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備而來 中信突襲廣發有關鍵人物“穿針引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0日 09:31 新京報 | |||||||||||||
“大魚吃大魚”員工堅決抗爭,中信有備而來關鍵人物“穿針引線” “這樣做太卑鄙了,用卑鄙的手段達到不為人所齒的目的。如果是并購,為什么中信證券單方面發布消息,而從來沒有和廣發證券表達過此種意向,這不是惡意收購又是什么?”廣發證券一位員工對中信證券的收購忿忿不平。
他表示,中信從來沒有與廣發的管理層討論合作意向,更不會咨詢廣大廣發員工的意愿,完全繞開了廣發的經營和運作的主體,以銀彈攻勢直取一些面臨宏觀調控壓力資金緊張的廣發股東,希望藉著資本優勢,劫取廣發優質資產和經營成果。從9月1日中信證券宣布收購廣發證券以來,廣發證券員工的抵制收購聲音就不絕于耳。而這種反對收購之聲背后,體現的是中信證券與廣發證券在公司經營、企業文化等方面的格格不入。 “大魚吃大魚” 中信證券有資金優勢 市場競爭往往導致“大魚吃小魚”。然而中信與廣發的實力非常接近。中信并購廣發完全是“大魚吃大魚”,中信證券(資訊 行情 論壇)收購廣發證券一時震驚業界。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會員排名,廣發證券去年以1903億元的股票交易金額在所有券商中位列第六,中信證券位列第十。而今年上半年,中信證券以4109億元股票交易金額位列第四,廣發證券以2807億元位列第七。廣發證券注冊資本與中信旗鼓相當,經紀、投行等主營業務實力與中信證券有得一拼。 9月3日,廣發證券員工發表了強烈反對中信證券敵意收購的聲明,聲稱對于這種不宣而戰的敵意收購行為,我們表示強烈憤慨和堅決反對!我們堅決反對中信證券的敵意收購,并將抗爭到底! 廣發證券員工向記者表示,中信證券上市融資了18個億之后,資產規模大于廣發證券。但其2004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僅5652萬元,還低于廣發證券上半年利潤5948萬元。比經紀業務:營業部規模只有廣發的一半,營業部平均客戶資產遠低于廣發,比投行:在新的保薦人制度下,中信保薦人數為17人,只有廣發33人的一半。無論從資產質量,盈利前景,每股凈資產,中信與廣發比都有很大的差距。該員工甚至把中信證券的收購比喻成下山摘桃子。 而中信也有廣發所不具備的優勢,中信證券是國內惟一一家公募發行上市的證券公司。這就注定了是中信證券收購其他證券公司,而不是其他公司收購中信證券。 據市場人士分析,中信證券選擇這個時機“突襲”廣發的主要原因是市道低迷發動收購戰可以降低收購成本。此前不久,中信證券已如法炮制,將原萬通證券攬入懷中。 中信此次收購廣發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商業決定,盡管在收購之前,跟廣發現有高層和大股東缺乏進行任何形式的溝通;在掌握一定股權比例之后就立刻發布全面要約,但仍然只是一個純粹的商業決定。相對于廣發證券優秀的資產質量和經營團隊和享譽業界的好口碑,用僅僅高于凈資產20%的價格對廣發證券的股東進行收購,無論最后能否控股,中信證券這個決定都是非常精明的做法。即使不能成功,參股廣發證券也是一個收益很好的商業行為。 中信證券成竹在胸 “穿針引線”人物浮現 中信證券此次收購廣發證券似乎已經成竹在胸,中信證券方面有關人士此前曾表示取得廣發30%股權沒有問題。中信證券相關人士表示,選擇廣發證券卻并非是公司單方面的意愿,主要是廣發證券股東向公司提出了收購的要求。 有業內人士分析,中信“突襲”廣發之前肯定跟內部有了接觸,做足了準備。 廣發內部員工表示這次收購與一個原廣發證券高層有很大關系。該人士對廣發的股東情況都非常熟悉,正是靠了他“穿針引線”,中信證券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而記者了解,“穿針引線”的人物就是公司前總裁方嘉春。 方嘉春,原華福證券副總裁。在廣發證券收購華福證券后,成為了廣發證券副總裁、總裁。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方嘉春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華福證券盡管被廣發證券收購,但是卻經營良好,它的每一個營業部都是盈利的,這在證券公司中是少有的。 當年中信證券也曾試圖收購華福證券,但沒有成功。后來廣發證券收購華福證券成功,方在其中肯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方是中央黨校博士,但是跟廣發證券的精神領袖陳云賢在福建師大讀碩士時是同學。2003年春,陳云賢被廣東省政府調離廣發到佛山市任常務副市長。陳云賢離開廣發后,方沒有成為董事長,而是廣州市政府領派了一位對證券業不熟悉的人接任。方沒有接任陳云賢的董事長之位,悄然離開廣發,負氣出走。而原廣發常務副總裁董正青則榮升為廣發總裁。 但是,關于方離開廣發證券記者還聽到了不同的說法。 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作為總裁的方嘉春和常務副總裁董正清一直不是很融洽。董是負責廣發證券投行業務,廣發證券一直把投行業務作為重中之重,廣發證券的投行業務一直做得很好。 而且,董是一個鷹派人物,做事硬朗。這樣與做事保守的總裁方嘉春不可避免地產生摩擦,但是董管理投行做得不錯,最終結果是方最后離開廣發證券。方嘉春到廣發證券的一個小股東香江集團做高管。 還有一種說法是方經營方法過于保守,被股東所拋棄。但是由于沒有采訪到方嘉春,上述說法都未得到確切證實。 有廣發證券員工表示,方離開廣發后一直在背后運作,聯合了幾個股東試圖復出。此次他與中信暗中達成交易,同意將其有可能支配的20%多的股權出售給中信,這塊股權正是中信最大的籌碼。 但是記者在向廣發證券求證時,廣發證券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表示,這僅僅是個別人這么認為。北京一家券商老總則提醒記者,目前應該注意到這么一個現象,一些深厚背景的大券商的整合已經開始。像中信收購廣發,光大集團開始增資擴股,市場收購是一種利益趨向,個人在收購里面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決定因素。中信收購廣發肯定得到了監管層的支持。 中信并廣發面臨整合難 目前看來,中信證券已在這場收購中占據上風。但是對于中信證券來說,最大的難題并不是收購廣發證券的股權,而是怎樣駕馭風格與自己截然不同的廣發證券。 中信證券和廣發證券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式差異如此之大,并不是簡單的“優勢互補、文化相近”的問題。在如此嚴重的文化沖突下,怎樣去實現“整合”。 ◎ 中信得到將是空殼 在9月3日廣發反對中信證券敵意收購的聲明質疑,“中信證券和廣發證券同為國內十大證券公司,雙方在投資銀行、經紀、基金與資產管理等業務領域幾乎完全雷同。面對如此嚴重的同業競爭,試問怎能做到‘強強聯合’?中信證券和廣發證券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式差異如此之大,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優勢互補、文化相近。在如此嚴重的文化沖突下,怎樣去實現‘整合’?” 北京一家小型券商的負責人表示,廣發的機制相對其他證券公司來講,要靈活一些,激勵機制比較不錯,成立吉富公司,讓員工感覺有些盼頭,但是現在突然多了個婆婆,讓員工不能不擔心,未來會怎樣。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進入廣發證券,中信如果無法保持廣發的原有文化、保證廣發員工的利益,都很難實現雙贏。正如廣發員工所說,盡管資產不會跑,中信得到將是一張空殼。 有業內人士告誡,廣發證券從一個沒有背景的地方券商成為一流的全國大券商,而且長期保持在10大券商內不倒,這里面值得中信學習的地方太多。 眾所周知,證券公司是個服務公司,人才的流動非常廣泛,據悉,當年陳云賢為了使員工對公司有歸屬感,任何一名員工若在本職崗位不合適,公司都會再給三次不同崗位機會,盡可能不讓員工流出,員工流動率幾乎是行內最低的。 廣發的多層次客戶服務體系在市場低密時期為廣發帶來了豐厚利潤,當廣發的人才一旦選擇離開,廣發的業務都會江河日下,中信就是真的收購了只有現金和營業部房產的空殼廣發,中信將會是打擊了廣發,但最終壯大了其他對手。 ◎ 廣發人精神 “神仙打他們的架,我們做我們的事。永遠記住:自己就是自己,公司就是公司。”一位中信員工對于這次鬧得紛紛揚揚的并購案這樣表示。 但是廣發證券員工似乎不這么看,“廣發人的精神是你們永遠也無法理解的!”一位廣發的員工告訴記者,正是由于廣發員工的參與和奉獻精神,廣發業務才會這樣棒。他們把公司的事業看成自己的事業,這一點中信的員工是理解不了的。廣發的文化是保護員工,因此,員工歸屬感較強。盡管收入僅處于行業內中等水平,但還會充滿熱情地為廣發工作。 一位廣發證券員工對于這場并購這樣看待,證券公司需要合并重組來增強與國際券商抗衡的能力,這對證券市場也是好事。中信證券收購廣發證券本身也是一種市場行為無可非議,但是廣發證券的發展是靠市場手段發展起來的,給社會創造了價值。這樣的一個公司被依靠政府扶持起來的公司兼并,我們不服氣,這樣的市場行為收購是在非市場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的。如果大家真的按照市場規則來玩游戲,而不是依托政府,我們心甘情愿。 一位離開廣發證券到外企供職的員工表示,民營企業家在實戰中用血汗換回的經驗,所提倡的企業理念、文化不是一個舊有國有企業可以比擬的,在外企工作得到的經驗讓我相信:廣發必定會更接近成功。 ◎ 廣發僅剩余輝 在近期發行的新股流通大股東名單中,除了南方證券無一例外地入榜外,廣發也總是榜上有名。 如果按照市場新股市值配售的中簽率結果測算,廣發無疑已經成為今年上半年中國股市重倉機構的新科狀元。一向以穩健著稱的廣發證券為何在2004年上半年主動在二級市場出擊? 2003年春,陳云賢被廣東省政府調離廣發到佛山市任常務副市長,而原廣發常務副總裁董正青則榮升為廣發總裁,微妙的人事變動似乎已經暗示廣發證券未來發展走向的巨大變化。 一位自己創業而離開廣發的員工表示,廣發的經營機制和工作效率在同業中是佼佼者。但那是陳云賢博士建立起來的機制,繼任者似乎不如陳博士精通業務,并且因為爭奪權位,廣發管理層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團結了,這也許就是被中信利用的機會。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廣發真正強大的年代是陳云賢年代。廣發真正的精神核心,是圍繞陳云賢的。隨著陳的離去,廣發的優勢已經成為歷史,它已經與陳云賢一起離開了廣發,廣發剩下的只是余輝。 知情人士表示,即使在陳云賢時代,廣發管理層已經埋下某些隱患。而導致今天事情發生,首先是領導班子不團結。 精神領袖陳云賢造就廣發奇跡 中國證券公司規模都偏小,證券公司整體實力和國際券商比起來有非常大的差距。目前一線證券公司有中金、中銀、中信、銀河、國泰君安等,廣發略顯弱小。 但是,前幾家券商股東都有雄厚的政府背景或是管理層有很深的個人背景,而廣發沒有。廣發員工也認為自己是平民券商,從這一點來講,廣發是優秀的。 廣發從創立開始,穩健一直是陳云賢確定的發展主旋律。11年來,廣發證券一直是十大券商中為數不多的不倒翁。廣發的一位員工表示,在股市瘋狂時他們埋怨過公司的保守。但是到了饑荒之年,才體會到要在茫茫股海中航行不倒需要多么持久的毅力,作為廣發這艘中國股市巨輪的舵手需要多么大的責任感。 有員工甚至表示,在目前的證券市場上“剩”者為王是中國證券市場最成功的策略,穩健經營是廣發證券最大的財富。廣發的價值,不僅在于其24億的凈資產,也不僅在于其遍布全國的業務網點、中國第一批數量最多的保薦人,廣發的價值更在于多年積累打造的穩健經營作風、團結求實、拼搏創新的企業文化和獨樹一幟的開荒精神。有業內人士表示,他對廣發的尊敬是建立在對陳云賢博士崇敬的基礎上的。上海一家證券公司高管告訴記者,陳云賢離開廣發注定了廣發今日的命運。但是,令這位券商高管困惑的是,陳在證券業界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第一人,最后卻選擇離開了證券業。 陳云賢,作為中國證券行業的元老,從若干年前的“二陳”(原湖北證券陳浩武)到僅剩下“一陳”,其余的證券元老都已紛紛下馬,陳云賢去做了佛山副市長,是惟一能從證券行業安全降落的元老。 知情人士透露,廣發證券前十年的穩健發展應該完全歸功于陳云賢博士。 陳1988~1991年師從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1991年從北大經濟學院博士畢業后到廣發銀行創辦證券部,后來這個證券部獨立出來并發展成為今天的廣發證券。 在陳云賢時代,廣發證券的核心業務發展方向定格在投行領域。除了1996年大牛市外廣發在二級市場介入并不深,這使得廣發在2001~2002年的熊市中能輕松自得,保存實力。 陳云賢在廣發以其淵博的學識、高瞻遠矚的智慧和高尚的人品贏得2000多名廣發弟子的崇敬,廣發在陳的帶領下從廣東省的一家小券商發展為全國著名大券商。 之前,廣發證券已經通過并購將錦州證券、華福證券分別收入囊中并成功進行了增資擴股,發起設立廣發基金管理公司,此外又重新購回原來已經出讓的廣發期貨經紀有限公司。 廣發證券已在金融控股路上初成氣候,有“南中國諸侯”之美名。一位證監會工作人員私下表示,以他了解的信息來看,廣發的資產質量、經營能力應該排在全國三甲之列。(本報記者 劉寶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