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唐君燕上海報道
“預計今年將去新交所上市的中國公司超過30家。”泰辰投資公司執行董事吳強無法掩飾自己的興奮,他們正是推介國內企業去新交所IPO的投行中的一個。
新加坡熱捧中國概念股,內地企業熱衷去新加坡上市,推介中國企業去新加坡IPO—
—眾多機構在市場上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的狀態。
新交所追捧“龍籌股”
2004年2月10日,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主板市場迎來了市場中首個旅游概念股票——星雅集團。
這只來自中國上海的旅游處子股的上市表現一開始就顯得牛氣沖天:該股發行量為220,205000股,每股股價為0.26新元,為股東及星雅募集5727萬新元或2億7258萬人民幣。以每股0.26新元計算,股票市盈率達到23.4倍,基本和國內持平。
新加坡大華亞洲投資董事陳長發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星雅在新交所上市之所以這么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新交所推出了市場導向的上市規則,以爭取更多海外公司前來上市;還有一個原因是,被新加坡人親切地稱為“龍籌股”的中國上市企業得到了新加坡投資者的熱烈追捧。
吳強告訴記者,2002年以前,只有18家中國企業陸續在新加坡成功上市,其現在的市場表現頗為出色。2003年中國證監會撤銷無異議函后,為當年就有13家中國企業在新交所上市,募集資金近16億人民幣。
2003年在新加坡掛牌有“龍籌股”之稱的中國概念股,表現比其他新上市公司更為出色。據統計,2003年在新交所上市的龍籌股,普遍超額認購率高,平均首個交易日取得51%的漲幅,遠高于在新加坡發行股票的本地公司和其他海外公司。
已經在業內浸淫十多年的陳長發坦言自己好多年沒有看到境外公司上市能有這樣高的認購率了。“而且,現在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企業和新加坡企業之間的差距也已經越來越小了。雖然你是一個中國企業,但認購率和受歡迎程度還是一樣的。”他說。
據業內人士透露,除了一般的食品與制造公司之外,2004年將赴新上市的,還有自動提款機制造商、普通的濃縮果汁生產商、蔬菜出口商、手機組件制造商、化學生產商、輪胎制造商等。
機構強拼投行生意
龍籌股出色的市場表現、中國內地民營企業對資本市場的渴求,使得眾多新加坡和國內的投行以及證券咨詢機構找到了又一個賺錢和施展身手的機會。
早在兩年前,由首席執行官湯姆斯·克勤率領的新加坡交易所推介團就在上海舉辦了“中國中小企業在新加坡融資上市研討會”,眾多國內企業成了被邀請的對象。當時,新交所大力推薦自己靈活的上市條件,一時間吸引了滬上眾多民企驚喜的目光。
而定于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舉辦的“2004企業融資與海外上市高峰會”,也將專門邀請新加坡的投資銀行、上市保薦人、財務顧問、國際國內著名證券公司、風險投資與創業投資基金、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等機構的專家與參會企業領導就如何在新加坡主板、創業板上市融資、借殼上市融資、私募融資及上市規劃、準備、輔導和申請上市、招股掛牌等具體操作實施事項進行演講、互動交流并落實合作和重點推介。
另一方面,更多的新加坡投行和中國內地咨詢機構正在密切接觸。很多新加坡投行的投資經理手里都掌握著一批中國咨詢機構的名單,以便及時獲取企業信息、隨時搭建最適合的企業IPO操作團隊。像大華亞洲和泰辰投資顧問公司的組合,就是由泰辰負責企業IPO的國內部分,而大華亞洲則統籌企業在新加坡上市的一切。
此外,一些投行也在嘗試著新的合作模式。2003年底,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綜合銀行集團——新加坡發展亞洲融資有限公司悄然與溫州一家資本運營顧問公司正式簽訂戰略性合作協議,準備共同開發溫州、臺州、麗水地區資本市場,力助三地民營企業在境外融資及進行企業股票發行上市。
對投行而言,能夠把優質的企業成功IPO,在讓投資者獲利的同時,自己也能賺個盆滿缽滿。
讓我們來看看2003年新加坡投行的情況。2003年,共有13個中國企業在新加坡上市,其中,主板10家,創業板3家。負責這13家中國企業IPO的投行有大華亞洲UOB ASIA(3家)、軟庫金匯投資E24家、東吳證券G.K.GOH(2家)、豐隆銀行HL(2家)、中國工商銀行新加坡分行ICBC和施霖高誠STIRLING COLEMAN各一家。其中,大華亞洲的籌資額度占了46%。
投行的利潤來源主要從企業的上市成本中獲得。作為投行,一筆顧問費即保底咨詢費是穩賺的,像大華亞洲一般在20萬美元左右。此外,投行往往根據企業融資額度的多少,還要收取給承銷商的承銷費和保薦人傭金,而這兩筆費用一般占到融資額的2-2.5%。不過,這也并非一成不變,如果企業的融資額度相對較大,那對投行而言,自己收取的費用也是愿意調整的——假如一個企業融資額度在1.2億規模,那投行的營收應該在60萬美元左右。
投行的煩惱
其實,中國公司的錢也不好掙,一家機構的負責人對記者大倒苦水,“中國企業家對IPO的膚淺認識有時讓我們哭笑不得。”
作為環球資本集團的資深執行董事,史那維茲博士在國際投行業有三十多年的實踐經驗。他說:“沒有人可以保證結果,而保證結果的反而是一種不現實和不誠實的表現。”他說的是中國企業對于投行的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
在環球資本集團已經為企業開展的服務里,這些資深的投資銀行家們費勁最多的,大都是在對客戶的解釋和說明上。“我們不僅要告訴我們的對象我們在做什么,而且還要向他們解釋為什么這么做。”史那維茲博士承認,“這方面的精力多于我們實際的業務工作。”他認為,這主要是觀念和經歷的不同所致。
據一位投行人士介紹,去新加坡上市的IPO的整個盡職調查是非常透徹和細致的。但是很多企業認為上市就是包裝,所以他們一開始和投行接觸時都不愿意把最真實的情況,包括法律和財務狀況直截了當地提供出來,甚至有時候還抱有一種僥幸心理。“如果最后上市成功,就不要指望有什么東西可以隱瞞,而這種隱瞞只會使整個工作節外生枝。”吳強說。
|