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中國經濟周刊》2004 > 正文
 
格力迷霧:內耗紛爭大起底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6日 07:20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黃樂楨 鄒錫蘭/珠海、北京報道

  作為著名的空調企業,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力電器”,000651)近年來創造了一連串的輝煌:2003年格力電器被全球著名的投資銀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評為中國最具投資價值的十二家上市公司之一;連續三年入選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的“中國上市公司100強”;連續三年進入國家稅務總局評選的“中國上市公司納稅100強”;
蔡依琳演唱會票價1元? 索愛K700c新上市1元拍
海納百川 候車亭媒體 財富之旅誠邀商戶加盟
今年還被選入海關總署首次評定的全國七十家出口企業“紅名單”;連續六年選入“中證·亞商中國最具發展力上市公司50強”……

  然而,對于從1991年開始一手把格力電器創立并成功地將格力空調打造成中國第一空調品牌的朱江洪而言,近一段時期相關媒體和網站鋪天蓋地的負面文章并沒有給他多少面子。

  坊間廣泛流傳著格力集團與其控股子公司格力電器存在“父子”之爭、“商標”之爭甚至認為是“權力”之爭等等一系列嚴重傾向性說法,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帶著一串串的疑問,7月,《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親赴廣東珠海,經過深入調查采訪,逐漸撥開縈繞在格力的層層迷霧……

“爭”字當頭

  美麗的珠海,位于珠江入?,地毗澳門,水連香港。漫步于情侶路,陣陣海風徐過,令人心曠神怡。但作為珠海第一品牌的企業格力集團與其控股的格力電器的紛爭卻讓這個城市無法平靜。

  品牌之爭

  一石擊起千層浪。作為格力電器的董事長,朱江洪怎么也沒有想到“紛爭”居然會以他一手創立的“格力”品牌作為導火索。2003年10月28日《粵港信息日報》(現更名《民營經濟報》)刊登了《格力進軍廚具市場》,并被廣泛轉載 ,一時間格力電器被誤傳將進軍廚具市場,從而拉開了這場品牌之爭的序幕。

  2003年11月4日,格力電器在全國二十多家媒體發布聲明稱格力電器只生產空調,在有關媒體報道中,某公司借用“格力電器”及“格力空調”這一屬于格力電器的商號和產品來宣傳自己及產品,嚴重誤導了廣大投資者和消費者,是一種侵權行為。

  而格力電器聲明中所指的公司正是與其同屬格力集團的子公司珠海格力小家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力小家電”)。

  對此,格力小家電也不示弱。2003年11月5日,格力小家電向媒體及各地經銷商發了一份落款為格力集團的《“格力”商標授權使用說明》,該說明署名為格力集團公司。說明指出,格力電器以及格力小家電均為集團授權經營的家電產品專業子公司,授權合法使用“格力”字號和商標。

  2003年11月11日,格力集團在某全國性大報整版刊登了名為《奮進中的珠海格力集團》的宣傳文章。文中聲稱,格力集團授權珠海格力小家電有限公司使用格力商標。這一澄清否定了此前格力電器聲明中的說法。

  由此,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品牌之爭達到高潮,一時間,媒體充斥著各種聲音,而更多的卻是對格力小家電的同情,小家電到底為何惹起此次紛爭?

  小家電背后

  7月1日,時任格力集團董事長現任珠海市華發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的徐榮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在他看來這些紛爭是格力電器借故鬧事。

  “在好多年前,集團就開始做小家電了,一個叫格力連鎖,一個叫格力雅達,兩家同時在做,相互之間有內耗,是歷史形成的!毙鞓s說,“1999年,我到格力之后把這兩個公司合并了。2000年成立格力小家電,當時1997年成立的格力連鎖出了很多質量事故,而雅達要少一些,朱江洪多次說格力小家電存在問題其實是以前的,這兩年格力小家電也在抓質量。”

  而經《中國經濟周刊》查證,此前格力涉及小家電業務的公司有3家,包括珠海格力小家電有限公司、中山格力小家電有限公司和順德格力小家電有限公司。其中珠海格力和中山格力小家電公司法人代表是格力集團董事、經營總經理陳順一。而順德格力小家電的創辦者是原美的集團小家電事業部總經理張某,順德格力小家電有限公司是張某與格力集團下屬子公司澳門宏景有限公司的合資公司,目前格力集團已回購張某的全部股份。

  2002年在美的事業部改革中,張某出走,并帶走美的一些人,轉投格力旗下。據稱,珠海格力集團公司除了每年得到一筆品牌使用費外,在生產、經營、財務等方面均不具體參與,大權付與張某及其團隊。

  據了解,在順德格力小家電中,格力集團在里面占有55%的股份,其他人占有45%股份。業內人士透露,45%的股份為張某等管理層持有。顯然,順德小家電實際上是一種品牌出租的經營。

  一直以來,格力電器與格力小家電關系疏離,前者常埋怨后者不重視產品質量,因打的又是“格力”牌子,影響格力空調聲譽,而格力小家電的聲譽在業界也并不是很好!吨袊洕芸凡榭吹臄祿@示,2002年,格力小家電的電風扇總維修率6.4%,電暖器總維修率6.2%;在2003年,電風扇總維修率6.2%,電暖器總維修率6.0%。據業內人士分析,這樣的維修率是比較高的,而且還有很多的維修難以統計。

  由此,在格力小家電質量不能完全保障的情況下,很多買了格力小家電的消費者紛紛投訴格力電器,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糾紛,這也對格力電器的聲譽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回顧格力電器的創業史,格力(GREE)經過了海利、海樂、GLEE品牌的演變。7月6日,朱江洪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格力(GREE)這個品牌是在1991年5月由格力電器創立的,后來,集團的領導對格力(GREE)很是欣賞,便抓過去“充公”了,當時集團要求每年格力電器不得少于3000萬的廣告推廣費用,現在格力牌空調已經成了中國空調的第一品牌。此前,“格力(空調)”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國家質檢總局評為“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而據2004年中國市場家電品牌影響力50強數據顯示,格力名列前茅。

  7月9日,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張玉杰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很多企業由于品牌移出沒有做到位,導致品牌信譽度減低在中國已經屢見不鮮,格力電器的舉措對保護品牌而言是有利的。同時他提醒品牌移出或者外移應當慎重。

  格蘭仕收購?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3年11月,格力電器發布公告稱,格力集團持有格力電器股份中最后的5000萬股也于2003年11月5日辦理了質押登記,凍結期限從2003年11月5日至2010年9月10日。至此,集團所持有的格力電器的31000萬股全部質押給銀行。沒想到,這則公告卻引出了傳聞說這將是收購格力電器的最佳時機。

  格蘭仕這個微波爐行業的老大,在轉行做空調不得志的情況下,在不經意中卷入了這場格力紛爭。

  2月6日與10日,珠海市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局(以下簡稱“珠資局”)和格力電器先后針對格蘭仕宣布其欲收購格力股權之事發布聲明和公告。珠資局在公告中回應:作為政府授權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和格力集團公司從未與任何機構就格力電器公司的國有股權轉讓問題進行過商談。

  公告發出后不久,格蘭仕副總經理俞堯昌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格蘭仕去年11月向珠海市國資局提交過文件;其后,是與徐榮談過此事。一時間,格力電器國退民進、收購一事被炒得沸沸揚揚。

  徐榮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一開場就談起了此次事件的經過:在2003年11月底的時候,格蘭仕發函聯系來談收購事宜,當時由格蘭仕俞堯昌帶隊3人,我兩次接待了他們;格蘭仕也表示與家電相關的企業他們都有興趣,但由于事情比較大,涉及股份轉讓,當時沒有結論性的意見。

  而對于格蘭仕的收購背景,徐榮沒有談及。徐榮說:“關于轉讓與不轉讓,市里有不同意見。有些領導認為尋找一個合適的對象,有資金實力有管理能力就可以合理轉讓;也有一些領導認為,格力電器是一個牌子,賣給人家沒有面子。兩個觀點不一致,后來就擱置了,有爭議的事情就這樣在扯皮,不了了之。當時我也向國資局、市領導匯報了,也沒有說賣與不賣!

  徐榮說,“當時真實的意見是私下表達的,賣與不賣,在正式場合不說意見,這是政府的不作為。在我看來,對格蘭仕而言收購是合理的,因為此前他們花了很多心思做空調但都沒有做好,而且當時他們在中山投資了一個空調基地,如果市里答應收購的話,他們會把基地移到珠海!睋,徐榮是贊成格力電器被收購的。

  7月5日,在格力集團,《中國經濟周刊》詢問了多名高層,都稱對此事不知曉,只是在后來的媒體上知道的。同日,格力集團新聞發言人張凡也表示,集團沒有發布此類消息。7月6日,《中國經濟周刊》向珠資局求證,該局新聞發言人周少強也對收購事宜表示否定。

  作為當事人,格力電器7月6日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他們也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從媒體報道獲知此事的。而格力集團一高層稱格力電器目前發展狀況非常的好,而且是國內空調行業老大,在國內有較高知名度,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應賣給人家。至于誰放出被收購的消息,是否有其他目的就不得而知了。

“父子”斗法

  這一切在外界看來,依然迷霧一團,但事態在珠海已經開始變化了。1月13日,徐榮被免去格力集團董事長職務,集團新任董事長由珠資局局長郭毅兼任。6月8日,格力集團委任原珠海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局長葉志雄為該集團第四任董事長,一些不為外界所知的事情開始顯山露水。其中會議紀要問題、賬外賬問題為最,而這些問題的出現是不是又與品牌之爭、格蘭仕收購有關呢?

  一份紀要兩個版本

  2003年5月16日上午,在格力集團總部五樓的一個會議室里,格力集團董事會會議按預定日期召開。徐榮、朱江洪等10名董事出席,會議由徐榮主持。

  原本一個很正常的會議,卻從此為“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之間的紛爭埋下了伏筆。據有關當事人稱,原本三項議題的會議會上突然變成了四項,增加的一項就是“報告格力電器賬外賬問題”。

  而這個會議的第三項內容“審議東方資產管理公司機場債務重組方案”也為格力集團另一子公司珠海凌達壓縮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凌達公司”)抵債風波留下了引子。

  “我當時覺得很奇怪,會前并沒有 ‘格力電器賬外賬問題’這個議題!7月5日,格力集團董事、財務總經理石小磊向《中國經濟周刊》講述到。同日,陳順一也向《中國經濟周刊》描述:“當時就沒有這項議程!

  然而奇怪的并不僅如此,《中國經濟周刊》在采訪中卻看見了這次會議兩個不同版本的會議紀要,前三項議題的表述內容相同,而對于格力電器賬外賬問題卻出現了不同的表述。

  一個為:會議肯定了格力電器主動將賬外賬并入公司總賬的做法,但認為,格力電器公司長期設立小金庫,違反了國家的政策法規,燒毀賬外賬更是嚴重違法的,應該給予嚴肅處理。會議做出要求:責令格力電器將此事向集團董事會提交書面報告。

  另一個為:會議肯定了格力電器主動將賬外賬并入公司總賬的做法,但認為,格力電器沒有及時取消小金庫,違反了國家的政策法規,燒毀賬外賬更是嚴重違法的,應該給予嚴肅處理。會議做出要求:責令格力電器將此事向集團董事會提交書面報告。

  前者為后來媒體圈所廣泛引用的已公開的會議紀要,而后者為僅少數人拿到的修改后的紀要?梢钥闯觯瑑煞菁o要有明顯不同的判斷與結論!吨袊洕芸芬苍陉愴樢惶幰姷街挥×10份的公開版本的紀要,但陳沒有答應給記者復印一份該紀要,稱類似文件是不能流出集團的。

  對于該會議紀要的流出,徐榮稱,由于人雜是很容易流出的,但他同時表示也不知道是怎么流出的。

  假如紀要流出是個信號的話,兩個版本的紀要的出臺看來也是“煞費苦心”的了。而這些正好為后來鬧得沸沸揚揚的格力電器“賬外賬問題”作了一個看似有結論的例證,一時間被媒體紛紛引用,稱這是上市公司所不能容許的。那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賬外賬

  7月1日,《中國經濟周刊》致電國家審計署廣州特派員辦事處(以下簡稱“廣州特派辦”),該辦李曉園處長說:“這都是很早的事了,而且已經有結論了,其中主要是個人法律意識淡薄的問題,格力運作是規范的。”

  李曉園說,2002年5月,在國家審計署例行對格力電器進行審計時,發現了格力電器存在賬外賬。

  據查,格力電器賬外賬設立于1991年至2001年,賬外賬的資金來源是權衡格力電器的廢品和邊角料出售收入,支出是用于公司正常的經營管理活動,以及為了鼓勵經銷商多銷售格力空調而支付的獎金和技術干部的年終獎。

  據了解,在上世紀90年代初由于市場初級階段的不規范競爭行為,中國很多企業都存在小金庫、賬外賬問題,2001年中期,國家明令禁止小金庫、賬外賬。

  7月3日,格力電器監察部負責人陳春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了當時的情況。陳春說,在2001年初,格力電器辦公會就再三決定不再設賬外賬,由于助理總經理肖傳能和財務部長張粵理解錯誤,擅自于2001年5月將其燒毀,之后賬外賬并入財務賬。當時公司在建實物賬的同時,還建有電腦賬,廣州特派辦是通過電腦賬和銀行賬單對收入、支出的情況進行了認真的查實,完全沒有差錯,也沒有發現有個人行為。公司對賬外賬監管嚴格,并指定專門的會計和出納分管賬物,由監察部進行監督,監察部每年安排人員對其進行審計,核對收支是否平衡、手續是否齊全,以此規范管理。

  根據2002年7月廣州特派辦的審計結果表明:格力電器不存在私分、不正常支出的情況。從實質和形式來看,當時定性為:該賬務不是為個人或小團體謀利的“小金庫”,而是可以納入公司正常賬目的賬外賬。

  之后,廣州特派辦將財務部長張粵把企業存款所得的獎勵據為己有的線索以及擅自燒賬等問題一并交至珠海市人民檢察院。珠海市人民檢察院調查后,關于賬外賬的問題,得出了與廣州特派辦一致的結論。

  2002年7月,珠海市人民檢察院對張粵予以逮捕并于2003年1月提請公訴,珠海市香洲區法院于2003年4月做出判決,“被告張粵犯公司人員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并處沒收財產人民幣五萬元”。至于燒賬問題,由于沒有發現個人犯罪行為,不作為刑事處理。

  然而事情并沒有終止。隨后,在2003年5月出現了兩個版本的會議紀要。而據參加會議的一董事講,當時是逼著朱江洪承認賬外賬是在他指使下燒的,朱江洪認為廣州特派辦以及珠海市人民檢查院已經對燒毀賬外賬有定論了,該誰負責就誰負責。

  7月4日,朱江洪回憶說,“我在會議上如實向董事會作了回答,但徐榮不聽,說這個事需要嚴肅處理,之后也就有了前面這個會議紀要了!

  同日,格力電器總經理董明珠也回憶說,早在2002年,朱江洪與我已向徐榮匯報過賬外賬問題和國家審計署的審查結論,而在事隔一年后,卻又把這個問題重新提出來,顯然是有目的的。

  朱江洪說:“新上任格力集團總裁陳元和曾向我透露,2003年2月徐榮就曾向他咨詢過燒賬的法律處理問題。”

  由此,似乎可以看出賬外賬問題重新的提出是有計劃的。事實上,會議紀要的出臺也就說明了這一猜測,“長期設立小金庫”的紀要也莫名其妙地流出了格力集團。此后,在事件發生時間不明的情況下被各大媒體紛紛引用,一個原本為2002年7月就有定論的事件就這樣在2003年的10月之后被炒得“有鼻子有眼”。

  其中,格力電器1億元存款挪用案也與賬外賬問題聯系起來了。格力電器于2003年4月15日在某國有銀行存1億元一年期定期存款,但在2003年9月中旬發現該項存款被挪用并報了案。據稱,這筆存款的消失是源于格力電器與格力集團之間的內部爭斗,與格力電器設立“小金庫”、建賬外賬、燒賬本有關。

  但事實并非如此。據珠海市人民檢察院立案調查,該行的行長等人涉嫌偽造格力電器公司印鑒與簽字挪用該項存款,涉案資金、資產已被凍結,現所有7名犯罪嫌疑人已全部被起訴,其中沒有格力電器人員。

  7月4日,董明珠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目前這筆1億元的資金連本帶息已于4月15日到期收回,這個事件的發生與格力電器沒有關系。她同時認為,借此事炒作,并與已經有定論的賬外賬問題聯系,可見這些人用心之險惡。

  然而,今年3月份的一份某報內參又讓格力電器與朱江洪再次面對珠海市的紀檢部門。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該內參在沒有采訪格力電器以及第三方的情況下,再次對已有結論的賬外賬問題和1億元存款大做文章。對此,珠海市紀委又進行了認真調查。7月11日,格力集團董事長葉志雄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珠海市紀委已經轉達了關于格力電器賬外賬等問題最終結論,這些問題將屆此劃上句號。

  此時,《中國經濟周刊》從知情人士獲悉,同為格力集團子公司的凌達公司也同樣發現重大財務問題,而因此被計劃抵押出去,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凌達抵押風波

  徐榮曾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他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集團與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廣州辦事處(下簡稱“東方公司”)達成重組協議,凌達公司將作為抵債的一部分抵押給東方公司。

  事實上,這一切并沒如徐榮所愿:格力集團更換新任領導后,凌達公司并沒有抵押給東方公司,目前已經開始了新的發展之路。

  又是從2003年5月16日的格力集團董事會會議開始。據該會議紀要表明:東方公司的機場債務是國家財政部重點追收的債務,該機場的部分設施由于格力集團的擔保而成為債務人,而格力集團又沒有足夠的現金資產償還債務,東方公司愿意接收凌達公司抵押部分債務的方案。

  而在2003年10月13日的格力集團董事會決議中,提出了以“現金5000萬+凌達公司權益+格力商務中心大廈+部分土地”整體作價3.16億元人民幣一攬子東方公司機場債務的重組方案,其中非現金資產部分以評估值為準,東方公司同意豁免剩余債務(截止2003年10月13日機場債務本息合計約6.5億元人民幣)。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朱江洪當時對決議投了棄權票。

  為什么要選擇凌達公司作為抵押呢?徐榮說,凌達公司生產的壓縮機沒有成為格力空調的配套產品,格力電器也一直沒有采用凌達公司的產品,凌達的產品反而成為海爾、科龍等廠家的配套產品,凌達公司已經不符合集團的產業布局了。更重要的是凌達公司也愿意抵押給東方公司。

  “在2003年10月13日的格力集團董事會形成決議前后并沒有向珠海市政府匯報過!币恢槿耸肯颉吨袊洕芸吠嘎丁

  2003年10月27日,集團有關高層向珠海市政府作了匯報。

  珠海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冼文2004年7月5日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回憶說,在與東方公司簽署協議的前一天,珠海市政府就決定凌達公司不再抵押給東方公司,東方公司也表示同意。

  此前,據知情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格力集團在2003年10月27日下午獲悉市政府不同意把凌達公司抵押給東方公司后,專門為此召開董事會,預先通知凌達公司部分中、高層10多人(非董事會成員)進入了會場,他們聲稱只愿意賣給東方公司,而不愿意接受格力電器收購等等。

  7月3日,原格力電器質量控制部部長、現任凌達公司總經理陳達光向《中國經濟周刊》回憶會后的情形時說,當時有凌達公司一員工向他打電話,說凌達公司總經理高國萍聲稱將會對他可能出任凌達公司總經理施加威脅,要讓他知道事情的嚴重后果。

  同時,陳達光說,在他3月份接任凌達公司總經理一職后發現凌達公司此前存在很多問題,光欠的貨款現在就達5000多萬。接手之后還發現有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而且,1999年之后凌達公司出現的問題比較多,也存在私設小金庫。

  2004年3月高國萍被免職,同月被檢察院批捕。據了解,高國萍在任職期間,利用手中權力,采取各種方式,套取企業資金,侵吞轉移企業資產!吨袊洕芸钒l現,高國萍涉及自己注冊的各類公司就多達20個。

  高國萍等人紛紛反對格力電器收購是否另有隱情,到底是虧空了國有資產,還是其他,這就不得而知了。而據知情人士透露,高國萍批捕以及所牽涉到的問題,在凌達公司或許只是冰山一角。

  朱江洪惹誰了?

  就在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紛爭弄得沸沸揚揚之時,朱江洪更沒有想到,他怎么又成了“褚時健第二”?

  2003年12月18日,《粵港信息日報》刊發了一篇署名仲大軍的《格力再現褚時健式人物》(以下簡稱“《仲文》”)文章!吨傥摹芬渣c評格力集團公司與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兩者之間關系為引,矛頭直指朱江洪,把朱評析為“褚時健式人物”。

  此時,業界人士分析認為,《仲文》對加劇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雙方的矛盾,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仲文》見諸報端后,朱江洪受到極大困擾和嚴重打擊,導致身體不適、失眠,工作一度不能正常進行。朱江洪于是向珠海市香洲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香洲區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今年3月29日香洲區法院公開開庭審理后,5月31日做出一審判決,判決仲大軍在《民營經濟報》上以相同篇幅刊登消除2003年12月18日失實評論影響、向朱江洪賠禮道歉的文章。并判仲大軍賠償朱江洪精神損害撫慰金人民幣10萬元。

  事件以仲大軍一審敗訴而告終,日前,作為民營研究機構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的仲大軍已提出上訴。

  《仲文》中稱,朱江洪“欲將格力集團在格力電器中擁有58%的股份分離30%歸其個人所有!,“透過這場權力之爭,我們看到一幅國有資產如何流向私人的畫面”。

  《中國經濟周刊》在采訪中問及朱江洪是否提過股份要求的事。所有被采訪人中除徐榮以外,均表示沒有聽到朱江洪講過。他們說,要是真的有此事,也不會向徐榮提出,因為他也沒有這個權力。徐榮說,私下里有過交流,但是這是無法取證的。

  對此,珠海政界資深人士肖先生認為,《仲文》已經把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之間的紛爭分身到徐榮與朱江洪之間去了。

  然而對于《仲文》,朱江洪更是感慨,“文章不負責任地發表,受傷的不僅僅是我個人,對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而言都是傷害,而對‘格力’的品牌傷害更大!

凸顯機制弊病

  僅是父弱子強嗎?

  綜觀整個紛爭過程,在外界看來,徐榮與朱江洪成了紛爭的兩個核心人物,而有的也從這場紛爭中“悲情”出局。

  7月1日,徐榮向《中國經濟周刊》說:“我是帶著遺憾離開的。”2004年1月13日,徐榮在珠海市干部交流中出任另一國有企業華發集團公司黨委書記。

  業內不少人士認為,格力紛爭表面上看是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父弱子強的較量,而實質上是徐榮與朱江洪之間權力斗爭的結果。

  據格力集團披露的2002年數據顯示:集團工業總產值達220億元,其中210億元是由格力電器貢獻的。格力電器總產值占了整個珠海經濟的半壁江山,除此之外,格力電器還為國家和地方貢獻6億多元的稅收。

  隨后《中國經濟周刊》在調查中發現,從1999年至2003年,格力集團發展一直停留在1999年之前的發展水平,其中2002年集團總資產52億元,而在2003年總資產為51.25億元,處于虧損狀態。期間除了格力電器發展迅猛之外,其他的并未得到發展。

  從數據上看,似乎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是父弱子強。在外界看來,因為格力集團是格力電器的控股股東,占有格力電器58.66%的股份(珠海格力集團公司占50.28%,珠海格力房產有限公司占8.38%),但格力集團發展遠不如格力電器,這樣就導致了格力電器向格力集團要權,從而引發了“父子之爭”。

  事實果真如此嗎?《中國經濟周刊》在采訪中發現,父弱子強并非導致這場前前后后一年多的紛爭的真實原因。

  機制之弊

  2003年11月8日,珠海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冼文代表市委市政府在格力電器四期工程竣工儀式上正式表態:“(格力電器)穩健的發展和優良的業績使得近期對珠海格力電器有限公司的各種不實傳言和惡意詆毀都將不攻自破。”

  冼文副市長曾于1985年至1999年任格力集團首任董事長。7月5日,他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說,“整個事情在我看來是人的問題,當然機制也有問題。4年了,我們不是沒有給機會,但時任集團的領導連企業基本的發展思路都沒有,調整是必然的!

  7月1日,珠資局一位高管也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4年了,我們給徐榮機會了,但是我們沒有看到他要做什么。

  據了解,從1999年5月開始至2004年1月,徐榮是集格力集團黨委書記、法人、董事長、總經理四職于一身。

  珠海市政府一主要領導還透露了一件不為外界所知的事情。2003年5月,在召開格力電器換屆股東大會前夕,市政府在接到格力集團另一高層有關徐榮計劃會上罷免朱江洪的匯報后,在5月23日召開格力電器股東大會前一天,采取緊急措施,當天深夜做出決定,不準徐榮參加第二天的股東大會,而讓他寫下委托書委托他人參加。7月6日,《中國經濟周刊》見到了徐榮的委托書。

  由此看來,整個紛爭的焦點似乎成了格力集團董事長與格力電器董事長位置之間的較量。此時,徐榮任格力集團董事長、格力電器副董事長,而朱江洪任格力集團副董事長、格力電器董事長。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企業管理研究室主任黃群慧對《中國經濟周刊》解釋說,按照中國現行的證券法規與上市規則,母公司的董事長是不能兼任上市子公司董事長一職的。

  據此,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之間的紛爭看來是很“滑稽”的。而很多格力集團工作人員也表示,集團與格力電器之間并沒有什么真正意義上的“斗爭”,如果有,也只是人事間的矛盾。

  徐榮認為,集團與格力電器之間的問題根本是國有資產管理的問題,格力是模擬出資人的問題導致了權力不能到位,我想換他,但是又動不了他。

  董明珠表示:“凌達公司收購是集團與電器矛盾真正的焦點,也是保護國有資產與侵吞國有資產的斗爭!

  然而,黃群慧與張玉杰教授都同時認為,“格力紛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在目前中國企業尤其是有國資背景的企業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這是現有的國有企業管理機制出了問題,很重要的一個是企業內部人事機制沒有完全地建立,以致產生了類似的內耗,政府在國有企業發展中如何定位也是大問題。

  同時也有專家認為,很多母體公司希望通過一家企業的上市為其它下屬企業提供資金與形象上的支撐,而作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又往往為規范公司法和考慮自身的業績與利益與母公司進行資源的爭奪。這種矛盾幾乎彌漫在中國股市中的每一家企業,直到今天一些上市公司依然沒有改變其成為母體公司“提款機”的功能。

  對于企業而言,張玉杰認為,由于企業的內耗,受傷最大的是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品牌,以及企業的管理組織,使得企業領導者沉溺于“斗爭”之中,無暇顧及企業的經營發展問題,損傷的是企業,企業的員工,作為國有企業,最終損害的是國家利益。

  而事實上,類似的國有企業也不單只有格力一家,如何解決此類紛爭問題以及建立起一種有效的管理機制,依然擺在相關政府、企業的面前。

  未來之路

  任何事情都有塵埃落定的時候,《中國經濟周刊》在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采訪中看到,工作井然有序,一切已恢復了往日的平靜。那么,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未來之路將走向何方?

  新任格力集團董事長葉志雄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目前,集團正在產業重組,已經基本確定了以后的發展方向。集團將按工業、房地產、商貿三大板塊進行發展,工業將依托格力電器進行重組,這一塊已經初步成型。

  冼文認為,在1999年之前,格力集團已經形成了很好的產業鏈,現在需要在產能結構多元化上下工夫。

  朱江洪說,格力電器已經提出了“打造百年企業、創造國際知名品牌”的長遠目標,我們的近期目標已經確立,2004年將實現銷售600萬套,隨著五期配套工程的擴建。預計到2005年,格力電器的產能要突破1000萬臺,爭創“世界空調銷量第一。”

  此時,也有業界人士仍然對今后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是否還會再現此前紛爭表示憂慮。因為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并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管理與控制模式,集團公司如何處理與控股上市公司之間的關系、國資監管部門如何按市場規律有效地管好國有企業等等問題依然存在。

  對此,專家建議:國企管理者的激勵制度必須改革,除了MBO(管理層收購)之外,應該要將激勵制度多元化;同時對于企業功臣的管理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必須認清國有企業的內部人控制問題和外部人控制問題等等。

  7月6日下午,《中國經濟周刊》在格力電器采訪時發現,葉志雄正在朱江洪的辦公室歡快地交流問題。此情此景,格力電器似乎已經走出了重重迷霧。

  《中國經濟周刊》封面文章評論:

  當兒子長大……


  相關專題:

  《中國經濟周刊》封面秀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格力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十大空氣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爭議
2004范堡羅航空展
杜邦不粘鍋致癌風波
惠特尼休斯頓北京個唱
亞洲杯精彩視頻集錦
美洲杯 視頻點播
環青海湖自行車賽
海巖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