的多樣化使許多服務的價值得到了實現,科技進步和生產方式的改變也使許多新的服務和交易不斷出現,形成各種形式的創新。或許有人會說,我并不是否定整個市場,而是說股票交易行為不創造價值。要知道,市場和交易是密不可分的,不存在沒有交易的市場,因此否定了市場交易活動的價值,勢必也就否定了整個市場的存在價值。(據《人民日報》)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